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院之声丨学术活动预告:“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 ”第八讲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史研究讲坛  第八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时间

3月31日(周四)19:00–21:00


腾讯会议

344 268 614

密码:458220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https://meeting.tencent.com/dm/k9wgsj1o479y


主讲

蒋绍愚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谈

吴福祥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

陈前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

史文磊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专家简介

蒋绍愚,1940年生人,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副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副主任、主任。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著有《古汉语词汇纲要》《近代汉语研究概要》《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唐诗语言研究》《论语研读》《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等。

讲座摘要

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可以结合语言学理论和汉语史的材料来攻治汉语史这块玉。

本讲分为五个专题具体来谈:第一,结合语言类型学研究,探讨汉语的句式特点在历史上有何改变;第二,结合Bybee et al.(1994)和G. Lakoff(1987)对语义演变的研究,认为汉语词义演变应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不宜将思路局限于“引申”之中;第三,“诱发推理理论”(E. Trugott & R. Dasher 2002)对于考察汉语的历史语义演变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诱发推理”的情形,有待挖掘;第四,Z. Vendler(1957)提出动词时间结构问题,讨论动词的情状类型可以使得汉语史上的一些问题研究更进一步,如哪些动词可以用作意念被动、哪类动词可以充当述补结构的补语成分等;第五,结合Talmy(2000)对语言和认知的研究论述,探讨上古汉语如何表达动作及其结果,汉语史上的动补结构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应是汉语史研究者的责任。

编辑:蔡诗婕

审核:楼煦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