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北庭和高昌研究》
冷门文史哲
西域东大门——高昌故城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是古代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门户。据史籍和出土文书记载,吐鲁番地区有古城二十余座,其中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其故址在中外久负盛名。
高昌故城是玄奘西行取经途径之地。大唐三藏法师西行取经,《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玄奘西行取经路经此处,受高昌王盛情邀请于此地讲经,盛况空前。《大唐西域记》中,这里是玄奘西行的叙述起点,曰:“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盆地中央平原上,海拔高程在-48米左右,坐落于吐鲁番市东约40千米的哈喇和卓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约6.5千米,从这里流出的木头沟水千年来一直滋润着古城。遗址今称高昌故城(此外,还有亦都护城、哈拉和卓古城等别称)。“高昌”之称首见于《汉书·车师传》,其后《魏书·高昌传》则解释说:“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云高昌。亦云其地有汉时高昌垒,故以为国号”。浩浩的高昌故城,这座曾经的西域东大门,在断垣残壁、凋敝荒寂中,隐隐有金戈铁马的呐喊嘶鸣,又盛放着汉唐恢弘雄浑的精神之花。自公元前1世纪建高昌壁,到13世纪废弃,它是古丝绸路上千年沧桑的见证。19世纪末进入此地的俄国人雷格尔称高昌故城为:“如同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
高昌故城呈方形,现存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三个部分,墙体外有马面等附属设施,墙体为夯筑和土坯垒砌。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举目四望,俯拾皆是,如著名的西南大佛寺、α寺、M寺、东南小佛寺以及五塔寺等等。据德国考古学家格伦威德尔所绘故城平面图,20世纪初,城内还残存五十余座宗教寺院。麹氏高昌时期,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各级地方官府和一般民众,多喜施财建寺。于此,可见当时西域地区宗教之繁盛。
西域流行的宗教种类,属高昌地区最多。高昌地区内,在西域流行的诸种宗教皆于此有一定发展,其阶段性、共存关系和演变序列也较为清楚。以流行时间为序,佛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元代),其间还有祆教、景教与佛教和摩尼教并存,此外在高昌地区的汉族中也流行道教。在诸种宗教中,佛教传入高昌地区最早,长期兴盛,影响最大。据说当时高昌城内3万多居民中,有和尚近十分之一,不难想象,昔日高昌城内香火缭绕之繁盛。佛教传播和表达信仰的的主要手段是偶像崇拜和诵经,为此必须广建佛寺,开凿石窟寺。经过考古发掘,吐鲁番地区的佛教遗迹存量之丰,实属罕见。其中的佛寺遗址主要见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故城遗址及其附近,著名的有柏孜克里克、胜金口、吐峪沟寺等。
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装饰之所”。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北50余公里之处,距木头沟村约2.5公里的木头沟河西岸。窟寺开凿在木头沟河西岸的戈壁断崖处。这座窟寺是高昌石窟群内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开凿洞窟,供养佛像,随着回鹘民族的发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历经了形成、繁荣、鼎盛、衰落的过程,这也揭示了佛教在西域的兴衰。鼎盛时期为10—11世纪,当时高昌回鹘把原来的石窟扩建城王室寺院,扩充规模,开凿新窟,虔心供养。如今遗留下的那些宽敞宏大的窟室以及大型壁画和塑像,大多是鼎盛时期的杰作。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大量珍贵精美的壁画、塑像以及文书被盗取,流失域外。现在国内很难见到这些资料。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流失域外的壁画的主题有很多,现择供养像一类举列如下。
以上图片均来自《北庭和高昌研究》
新书推荐
孟凡人 著
ISBN:978-7-100-17702-3
开本:16开
定价:116.00元
《北庭和高昌研究》属“欧亚备要”系列丛书,于2020年6月出版上市。“欧亚备要”, 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由于内陆欧亚研究难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克服的障碍往往多于其他学科。本套丛书选择若干较优秀、尤急需者,请作者修订重印。这些原来分属各传统领域的著作(专著、资料、译作等)在“欧亚”的名义下汇聚在一起,有利于读者和研究者视野的开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解密丝绸之路上北庭、高昌故城历史文化之作。北庭研究,论述了乌孙西迁前后的活动地域变化及与北庭地区的关系;车师后部史、山北六国和车师六国问题;唐北庭都护府建置沿革和历任刺史都护节度使编年;唐朝征讨阿史那贺之役始末和历史意义;唐代回鹘控制北庭的过程;唐代北庭与外界的交通线。论证了可汗浮图城和唐代轮台县治的方位。考古方面,重在研究北庭故城的形制和北庭故城西门外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此外,还对《后汉书•班勇传》、《旧唐书•阿史那社尔传》、阿史那献辑传、《旧唐书•郭虔瓘传》进行了注释。高昌研究,首先对高昌地区的历史和自然地理概况,高昌地区的文化概论和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具体的研究,一是研究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的形制布局;二是研究唐代西州的交通线;三是研究阿斯塔纳墓地发现的璧画、纸画、伏羲女娲图、木俑和泥俑;四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流失域外壁画及相关学术问题。五是论述了吐鲁番考古学和“吐鲁番学”及其科学基础建设问题。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隔博格达山相望,自汉代起两者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至回鹘时期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融为一体。本书对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的研究,在内涵上也多相关联,故将两者放在一起,名为《北庭和高昌研究》。
作者简介
孟凡人先生,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考古所后,曾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洛阳汉魏故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曲沃方城遗址、北京元大都遗址和新疆全境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考古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国外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一是汉唐考古学,以宋至明代考古学为主;二是边疆考古学,以新疆考古学为主。在研究论著方面,已出版专著十多本,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延伸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