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以为的怀才不遇,只是不懂能力背后的逻辑

信创咨询 2022-07-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IO Talk Author 赵汇川

下面的问题,似曾相识,你也碰到过?


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却没能达成一个好的工作成果?你在琢磨,自己能力挺强的啊,为什么就不被认可呢?



下面的场景,是否在你身上也出现过?

“没有说要支持这种功能啊,我没有实现呢。”
“这个问题……,嗯,…… ,还没有解决呢。”
“这个事情我不知道啊 …… 我没有想到呢。”


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章探讨能力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01
从寓言故事说起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青云直上,李四却原地踏步。李四想不通,老板为何厚此薄彼?
 
老板把李四叫来:“李四,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土豆的吗?”
一会儿,李四回来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 老板又问。李四没有问过,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
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 老板问到。
“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 李四委屈地申明。
 
老板又把张三叫来:“张三,你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土豆的吗?”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

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而且,咱们全部买下还可以再适当优惠。所以,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
 
《买土豆的故事》是经典的职场寓言故事。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张三和李四的能力不同:张三展现的结果是更好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张三对组织敏感性、独立思考、主观能动性和较强执行力的能力;李四展现的结果是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没有张三所体现出来的能力。

要做到像张三这样,将能力展现出来,我们需要了解能力背后的逻辑。



02
能力背后的逻辑


我们分四个方面来看。


一、能力是什么


提到能力,不得不先说技能。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比如,游泳、打篮球、演讲等活动是技能。
 
支撑着技能的是能力。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人本身的一些素质,可以度量人对自然探索、认知和改造的水平。比如,沟通、行动、设计、探索等能体现某方面素质的就是能力。能力在相应技能所形成的活动中得到体现,表现出来强和弱。
 
通常,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比如读书、培训、操作等方式容易获得的。能力的获得却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能力并非天生具有,而是通过后天实践培养出来的。
 
《异类》这本书中,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指出了一万小时法则。“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法则”。
 
技能运用熟练了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能力的提升,就是在不断运用技能的过程中发生的。
 
比如,沟通这种活动,技能层面的方法运用很重要。通过刻意练习,培养的能力就是做到思维敏捷,表达有条理,反馈快速感知等,这对沟通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一次成功的沟通,得把沟通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能力和技能的区别就在于:能力是偏本质的,是内在的或者决定性的,通过技能活动表现出来;而技能是偏现象的,是丰富多变的,是能力表现出来的表面上能被感知的东西,脱离能力的技能是没有支撑的。




(能力漏斗图)


在了解了能力是什么后,我们来看看能力怎么养得的,以及能力怎么展现的。上图是能力漏斗图,从上往下看,是能力的养得过程;从下往上看,是能力的展现过程。


二、能力是怎么养得的


能力的养得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在不同场景运用这个技能有其相通性,把这种相通性通过沉淀转化为能力。这种沉淀,是一个过滤,提取,积累,精化到内化的过程。
 
能力的养得也是一个泛化的过程。萃取有用的信息,识别出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这些关系提炼成新的知识,然后结合已有知识,就可以抽象出知识的模型或者模式。
 
这种转化和抽象,需要多实践,多思考,多归纳。
 
拿解决问题为例。如果看到的总是一些表象或者“症状”,比如用户行为,日志,数据变化,应用错误信息等,而不能通过调查分析看到本质,快速定位问题,那就行同大海捞针,也无从下手解决。
 

要快速定位问题,需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表象着手,从获取到的信息中识别出关联特征,直接映射到技术或者业务上导致这种表象产生的问题本质。


定位问题后,要快速解决问题,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待解决的问题域,发散思维探索不同方案,基于不同选项之间的优缺点比较,决策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果碰到瓶颈,可以跳脱出来,扮演观众的角色,换个角度审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陷入迷局,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否存有偏差,及时调整,从而做到 “旁观者清”。
 
另外,问题不能单纯解决后就置之不理,我们还要回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型用下图表示,这是基于解决问题的相通性,沉淀和抽象出来的。左边一列是针对问题的,包括分析、定位、解决、回顾等能力;右边一列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型)

 

解决问题能力的养得,需要深度思考才能实现。

 

推演是深度思考的一种手段,在当前场景下做各种假设,推导事情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发展的可能性,并针对各种可能性分析,从而培养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盘是深度思考的另一种手段,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情,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特定点,分析对应的环境和条件约束,发现方案存在的不足以及产生的原因,探索可行情况下的不同选项,总结经验并发掘指导性原则。

 

深度思考,不管是推演还是复盘,能培养的就是因时因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是怎么展现的


能力的展现是一个能力被应用的过程。能力更像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不易被人看到,只有得到应用后,通过可观察的技能或者知识所形成的活动,比如沟通、协调、工作等进行展现,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感知到。

(能力冰山图)
 
从能力养得过程可以看出,能力更多是对事物相通性的把握,但并不是说有了锤子,看到任何东西都觉得是钉子想要随意敲一下。

能力的应用和释放要有的放矢。要能够清楚地判断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对要应对的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并对期望目标有明确的定义,把事物相通性结合特定的场景做适配,选取恰当的模型或者模式,将能力应用到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长此以往,本来需要仔细思考的活动会变成依靠直觉就能达成的活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展现能力。

 

拿手机端应用做个示例,用户体验设计的能力来自哪儿呢?

主要几方面:第一,深层次地,与人共情的同理心。比如,通过体悟去发现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学会从不同维度去思考人们是怎么看待事物的。第二,对什么是美,本身有深刻理解,比如基础审美、美学基本功等。第三,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以及丰富的表达方式等。
 
成就好的用户体验,需要将设计能力完美地应用。在对手机端应用目标人群精准定位和画像的前提下,进行特意的设计,比如便于用户操作的页面布局、页面风格和页面跳转,并且运用好前端开发技能和工具,呈现出来才是好的用户体验。
 
能力的展现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能力展现不像是数学计算,给定一组特定输入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因人因事而异,何况万事万物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应用能力得随身处地,适应变化。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日积月累,将能力应用到不同场景,展现出来不同的结果,多思考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就能形成能力培养和展现的反馈闭环模式。再进行长期优化,能力由内而外展现出来会更加全面,这就是大家常提及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技能和知识。掌握越丰富的技能和知识,越成熟地运用技能和知识,能力就会得到更好地展现。
 
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型中,左边一列列出的能力如果被系统而灵活地应用,并且达到举一反三,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


四、组织中的个人能力


职场中的个人离不开组织。那在组织中,个人能力的养得和展现需要关注些什么呢?
 
组织的文化,包括流程和价值观,构成个人能力养得和展现的平台。
 
组织的文化是个人能力的土壤。个人不能违背流程,要符合组织的价值观,需要设身处地,让自己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没有所谓的 “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用盲目地跳槽更换土壤,而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在组织这个土壤里,利用好组织平台,将个人能力最大化地培养和展现。
 
组织的流程和价值观,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设定个人能力展现的局限性。
 
组织的经营环境不断在变化,为了发展,组织也要不停地转型。流程和价值观通常滞后于变革和创新,可能会成为转型的制约因素,对转型过程中的个人能力展现,有时会设定局限。所以个人需要审时度势,从大局长远处着眼,将自己能力展现出来,契合组织转型。
 
个人能力的发展对于组织和个人成功都很重要,构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职场人重要的是,培养组织敏感性、独立思考、主观能动性和执行力等能力。我们要多观察,多参与,多站在组织角度思考问题;跟组织保持统一战线,想组织所想,解组织所要解的问题。这也正是前面职场寓言《买土豆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03
总结


回顾一下看看,开篇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回答了,列出的场景是否可以解惑了。


问题:


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却没能达成一个好的工作成果?

你在琢磨,自己能力挺强的啊,为什么就不被认可呢?


场景:

工作成果达成不理想,能力得不到认可。



针对本文对能力背后逻辑的剖析,职场人要理解:能力是什么,能力是怎么培养的,能力是怎么展现的,以及职场中个人能力培养和展现需要关注什么。要相应地思考:是哪方面能力欠缺,导致呈现出来的工作成果不理想?是能力具备了,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还是对能力展现的方式运用不到位?
 
首先,对自己有足够认知,意识到能力方面的欠缺,补足短板,培养和提升相应的能力。并且要敢于正视和承认,无论才智还是技能的不足,将此化为动力,不断进取。

其次,不管是技术还是业务的技能和知识,在宽度和深度上多探索,以求触类旁通。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梳理得越透,能力就越能体现出来,工作就越能得心应手。
 
再次,要多思考,用 “五个为什么” 分析法连续对一个问题点深挖,直到触及问题的本质。对此多加针对性的刻意练习,不断培养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步步构建出自身的能力体系。

 

最后,在一个组织中,多看多问、多沟通,了解工作的上下文环境,培养对于组织的敏感性。不能单纯地限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多留意组织内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和展现能力。
 
在理解能力背后逻辑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并且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从中找出机会,逐渐养得各种能力。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轻言放弃,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努力的方向,保持不断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相信自己,多加锤炼,能力发展就能达到新的高度。正如唐代诗人钱起《游辋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诗中所说,“山色不厌远,我行随处深”。



作者:川哥

IBM CIO 中国实验室软件商务系统部开发经理,有着近20年的软件设计开发经验,致力于高效团队建设,敏捷实践,架构设计,技术精进,应用现代化。



参考资料

 
  • 《异类》,【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2014年4月第2版
  • 《模型思维》,【美】斯科特·佩奇 著,2019年12月第1版
  • 《思考,快与慢》,【美】丹尼尔·卡尼曼 著,2012年7月第1版
  • 《终身成长》,【美】卡罗尔·德韦克 著,2017年11月第1版
  • 《创新者的窘境》,【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著,2014年1月第2版


—— The End ——


相关阅读


当“信创”与“新基建”不期而遇,万亿级风口你准备好了吗?

本季度最大规模的国产IT采购项目 | 公安部五亿元大标来袭!

什么是“信创”|“信创”研究框架

信创背景下,中国云计算市场谁主沉浮?

“新基建”将加速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