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乡后第一次探亲 (孟繁强)

孟繁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下乡后第一次探亲 


作者:孟繁强


01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作为全国著名的劳模,杨怀远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让我又想起了杨怀远曾经用小扁担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往事。当年为了弘扬宣传劳模的精神,根据杨怀远的事迹编成而传唱的一首歌犹如还在耳旁响起。“杨怀远来么杨怀远,部队复员他当海员,随身带着个小扁担,说说唱唱么笑声欢”。劳模带给旅客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是给需要帮助的旅客解决了实际困难。这种看似平凡的小事,对于受助者恰恰犹如“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温暖着旅客的心。扁担精神在当年因此深入人心。也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几十年前下乡后第一次回上海探亲与扁担有关的往事。

    下乡到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利新农场八个月后,我被批准回上海探亲。怎么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准予回家探亲呢?皆因较长时间修筑防汛大坝,整日挖土方挑土,高强度的劳动加上又缺乏必要的营养,我得病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场部医院建议我休息一段时间,由此经连队领导研究后同意让我回上海休养一段时间,也算是提前享受探亲假了。得到可以回上海的消息后,因发电报需要到十几里外的场部邮电局去,尚且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路,所以也无法及时告诉家里。由于归心似箭,第二天便匆匆忙忙出发,以期尽快到华阳赶上每天才一班的大轮。与我同时回上海的还有也是因病需要休养女排的梅芳。那天早上,送行的分别有几个男生和几个女生。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我们的行李都是他们手提肩挑,走了好几公里高低不平的石子路才到了农场边的杨湾镇码头,在这里坐上小火轮(照现在的话说就是“短驳”)航行三十里水路后到大轮码头,才能算正式开始长江主航道下水36个小时的行程。在杨湾码头上,大家把我们送上小火轮后,与我们挥手告别。在“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的革命口号下,棉花地里的活儿多着呢。他们还要走着回去出工呢。只有一个高高个子的女生留了下来,后来才知道她叫杨丽莲,继续为我们送行到大轮上。虽说是因病回上海休息,可多少也带了一些诸如花生芝麻及香瓜子(上海人将葵花子称为香瓜子)之类的农副产品,加上同班的人托带的一些东西,当时时兴的印有外白渡桥图样的大号旅行袋,竟也塞得满满当当。上海当时缺的就是这些东西。经过半年多的劳动锻炼,不要说一个这样的旅行袋提起来不在话下,就是再加上一个也是没有问题的。可医生关照不能劳累,自己也明显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免流露出担忧的神情。小杨好像看出了我的担忧,语气肯定的跟我们说,你们放心好了,我保证将你们及行李送到华阳上大轮。她的话似乎让我吃了定心丸,但看着少说也有百八十斤的重量的两个装满东西的旅行袋,一个才十八岁的姑娘能行吗?尽管将信将疑,觉得这事有点玄乎,同时心里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一个大男人让一个姑娘帮着挑重担,是否太不像话了?但想想也只能这样走着看了。


    十几公里水路的长江下水航行,不长的时间,小火轮就到达了华阳码头。这期间我一直是忐忑不安的担心与不好意思的心情交杂在一起。待买好船票后(记得船票四等舱7.60元),只见小杨十分麻利的将两个旅行袋用随身带着的扁担挑在了两端,下蹲后使劲挺了挺才站立了起来。只听得扁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扁担的两头明显的下垂。见此情景我赶紧上前一步想托一下,却被小杨挥手挡住。想想也是,扁担挑两头,我只能托一头,反而造成不平衡,这样会越帮越忙。“恭敬不如从命”,只能跟着前行。但见扁担两头忽上忽下跳动,看得出,作为受力支点小杨的肩头很是沉重,她却如在筑大坝挑土时一样稳步向前。此时此刻,我全然没有俗话所说的“看人挑担不吃力”的感觉,整个心里的感受只有歉意。从小火轮码头到大轮码头的这一路还是有相当的一段长度,眼见得已经走完了大部分路程,本应是“行百里路半九十”的状态,我们想让小杨将担子放下歇一下再走,可小杨却发扬了连续作战的精神,硬是一鼓作气将我们的行李直接挑上了大轮,安放到了舱位。此时正是初夏季节,只见她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只是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并目送着她带着扁担慢慢离开大轮码头。想象着回连队这一路又是够她累的了。30几个小时以后,大轮顺利地到达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那个时候没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说,当然也不要担心行李被陌生人顺走。出码头的那段路见到有提着较少行李的人,称呼着“师傅帮帮忙”,见到我们是知青模样,陌生人便也热心帮忙提着旅行袋。是啊,在那个年代,哪家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啊?我们的行李顺顺当当的提到了公交车站,这样基本就算到家了,这是后话。

    如今,外出旅游的,进城打工的,走亲访友的人随身携带的行李早就“鸟枪换炮了”。即使农民工回家探亲,也少有手提肩挑的情景。在车站机场映入眼帘的都是旅客一个个推拉着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拉杆箱。尽管行色匆匆却个个潇洒自如。而带着拉杆箱在博物馆参观或在旅游景点游玩的景象也司空见惯。这样的情景仿佛告诉人们,用扁担负重前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众所周知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之一。物质丰富了,出行便捷了,但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助人为乐的思想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扁担精神不可丢。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打一场罕见的新冠肺炎的战“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数万医护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武汉汇集到湖北,使得这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传染事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许许多多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了救治,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告诉大家,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多么重要和可贵。如今,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条件越变越好,但是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应该永远保持。这也正是给已退休多年的老劳模杨怀远颁发奖章所倡导的主题吧!



作者简介:

孟繁强,1954年3月出生,1971年10月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利新农场,1975年8月后昆明铁路分局、南京铁路分局、上海市卢湾区粮食局、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事业干部。2014年3月退休。




作者作品荐读


绍 兴 路 往 事(孟繁强)

【知青回忆】曾经被狗咬过 (孟繁强)

【知青回忆】夜半一口饭(孟繁强)

夜半“风”声(孟繁强)

诱人的长生果 (孟繁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下乡后第一次探亲 (孟繁强)

孟繁强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