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孝感天下的一代(辛一)

知青情缘 2024-02-02




孝感天下的一代


作者:辛一



语音:娟子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好坏都不能拒绝。


   我哥那一代人,大都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告别了贫瘠的土地,肩负着家人的希望,或求学或谋生,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义无反顾地扛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时隔五年,我再次赴北京探望我哥。他精神尚好,只是太瘦了,偌大的骨架上穿着的衣服在秋风中瑟瑟地飘动……


   我哥在上世纪195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苏州工学院前身),工业和民用建设专业。苏北自古贫穷却多寒门学子。当时建工部的苏州建工学校令老家的学生趋之若鹜,不但不收学费还发生活费,对那些需背着粮食上学的寒门子弟来说不啻是人间福音。他们那一批学生,就我哥考上了,光荣榜上了在南京出版的《新华日报》。这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巨大的荣光,时至今日,我走在老家的街上,还不时有老人问我北京的哥哥近况如何?对他当年高考中的仍贊不绝口……

 儿时的回忆是模糊的,那时我很小。印象里他每次寒暑假回家总让我去学校看钟,回来告他长短针分别指在哪里?我还记得他有一回带了一本《惠特曼诗选》回家,那是我生平见到的第一部长篇作品,长大后见到它仍感到无比亲切。他高兴了还让我坐在那儿让他写生画画,不能动,这让我很难受。我哥多才多艺,个高,长相俊朗,能写一笔好字,镇上人见他都尊他一声大先生,以后我也沾光,人称二先生……从我父亲开始到我弟弟,过年帮人写春联便成了一门世袭的工作,只是兄弟三人我的毛笔字最差,父亲生前说我这字在以前考科举没戏……


   尽管学习很紧张,早上要上六节课,我哥仍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力工业部基建工程局。这是一份荣耀,这里是皇城根儿,天子脚下。报到后发了半个月工资,十八元钱,钱不多却让他欣喜若狂,他跑着跳着到邮局去把钱寄回家……


   他仿佛看到含辛茹苦的父母脸上的笑容,在众乡邻夸奖声中的欣慰。在物质贫乏的农村,在一天工分才几分钱的大队,这笔钱意味着油盐醬醋柴米茶,以及全家弟妹七口人身上的衣服,能背上书包去上学……


 从这以后每到发工资,他第一件事便是到邮局寄钱,风雨无阻。他能想象到母亲在街口向北张望的热切眼神,父亲在堂屋里释然的长叹,弟妹们脸上鲜活的笑容……


 他不敢懈怠,他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机器,像牛在轭下无需扬鞭自奋蹄。他用岁月和热血延续着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孝道,谱写着一个寒门学子孜孜不倦的倾情回馈……从青春年少到西崦暮齿……如同开弓没有回头箭。

 那一张张二指宽的汇款条,他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枕头底下,这让他在多少个夜晚如同儿时枕在父母臂弯里一样感到温暖。


 作为长子,他义不容辞,无怨无悔。


 同年底,他分配到石家庄搞基建,一干就是八年。华北制药厂、热电厂、化工厂、煤矿机械厂、坦克机械厂(对外叫952厂)……都留下了他辛勤工作的足迹。


    1965年,他们坐专列到成都,省长亲莅车站欢迎,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五天后汽车开到渡口(攀枝花),先后去雅安、西昌,过大渡河、铁索桥、会理,过泥巴山时,山下穿背心,山上穿大衣。山有积雪,行车时车轮挂铁链子,四周悬崖峭壁,掉下山沟的汽车四脚朝天……生活极其艰苦,铺茅草睡山坡,砍树枝搭工棚,一壶水烧开了有一半是泥沙。三月份在金沙江洗澡,衣服洗完后放在石头上,洗完澡衣服也干了。铺盖卷在膝盖上一放就是办公桌。闲遐时在野外摘无花果、芭蕉、山核桃……成了他们业余生活的唯一乐趣,有时也带着粮油蔬菜到依水而居的彝族人家中的吊锅上改善一下生活……


 尽管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还是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地攻他的专业,头童齿豁,至死不悔,当然还要养家。


   建设青藏公路时,大部队二、三万人,开着电源车自己发电……国家曾一度想将他们转为工程兵编制,也曾想让他们出国援外……


   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建设的专业队伍。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胝手胼足,不避寒暑……他们用青春热血浸渍着脚下的这块黄土,他们是共和国屈指可数的建设者。他们65年出北京“八年抗战”,攀枝花的钢铁,青海的火箭导弹,湖南的通讯基地,贵州六盘山的煤炭,重庆的枪械大炮……无不镌刻着这些建设者的名字。


 他们的老总不错,说:“我把你们带出去,我也要把你们带回来……”于是,在七十年代选址北京丰台,在昔日清朝的屯兵大营和马厩上盖起了房子。


 他们安顿下来后,又先后参加了北京石化总厂等工程的建设。


   78年,他被抽调到“721”大学教书。三年后,亚运工程上马,他又奉命回归。


 在建设杭甬高速时担任六标段工程项目经理。他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项目经理……他也是第一批使用“大哥大”的建设者,我见过照片,头戴安全帽,足登长筒靴,一手图纸,一手“大哥大”,在工地泥淖中指挥生产,很是风光……


 风风雨雨几十年,日夜兼程,体力透支,心力交瘁,终于訇然倒下……


 1996年,他突发疾病,昏迷不醒,在309医院,他得到很好的救治,在当时“支架”成功,实属不易。


 在他的人生崎岖山路上,负重前行,他身上的担子,一头挑着事业,一头挑着家庭。高强度的工作,清贫的生活,他津津乐道分分钱一碟的罗卜条,至今还说,挺好的,还有免费蛋花汤;一件新衣服洗干净压在箱底,每逢大事出客方才穿戴一下,看场电影是一种奢侈……好在大嫂人好,挺理解他,夫唱妇随……2003年,大儿子突发胸梗,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


 从此,夫妻俩更是相依为伴,好在二儿子孝顺,不时喧寒问暖,给他们晚年生活带来极大的安慰和方便。


 天公不老,人世沧桑;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我哥老了,身患多种疾病,尤其“心无力”,发病时夜不能平躺,只能依床而眠二、三个小时……却豁达开朗,雄心勃勃地准备携儿孙返老家看看,他时常遗憾身边没有一张父母的照片……


 他们这一代人“孝”字当先,无怨无悔,不管遭际如何,抑或人生性格迥异,但把一个“孝”字演绎得感天动地淋漓尽致。


 国家培养,为国尽忠;父母养育,为家尽孝;家国情怀,矢志不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兄长之风,山高水长。



作品荐读

遥远的大篷车……(辛一)

水 码 头(辛一)

我与广场(辛一)

北京的故事(辛一)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孝感天下的一代(辛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