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四月天,傣家泼水节(孙向荣)
版纳四月天,傣家泼水节
作者:孙向荣
一、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云南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及老挝接壤,邻近泰国,是中国通往湄公河流域和东南亚各国的门户。
西双版纳是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傣族是个有自己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傣族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节庆文化。在傣族的节庆文化中以泼水节最著名、最隆重、最有影响力。
史料记载,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为佛教吸收,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全民信教的傣族把泼水节作为傣历新年。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15日左右。泼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泼水狂欢,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文艺表演和经贸交流等。
傣族称泼水节为“桑勘比迈“。传统的泼水节主要为三天。第一天称为"麦日",傣语叫"宛多尚罕",意为"送旧",类似汉族的除夕。这天要打扫卫生,整理房舍,准备年饭和节庆。第二天为"恼日"(空日),是传说中七位为民除害公主的纪念日,泼水的习俗源于这七位公主。第三天称"麦帕雅晚玛",这天帕雅晚神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是新一年的开始,即傣历年的元旦。
2006年5月20日,傣族泼水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双版纳州府为景洪市,辖勐海县和勐腊县。1965年1月23日,在西双版纳州成立十二周年之际景洪澜沧江大桥竣工了,它结束了以往坐渡船进入景洪市区的历史。澜沧江大桥是西双版纳第一座横跨澜沧江的大桥,长341米,高32米,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
大桥竣工三年后的1968年12月,西双版纳迎来了第一批上海知青1016人,其中200人分配到橄榄坝农场,418人分到勐腊农场。我同来自上海市卢湾、南市、闸北、普陀区的398名67届初,高中毕业生跨过澜沧江大桥,下乡到景洪市勐龙镇境内的东风农场落户,从那天起西双版纳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在我下乡的西双版纳勐龙镇,有两座建于八百多年前的佛塔。一是黑塔,学名“塔布兰”,建于傣历784年,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重建。2002年11月景洪市政府将“塔布兰”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曼飞龙白塔,始建于傣历565年即公元1204年(南宋泰和四年),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青下乡期间“文革”还没有结束,勐龙镇的傣家寺庙里看不到僧人,佛塔上长满了荒草,满目凄凉。勐龙镇的黑白两塔屹立在南阿河畔的山岗上,默默地伴随着知青走过了艰辛而漫长的拓荒岁月。
如今黑塔被涂装成金色,白塔修缮一新。节庆期间,佛塔鲜花簇拥,寺庙香火袅绕,前来赕塔祈福的信徒络绎不绝。现在黑白两塔不仅是勐龙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傣族节庆的重要集会点。2008年及2013年,笔者两次重返双西版纳和第二故乡的各兄弟民族共度泼水佳节。
二、民族文化大游演
在西双版纳除汉族外,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景颇、彝、瑶、壮、回、苗、佤等十三个少数民族,创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泼水前一天的4月14日上午,景洪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大游演》。以傣族为主体的版纳各民族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地列队行进在景洪市的主要街道上。它是版纳各民族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阅,也是领略西南边陲多元民族文化和异域风情的窗口。
1979年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基诺族为我国单一民族,成为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是西双版纳独有的人口较少的民族,约二万余人,分布在景洪市的基诺乡和勐旺乡。
基诺族崇拜祖先和太阳,信仰原始宗教。太阳鼓是基诺族神圣的法器,只在公历2月6日至8日的“特懋克”节(基诺族新年)和祭祀神灵时方可敲击太阳鼓,跳大鼓舞。基诺族女子的服很有特点,头戴尖角帽,胸系三角形花布胸挡,上面绣有太阳图案。
三、泼水狂欢
4月15日的泼水活动将双西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推向高潮。上午8时许在澜沧江南岸的沙滩上举行取圣水仪式。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进行泼水狂欢。人们倾城而出,拿着水桶、脸盆、水枪涌上大街小巷,逢人便泼。在水!水!水!的呼唤声中相互追逐狂欢。
傣家认为这是可消灾除病的幸福吉祥之水。在孔雀湖畔、在勐泐广场、在澜沧江畔、在西双版纳的各个村寨,吉祥幸福的圣水洒满人间!
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迎接新一年的来临。
四、赛龙舟和民间舞蹈
泼水节期间的划龙舟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劈波斩浪,象征着傣家人的团结,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2008年4月泼水节的第三天,我从景洪市区来到毗邻东风农场场部的勐龙镇曼景湾村。村里的庆典活动仍在延续,最引人注目的是盛大的群众性民间集体舞。
位于曼景湾村中心的广场上竖起了一根数丈高的竹竿,数条挂满彩旗的绳索从竹竿顶端延伸到广场四周,构成一个巨大的伞形空间。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以伞形空间为中心,有时围成圈,有时排成列,有时组成团,跳着傣族民间集体舞。
女子跳的孔雀舞、金钵舞、花伞舞等,舞姿抒情柔美;男子跳的拳舞、象脚舞等,舞步潇洒稳健。孔雀舞是傣族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经典,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是西双版纳飞出的俩只金孔雀。
无论男女老少都随着铓锣和象脚鼓的节拍翩翩起舞,如痴如醉地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五、赶摆
在我下乡期间,“赶摆”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民间集市与商贸活动,类似汉族的“赶集”。如今泼水节期间的“赶摆”已演绎为集祭祀、集会、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的,多民族参与的群众活动。2008年和2013年,笔者在景洪市、勐龙镇、小街乡曼景湾村参加了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活动。
忆江南 《泼水傣家节》
词作者:陈尧, 摄影:孙向荣
本诗词摘自2002年3月出版的陈尧诗集《春笋集》。陈尧1969年5月从北京下乡到西双版纳勐龙镇东风农场,197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南疆忆,常忆月儿圆。月上竹楼燃篝火,踏歌击鼓舞翩跹。傣妹笑声甜。
风光美,最美曼飞龙。白塔婷婷如玉女,修篁掩映立花丛。雨霁佩长虹。
狂欢乐,泼水傣家节。象鼓震天歌满垻,澜沧水尽情难绝。日落不知别。
1
2008年秋孙向荣在东风农场专题片《胶林丰碑》拍摄现场
作者孙向荣简历:
1967年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1974年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建筑系讲师。1993年调回上海,从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任高级工程师、浦东新区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卢湾区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室内设计第二专业。2008年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赴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参与东风农场博物馆和知青纪念碑的建设。2013年以高级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东风农场小城镇的旧区改造和知青文化旅游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2018年参于东风农场博物馆的修复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老照片影集《勐龙印迹》和回忆录《勐龙记忆》的编辑。
作品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