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刚哥


 

(五)

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



 补充两段:


  上一篇中最后发的照片中的那个箱子是我们家历史最悠久的“文物”,因为这是我太太她妈妈的“嫁妆”,有七十几年历史了吧。所以她一直珍藏着,尽管它占领了我们家柜子不小的一个空间。



   上一篇中说到我跟老中医学习时曾抄过方子,有人很好奇,当时我跟着的一位的确是正宗的“老中医”,有一把白色的山羊胡子,老花眼镜架在鼻梁上的,“望闻问切”一样都不马虎的,不像现在的中医,进去就开“CT”、“心电图”和一大堆化验单,那个时候是真本事,搭搭脉、看看舌苔、问几句,方子就出来了,还是用毛笔写的,我也用学着用毛笔抄方子。那时时间太短,没法深入学习,只能帮忙抄抄方子。今天心血来潮,“瞎编”一张方子,发上来给大家看看,主要想说明当年中药常用的重量的奇怪的写法:其中的“钱半”约等于5克吧;还有“一钱”、“二钱”、“三钱”、(不记得有四钱)、“五钱”、“六钱”、“六分”和“一两”的写法。16两制的三钱相当于9.4克,现在中医就写“10克”了,不是很准确的,因为中药本来也不是很精确的,当时称中药的小秤叫“戥(deng)子”,很精细的样子,高级的是一根象牙的秤杆,吊了一个铜的“秤砣”,托盘一般也是铜皮做的,现在在老式的中药房里可能还能看到。


   既然要准备出发了,照例,出发前还是要到人民公园国际饭店前拍一张“合家欢”,弟弟妹妹还一人举个小“红宝书”(毛主席语录),这在当年是“标准姿势”、“常规动作”,每人还佩戴一个硕大的“毛主席像章”,我们带的这些像章好像都是我爸爸设计的,当年他单位后面是“东海舰队”的第五支队,里面的一位领导想要出像章,就来与我爸爸商量,让他设计,然后交给附近的“黄河皮带扣厂”的师傅开模具,再去冲压、电镀、上漆。我爸爸就负责设计,比如设计以毛主席的头像(头像不用设计的,有“标准件”的)为中心,外面是四处发散的光芒,代表“毛泽东思想光芒万丈”、下面有的设计了一艘军舰,代表是东海舰队,背后基本都有“东海舰队”、“东海舰队后勤部”等字样,我爸爸好像前前后后为他们设计了好几十个像章的。



   三个“男子汉”还要到人民广场上的后来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前合个影,后面那个“皇”大概是打到“走资派的保皇派”之类的标语上的字。


   4月24日终于到了,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十六岁半的我懵懵懂懂地就离开了上海,去向一个什么都是未知数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对去云南似乎没有什么概念,反正知道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必须要响应“伟大号召”号召去“下乡上山”“插队落户”,因为北方太冷、江西、安徽又没有资格、贵州太穷,似乎也只能去云南了,但是对云南的情况了解甚少,只是听说好像天气不错,什么四季如春啦(后来才知道这是指的昆明),还有就是听说过那个“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还能抓两把花生的”美丽的传说。至于去到那里具体是什么情况,住哪里?吃什么?干点什么农活?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数。可不像现在,到哪里去一切都在“掌控”中,不要说到云南——现在去当然是去赏心悦目地地旅游,也就是人家说的“从自己活腻烦的地方到人家活腻烦的地方去”——就是出国,坐什么交通工具?什么舱位或几等座或多少人的大巴?到目的地后住什么星级的宾馆?宾馆的条件如何?吃团餐还是自助餐?餐标多少?一切的一切事先都在出团通知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的,只要你愿意,住的宾馆的房间什么样子都可以上网查到。而我去云南前,什么都不知道,我父母也是稀里糊涂的,也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想,爸爸妈妈当时肯定是120个不愿意送他的宝贝大儿子去那么遥远的农村“插队落户”,但这是没有选择的,如果不去,不“响应”“伟大号召”,后果很严重,会有宣传队敲锣打鼓上门宣传“最高指示”,再说我们家的成分这么差,经不起这样折腾的,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插队落户。


   1969年的4月24日,我们一帮16、17岁(最多也就是20岁左右的68届高中生)的小伙子、小姑娘在毛爷爷的号召下,没有选择余地地、义无反顾地坐上了上海开往云南(当时终点站是哪里都不知道,只知道是云南)的火车。

   当年的上海铁路的客运站上海站(老北站)就在天目东路我家对面,估计考虑老北站的站台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几千人的送行大军,所以把我们的出发站放在当时的货运车站“彭浦车站”(现在叫“北郊站”),因为是货运站,所以站台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么多人。当时一起上车的我们闸北区的赴云南临沧的云县、凤庆、永德的知青四五百人,还有虹口等其他区到云南插队的知青,应该有千把人,再加上送行的至少四三千人,每家四五个是至少的,所以站台上也是满满当当的。我家来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好像还有表哥他们都来送行的。我们先去学校集合,再由学校统一送彭浦车站。到车站后,开始还好,车上车下依依惜别,或者说些互相鼓励的话,少了些“儿女情长”而充满了“革命豪情”。这火车不像正常的客车,它没有具体准确的发车时间,而是突然毫无“症状”地突然的开动的。据我妹妹回忆,这火车突然启动并快速地前进的,不像正常的火车是长鸣一声汽笛,然后慢慢地“吭哧吭哧”前移的,车下的人还来得及与车上的人打招呼,握握手。但这一次火车突然动起来一刹那,大家都没有思想准备,此时车上的知青和车下站台上的送客大军瞬间爆发出的惊天动地的哭声,用“震撼大地”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后来我妹妹才告诉我,火车开走后,我妈妈当场就昏厥过去,搞得他们手忙脚乱掐人中,回到家后在经常在沙发上想想就哭起来,就会一次又一次昏厥过去。这一切我全然不知,后来才由妹妹告诉我的。


   我记得我当时没有哭,倒不是我坚强还是什么的,而是完全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再说我没有坐窗口的位子,只能隔着几个人头——因为一个档位里面有10个位子,这十个人都要挤到车行方向左边这一边来与家人告别,除了靠窗的两位可以“得天独厚”的完整地看到下面站台,我们就只能“隔空遥望”了。后来在中学同学群里说起此时,好几个同学说当时没有哭,原因多种多样:有的说前面已经哭够了,这天就不哭了;也有的说因为家里成分很差,妈妈希望她能到外面闯出一番新的天地,去争取自己的“前途”,所以“豪情在胸”,也不会哭。


   等火车一开,抹干眼泪,车厢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大家兴奋异常,一路热热闹闹、打打吵吵地度过了四天三夜七十个小时的火车硬座的日子(当时根本不知道火车还有“卧铺”,以为平常说的坐火车就是应该“坐”的,因为从来没有听人家说过“睡”火车的)。你想,小时候很难得有机会坐火车,只有春节或清明节跟大人去苏州、无锡或浙江的哪个地方亲戚家走动或扫墓,才有机会坐一回火车,也就是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所以坐火车是件非常让人激动的事,我记得我小时候在坐火车去浙江长安老家的前一个晚上会兴奋得睡不着觉,非常憧憬这“哐当哐当”的火车轮子与轨道的冲击声——遗憾的是现在是无缝钢轨,没有这有节奏的声音了。这次倒好,坐得够过瘾的,估计把一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辈子坐的火车的时间加起来也没有这么长的,能不兴奋吗?也不知是因为年少气盛还是人多热闹,似乎大家并没有感到受累,现在想起来坐七十个小时的硬座火车是多么头皮麻的一件事,现在也回想不起来当时是如何“睡”过这三个晚上的觉的。



   我的一位金同学还非常有心地特地去现在的“北郊站”拍张照片留个纪念,谢谢他。


  等火车到昆明再见了。


第五篇完,待续。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 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四)继续做出发前的准备(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