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九,吃面​ 十,巧遇七里蜂(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2024-02-02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



作者:吕其龙


语音:原野

前言


         前段时间,参加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上海知青49周年聚会。


        大家聊了很多当年在大南溪十营的生活经历,由此打开了我尘封在心底,渐已淡忘了的记忆大门。


        回首往事,各种艰辛与快乐的生活情景,就仿佛是发生在昨天。如同影片一样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说来真是感慨万千。由于本人故事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


        下面我把我所经历过的,其中一些生活小事和小片断,以口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下来,与各位知青朋友们分享回忆。



九、吃面


        整个大南溪十营的交通,非常地糟糕。崎岖的山间小路,又非常的危险和坎坷。各类商品奇缺,从来都见不到面粉制品的影子,面制品在这里是属于珍稀商品,一般人很难接触到。比如,有一年我从上海探亲回到连队,送给了与我关系不错的一位老战士一卷挂面,他们就一直舍不得吃。过了很长时间大概有几个月吧,有一次他家来了客人,邀请我去陪着喝酒。只见他们将我送给他家的挂面,下岀来一碗放在桌上,大家你一根我一根地蘸着当地的一种蘸水,(就是用生姜、薄荷、辣椒、冲烂加点盐巴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当作下酒菜吃,可想而知面条在当时有多金贵了吧。


        再说我们四连的一位昆明女知青,出于对其同情与尊重,我就不说她的姓名了。由于很长很长的时间,没有吃到面食。思念太盛,天天以泪洗面,满脸愁容,有许多天不吃不喝。连队干部询问是何原因她又不说,搞得领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转而一想,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还是得了什么其它的怪病。当时就觉得事态严重,赶紧派人将她送往营部卫生所,马所长亲自为她做了初步的检查。最后只见马所长不停地摇着头,嘴里不停地说:“真是奇了怪了她没有病啊?”但看着她神情恍惚,软绵绵地睡在病床上的样子。又是许多天都没有吃东西,确实有些吓人。既心痛又着急,马上开了转院单,连夜派人送往团部医院。因为当时还没有公路,营部就派了四个抬单架(两两轮换)和一名卫生员,连夜翻山越岭走了一夜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直到天亮到了南溪车站。


        在车站等车的时候,大家抓紧时间在车站附近的一个小饮食店里,各自买了一碗酸辣面正要坐下吃时。没想到睡在单架上的昆明女知青,突然提出她也要来一碗,大家着实吓了一跳,她能吃吗?在征得卫生员的同意后,于是就给了她一碗让她慢慢吃,没有想到,她很快就将面吃了下去,并提出还要一碗。此时大家都惊呆了,都在担心她已几天没有吃饭了,她的胃能承受得了吗?没有想到,只见她慢慢地坐了起来说:“我的病好了,我就是想吃面,不用去团医院了”。一时间大家都给搞糊涂了,眼珠子都差不多快要掉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碗面条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


        后来卫生员马上通过车站附近的七营卫生所,打通了马所长的电话,将当时的情况作了汇报。马所长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当即指示不能马上再吃第二碗,等过了二个小时后才能再吃。并且說了句气话:“回来不用睡单架,让她自己慢慢走回来,简直是乱弹琴”。


        于是大家又慢慢的陪着她,走了一天的山路回到了连队。以上我只是将别人的故事略微引用了一下并无他意望谅解。下面我要说的是发生在我和我连重庆知青袁靖平俩人身上,所经历的一段有关吃面的小插曲。


        话说当年的大南溪受上苍的恩赐,虽然风光无限景色秀丽迷人,但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方面的卫生条件都非常的落后。特别是亚热带湿润的气候,植被非常茂密,很容易滋生各种昆虫和细菌。虽然广大知青自身的卫生工作都做得不错,但是生活所处的周边环境实在太差, 蚊虫、小咬到处都是(小咬俗称小黑虫),一群一群的满天飞舞。



         我曾经捕捉到一只云南十八怪中,所提到“三只蚊子一盘菜”的特大蚊虫,如把它脚放平的话,基本上有当时云南日报的四分之一版面大小,非常的恐怖。据了解此蚊从不吸人血,所以我也就不把它放在心上了。后来我把它夹在解放军画报里,当作标本放了好多年。只可惜回沪的时候,因为走得太匆忙所以给忘了。


        当时我们每天被大量的蚊子小黑虫叮咬,那是家常便饭的小事,一般而言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一旦被一种携带疟原虫的中华伊蚊(俗称花脚蚊子)叮咬后那就不一样了,后果将不堪设想非常的痛苦。


        因为这种蚊子在热带地区比较多,特别像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里,经常会爆发,由疟原虫传播引起的大范围“疟疾”流行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大南溪地处亚热带,所以每年的5、6月份也是中华伊蚊传播疟原虫最猖獗的时候。


       这一年,我和袁靖平俩人运气不好同时中招,高烧不退,忽冷忽热(俗称打摆子)于是赶紧到营部卫生所,釆用对付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进行挂水点滴治疗。时近中午,我俩睡在各自的病床上吊着针,一忽儿热的要命,全身大汗如雨,一忽儿又是浑身冷得发抖,简直受不了真是痛苦极了。这时候,我俩为了减轻痛苦,就不断地用颤抖着的声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大声闲聊。


        由于他祖籍是山东淄博,我的祖籍是紧靠山东的江苏连云港,俩人老家的饮食结构基本一致,都是煎饼裹大葱蘸大酱为主食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都有偏爱面食的喜好,所以俩人谈得非常的投机。如今在不容易吃到面食的环境下反而更加想吃面,所以两人只能画饼充饥咽咽口水而已。


        正当俩人就此话题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卫生所的炊事员,退伍老兵毕正财走了进来,也参与了我们的话题一起聊天。顺便问了一句中午你俩想吃干饭还是稀饭?此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明知他不可能有,无非就是想跟他 开个玩笑。问他,“看在我们生病痛苦的份上,能不能照顾一下,给我们俩人煮碗面条”。谁知道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竟会用云南话随口说了句:“可以呐”。我当时心里格顿了一下,心想“不会吧?难道在大南溪的卫生所里真的会有面条?”于是我马上就很激动地说句:“那我俩真的要好好谢谢你啦”。


        随后,毕正财离开我们的病房,去为我俩煮面条。我俩几乎同时激动得差点从病床上跳下来,觉得能在大南溪的卫生所里吃到面条,那简直是太不可思议的事情,真是太出乎我们的意料了。这可是真正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随后我对袁靖平说:“就不知老毕会给我们加点什么好吃的浇头”?袁靖平说:“在大南溪这里会有什么好的浇头,大不了给点酸菜就不错了”,我说:“那不一定,卫生所的生活条件看来 很好,也可能老毕看在我俩平时与他相处不错的份上,给我们俩毎人再加上一个荷包蛋呢,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时我的脑海里仿佛看到到老毕,真的给我俩端来了一碗,面上铺满了各种香喷喷浇头 的汤面。正在幻想的时候,不一会儿,只见老毕笑容满面地端着两大碗,热腾腾汤面走了进来。我俩满怀着感激的心情,赶紧伸手接了过来。


        一看,只见碗里面除了面条和盐水外,连一滴油星都没有的清水光面时,心里顿时与前面一样格顿了一下。但为了掩饰内心的失望,我俩脸上还是堆满了笑容,嘴上不停地左一声谢谢,右一声的谢谢。只见老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不停的说:“不客气不客气”。


        当我用筷子夹了几根面条送进嘴里,顿时觉得没有油水的面条怎么会这么难吃的呢?咽到喉咙里,有一种很粗糙的感觉。我还真不知道没油的盐水面会如此的难吃,但一想总比没有强多了。


        于是我俩还是用了风卷残云般的速度,很快地将碗里的面 一扫而光。此时,老毕见我俩狼吞虎咽地把这两碗清汤盐水面,这么快就吃完了说:“怎么样,味道还不错吧”我俩只能抹着嘴违着良心说:“味道还不错,真是好极了”。说完之后大家都哈哈地大笑了起来。


        事后几年方知此面条,并不是卫生所食堂的,而是老毕他从老家带来自已吃的东西。我们俩人内心深处都非常地感动。但也就是吃了这碗没油的清汤盐水面,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片不大不小的心理阴影,并影响了我后半生的饮食习惯。每次吃面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一碗难忘的盐水面,而定要重油才行。


上海知青,卫生员陈卫沪,在为昆明知青杨寿明看病


十、巧遇七里蜂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原始热带雨林,,峰岭叠嶂,处处风光秀丽。一条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白沙河,顺着山脚,从六连开始,以倒数的形式,弯弯曲曲地穿过全营的各个连队,日夜不停地奔向小南溪,汇入南溪河流出国门。此处虽然风景优美,但却处处隐藏着杀机,如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话说毎年的七、八月份,大南溪正处于雨季,雨水特别的多。几乎天天都在下雨,经常还会有大到暴雨的恶劣天气。一天一条告急的电话,同时从五连和六连打到了营部。由于暴雨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将处于四连与五连之间的一段公路冲垮,严重影响了各连队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望营领导赶紧组织抢修。当时营部领导迅速采取行动, 立即从四连和五连各抽调了二十多名人员,由营部易寿松付教导员亲自带队,组成抢修突击队,进行紧急抢修。


        第二上午,天上飘着 毛毛细雨,我们连队接到指令,在一排长陆加成的带领下二十多人迅速赶到了现场。望着眼前的情景,大家感觉问题确实非常严重。由于一条山沟中洪水冲下的杂物,将公路下的涵洞堵塞,造成了近二十多米的大缺口,几节涵管都冲到了白沙河里。易付教导员迅速对灾情进行了评估,并作出了快速修复方案。先将涵管拉到原位再用木材和石头进行加固,然后再将土方盖上铺上碎石。方案一定,大家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


        然而正当大家热火朝天的施工时,突然,不知是谁大声喊了一句“不好!大家快跑!”当时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见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来,耳边一片嗡嗡嗡的声音。再一细看,只见成干上万只黄黑色的巨大野蜂(个个有小姆指大小)漫天飞舞的朝人群扑来,整个工地立刻就像炸了锅一样,大家纷纷四处逃窜。此时,又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家待在原地别动,赶紧躲在雨衣里”,我一听此话有一定道理,于是就照此不动,赶紧抽烟想把野蜂熏走。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不过让人悲哀的是此法根本无用,一只野蜂照样径直朝我飞来,并在我的脸颊上狠狠地刺了一下,当时疼得我差点大叫起来,那个疼的感觉就像青霉素打在了我的脸上,疼痛无比并马上就有了肿涨的感觉。


        此时我发现易教导员就在我边上不远处蹬着,正在不停地抽着烟挥手驱赶着野蜂,但还是有一只叮在了他头上,正在狠狠的刺他痛得他直皱着眉头。看得我都心疼,他老人家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不像我们小年青疼一下无所谓。所以我赶忙招呼教导员说:“教导员,这种蜂子不像以前那样的小蜂子,我们这样不动看来不行,还是赶快跑吧”。说完之后,我赶紧的察看了一下周边的情况,只见下方涵管里面有大量的烟在往外冒,于是乎就立刻窜了下去,只见里面有罗华华、张林泉、伍德华和李光泽等人,正在拼命地抽烟驱赶着野蜂。


        虽然我用了最快的速度窜了进去,但屁股还是在进去前,被拼了命的野蜂狠狠地刺了一下,痛得我差点要趴在了水泥管内。再一看躲在里面的人,无一幸免或多或少的都给叮了几下,个个叫苦连天。此时我脑海里,一下子想起了当地流行的一句彦语“河口有三马,蚂蚁、山蚂蝗和马蜂,人人见了都害怕”,这时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躲在水泥管里朝外面望去,只见刚才还热火朝天的工地,一下子如同遭遇了轰炸机袭击了一样,除了满世界飞舞的野蜂发出的嗡嗡声外,就是一片叫骂声,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四处逃窜。过了约半个小时左右,正巧有一个骑马的瑶族外乡人,带着一匹小马驹,从山上下来路过这里,一下子遭到了群蜂的攻击,疼得他放开了马蹄奔跑了起来。由于他目标比较大,把所有的野蜂都带 走了。我们大家总算是躲过了一劫,纷纷走了出来。


       在去营卫生所的路上,只见一路上都是将死的野蜂在挣扎,(注:因为野蜂刺人的时候,是把尾巴上的刺和肠子都拖出来了,留在了被刺的物体上,所以它也活不了。)我们连队潘福荣的拖鞋也跑断了丢在了路上,还有许多人扔掉的雨衣和地上的血渍等等,真是惨不忍睹。然而,最不幸的就要数我们连的劳成根了,当时我们见到他正坐在路边浑身湿透,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不停地在发抖。一问才知道,他当时逃到了这里时已经没有力气了,见到路边的一个小水塘便跳了下去。哪知这个水塘很浅,只有50公分左右深度,(注:此水塘原先是我们连搞的一个养鱼塘,后来因为山上的泥土冲刷进去把里面给填满了,于是就报废成了牛滚塘),但是野蜂还是不放过他,就在水面上不停地飞舞,只要他一露头就冲了下来刺他,吓得他只能在浅水里爬来爬去真是悲催极了。


        为此他整整在泥水里呆了近半个小时左右,最后还是那个骑马的瑶族外乡人,从他身边经过带走了所有的野蜂,他才得以逃过了一劫。


       见此情景我问他还能走吗,他说已经走不动了,于是我就背着他到了营部卫生所。因为我们大部人都是受的伤害不大,最多也就是几处,所以打一针和吃了几片季德生蛇药片也就没有什么事了。


        只有伍德华被剌的位置不巧,靠近眼睛边上,半边脸肿的眼睛都睁不开了,还不停的流眼泪真是让人伤心透顶。但是像劳成根等其他几人,因为伤的太历害了,被刺几十处就没那么幸运了。卫生所的马医生,只能让他们住进了卫生所。对他们釆用大剂量的抗生素、血清、点滴治疗。


       真没想到,我们的这次抢修竟然会这么出师不利,还没干什么就遭到了如此打击。事后通过了解得知,原来是拖拉机司机杨兴旺,为了在沟上面找一个固定胡芦吊的树桩时,无意之中惊动了一群过路的野蜂窝,所以才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真是损兵又折将大家十分的郁闷。


        后来在易教导员的指示下,当晚杨兴旺提了一桶柴油,趁着夜色将这群害人的野蜂窝彻底的烧毁了。第二天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大家都轻伤不下火线,又很快的投入战斗,终于出色的按时完成了抢修任务。


        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品种的野蜂,后来通过苗族老乡了解到,原来这就是以前听说过,当年在越南战场上,越南军民为了消灭美帝国主义,采用竹蜂战中,能追人七里地将人刺死的野蜂。俗称“七里蜂”。



(待续)


 

作者简介


吕其龙,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

1970年7月--1979年3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四连工作

79年按政策回沪后,历任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会员,模具工程师

上海林春万向轮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

奔特兰换气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厂长

上海位众汽车配套有限公司,厂长

现已退休


作品荐读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一)前言(二)奔赴云南(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三. 为人民服务 四 .难忘的10月21日(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五. 飘浮的花生 六. 思乡(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七.  野生蘑菇与花生芽  八. 长虫(吕其龙)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九,吃面​ 十,巧遇七里蜂(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