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能源的意外后果: 为能源利益而战的性价比持续走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Author 张锐

 导读:碳中和目标不能消解全球能源政治中的对峙性、冲突性因素,能源转型也会制造政治上新的敏感性、脆弱性,各国(尤其大国)照样需要付出大量心力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与转型。但是,地缘竞争的整体烈度、零和博弈倾向有望下降,为了能源利益大动干戈的性价比持续走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国家对竞争议题的关注点出现较大程度的差异,不像此前高度集中在油气领域。对多数国家而言,对新能源的倚重越大,摆脱竞争性政治困局的可能也越大。文章节选自《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张锐 著 三联书店2024-2)

大势:碳中和时代的全球能源政治(节选)

文|‍‍张锐

来源|《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图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在未来二三十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全球能源政治的国际秩序走向将是“更多竞争但更低烈度”,不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战略价值各有消长,不少议题更具全球或区域层面的能见度,但能源领域的整体竞争烈度偏低。这里的竞争不仅包括围绕能源资源的竞争,也包括将能源作为权力工具争夺政治经济优势的竞争。能源领域的很多决策仍会被操作为事关国际安全和利益的高级政治议题, 没有国家会天真地认为能源转型或清洁能源可以自动发挥“化敌为友”的功效。

▲ 碳中和时代能源议题重要性的变动趋势


 1   非水清洁能源

非水清洁能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稳定因素,不太容易引发国家间的矛盾或纷争,各国对于别国光伏、风能、地热、现代生物能等开发基本都抱持乐观其成、多多益善的态度。非水清洁能源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可以对权力政治的冲动产生“降温冷却”的作用,减少能源领域的地缘竞争。试想,政治家们面对中东、中亚的荒漠戈壁,当看到荒芜的土地上矗立的是鳞次栉比的油气井架时,他们立马就能展开层出不穷的、类似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或“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叙事,眼前浮现的都是攸关国家兴衰的财富、权力与安全;而如果同一荒芜土地上矗立的是风电机组、布满的是光伏设备,决策者们很难再有那些事关“高级政治”的想象,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场景可以迅速复制到世界各个地方,中东、中亚立马会变成一个无须外界插手、任由其自行稳定的“平凡板块”。如果全球碳中和潮流顺利推进,特别当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超过油气时,全球能源政治可能加速走向一种“乏味政治”的场景,能源对大多数国家而言成为一个不值得过多战略投入的普通商品。

▲ 沙漠中的美国艾文帕太阳能光热电站


当然,非水清洁能源存在一些趋于负面的不确定性。第一,清洁能源可能导致各国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为所欲为”。各国对国内清洁能源的日益依赖可能增加国际冲突的风险,因为消费国减少了对他国的依赖,进而难以抑制它们的好战行为。

第二,清洁能源可能固化动荡国家的混乱局面。换言之,清洁能源在为全民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增强敌对各方、叛乱团体、非法武装团体或恐怖组织的生存能力。例如,在也门,清洁能源带来的离网光伏发电使该国的分裂局面进一步固化,不少地区不再依赖曾经的发电来源和公共电网,使各地之间的基础设施联系趋于弱化。

第三,清洁能源成为霸权国军队的战力提升工具。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先后发布各自的气候行动战略,将加快军队能源转型作为重中之重。美军以减少碳排放为名,广泛开发太阳能、生物燃料、小型核堆等技术,推动传统的、以油料为主的集中统一储备方式向多种能源互补互济、前沿阵地能够自主供能的柔性零散方式转变,有助于增强前方部队从周边环境中获取能源的能力,缓解能源资源的前送压力,使临时性基地的选址或迁移更加灵活。能效领域的提升也将促进美军舰船、飞机获得更大的攻击范围和续航能力。以上变化对美军是“进步”,但势必巩固其对外干涉的底气和实力,对世界和平和稳定而言绝非幸事。

 2   水电

在跨境河流之上的水电开发容易成为具有较高冲突风险的议题。根据国际组织2015年的评估,全球规划和在建的水电项目中,超过70%都位于跨境河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水资源成为一种地缘政治资源。目前,尼罗河、澜沧江-湄公河、底格里斯河以及其他多条位于南亚和中亚跨境河流上规划的或正在运行的大坝都对地缘政治产生了不利影响,下游国家对上游国家的不满经常转换为具体的反制行动,也使各区域的互信基础和安全形势屡遭冲击,既有的风险存在进一步升级乃至失控的风险。

我国面临水电跨国争端的风险。在南亚方向,印度不断借我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水电开发活动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水武器论”,同时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称雅鲁藏布江)大量修建水电设施,意图强化对边界争议地区的事实占有与控制,直接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在东南亚方向,美国作为域外国家持续介入“澜沧江-湄公河”的水电开发事务。特朗普政府于2020年9月将美国主导的“湄公河下游倡议”升级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把“可持续的水资源”作为优先关注领域,为湄公河委员会提供专门财政支持,帮助其获取水资源数据、开展“科学决策”。美国国务院资助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实施了“湄公河水坝监测项目”,宣称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追踪干流上中国11个水库的水文数据,借机抹黑我国合理的水电开发,挑拨中国与邻国关系。

 3   清洁能源供应链

清洁能源供应链指清洁能源开发、输送、存储、消费各环节涉及的装备制造链条,通常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关键零部件和辅材、下游整装设备三个环节。按照能源类型,供应链可分为光伏供应链、风能供应链、储能电池供应链等,其稳定运转直接关系各国能源转型的进度。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供应链的两大议题:一是关键矿产资源的供给安全。太阳能光伏组件、风力涡轮机、电池等装备创造了庞大矿产需求,尤其是对锂矿、钴矿和稀土资源的需求。但是,一些矿产高度集中在个别国家。欧美国家普遍担心在矿产资源上面临“卡脖子”的窘境,如同1970年代石油供给受制于人的状况。

关键矿产资源的确会复制石油政治中所出现的竞争或合作态势,决策者们很难用一种“与世无争”“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这一具有稀缺属性甚至决定国家未来能源实力的战略资源,但是矿产终究不是石油,这一领域的竞争烈度很可能不及过往几十年的石油。

二是中下游的装备制造领域。中国是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者,这样的产业情况引发西方杯弓蛇影的能源安全担忧。例如,拜登政府一上台立即对美国锂电池供应链进行了脆弱性评估,认为中国“随时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切断美国本土的制造链上,或向美国制造商出口不合格的设备”。美欧还在能源领域引入价值观外交,通过所谓意识形态、人权、劳动标准等议题建立低碳转型与绿色技术合作领域的“民主国家联合体”,利用人权等问题破坏中国的国际声誉和中国产业的国际营商环境。西方国家对于石油的安全焦虑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清洁能源供应链上,笃信其不会是一个由市场和国际自由贸易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

‍‍

▲ 欧洲的海上风电机组


 4   电网

电网的地缘政治敏感性上升。由于各国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与抗风险性成为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

一是对来自他国的电网投资日益敏感。典型案例是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都曾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来自中国电网企业的投资,欧盟不断出现要求加强电网投资监管的声音,上述行为的动因都是政治家们将正常的电网投资行为臆测为一种“地缘政治力量扩张”。

二是网络攻击构成能源系统的主要威胁。无论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要求,还是支撑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电网赋能,促进“源网荷储”(即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协调互动。但是,数字技术对电网系统的渗透也为网络攻击提供了机会。从一种最严峻的角度预判,未来战争可以不用通过军事手段进攻,借助网络手段就可以在虚拟空间使一国能源和工业系统瘫痪。近年来,乌克兰和委内瑞拉的电网在政局动荡时期都曾面临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大国电网遭受的网络攻击尤为严重,2020年,中国某省的电网就遭受网络攻击42万余次,其中高危攻击占比达65.4%,境外攻击占比18.27%,主要来自美国、印度等国家。

三是跨国电网日益被视为塑造特定地缘政治秩序的工具,其规模(双边、多边、短距离、长距离)、形态(集中式、分散式)、电压等级(特高压、高压、低压)、走向、通道容量等均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密度和长期走向。围绕跨国电网开发,大国容易在一些区域展开战略竞争。例如,在东南亚,我国致力于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开发建设南北走向的跨国电网,推动澜湄国家电力互联互通和电力贸易,打造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并促进区域清洁能源的大范围配置。而美国、日本在东南亚不断散播“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提出“南亚- 东南亚”的东西向互联规划方案,对中国的倡议造成较大干扰。

‍‍

▲ 纵横大地的高压输电线


碳中和目标不能消解全球能源政治中的对峙性、冲突性因素,能源转型也会制造政治上新的敏感性、脆弱性,各国(尤其大国)照样需要付出大量心力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与转型。但是,地缘竞争的整体烈度、零和博弈倾向有望下降,为了能源利益大动干戈的性价比持续走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国家对竞争议题的关注点出现较大程度的差异,不像此前高度集中在油气领域。对多数国家而言,对新能源的倚重越大,摆脱竞争性政治困局的可能也越大。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张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2

ISBN:9787108077394 定价:69.00元


一位长期参与一线跨国能源治理活动的青年学者,曾前往亚、非、拉美多国开展实地调研,凭借其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转型和国际政治格局正在经历的剧变,以及通往低碳绿色世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本书既有对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讨,又有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对南北发展鸿沟的高度关注,又有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创新性思考。

本书旨在探讨碳中和时代的国际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绿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权力变革趋势、转型道路分歧、能源供应链竞争、新型合作网络等,重点关注中、美、欧在能源事务上的激烈博弈,并及时跟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所引发的能源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诸多冲击。此外,本书揭露了西方国家在能源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提出在新时代中国应成为引领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与“造势者”。


*文章转自“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FIN  点击图片链接阅读更多文章

天价补贴下, 印度离“全球芯片强国”到底还有多远?


118届美国国会如何织就围猎TikTok的惊天密网?


“偏偏是这个弱势无害的组织逆袭成主角, 留给我们许多深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