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工作加点仪式感,不做“丧班族”
一年高考季又过去了,不久前朋友圈被刷屏的除了孩子们,还有妈妈们的旗袍照。
至于妈妈们此时穿旗袍的原因,自然是寓意“旗开得胜”,讨个好意头。
这个仪式貌似成了惯例,每逢高考,旗袍都热卖到脱销。
常言道:生活需要仪式感。原因在于,仪式让普通的一天变得特殊,让平凡的时刻变得难忘。
在琐碎庸常的工作中,我们更加需要仪式感。
朋友小莉说她每天都不想上班,周一到周五早上要等闹钟响几轮才起床,周末清晨却比谁都精神。
上班总是踩着点,在八点五十九分冲进职场打卡。和客户聊天没什么耐心,一开会就走神。
她说,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没有了,常常觉得迷茫,上班就盼着下班,想辞职又担心找不到好工作。
很多年轻人陷入“丧班族”的怪圈,日常不想上班,每天三问:
“离下班还有多久呢?”
“离周末还有几天呢?”
“我要不要跳槽呢?”
对于“丧班族”来说,除了找准职业规划的定位,仪式感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说习惯出自无意识,那么仪式则是刻意为之,带有特定的目标和使命,往往是我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作出特定的动作。
我们可以借助仪式的力量,提升专注力,在职场上更好的工作结果。
仪式有助于提升专注力
众所周知,财务人员在月结时比较忙,汇总数据、制作表格、和数字打交道,特别需要专注和细心。
一不小心,如果一个数据录入错误,账就平不了。
电视剧《这个不可以报销》中,主人公森若沙名子是香皂公司的财务,每次月结对账前,她会戴上耳塞、塞住耳朵,清除桌面上的杂物,准备好会计三大神器:计算器、尺子、点钞指套。
这个小小的仪式,既告诉自己:一项重要的工作即将开始,务必专注、全力以赴;
同时也相当于告诉别人:我在集中精力、专心处理难题,这个时间段尽量不插话。
从郑重其事的仪式开始,到借贷相等结束,森若得以享受工作中的成就时刻:她超级喜欢数字完全结平的那个瞬间。
许多职场人常常难以专注,摸一摸手机、刷一下朋友圈,消除几个小红点,往往就忘了自己原本进行中的工作。
不妨让小仪式引领行动,当你行动起来,就已经在克服干扰、开始专注。当我们进入深度工作,会带来秩序和掌控感。
仪式帮你缓解焦虑
有一位新入行的讲师,第一次上台讲课前紧张得坐立不安。
从事培训十几年的师傅教他一个秘诀:“开心金库”。顾名思义,“开心金库”就是让你开心的事。
上台之前,先转过身,闭上眼睛,回想一件让你感觉开心的事,回忆当时的情景和细节,并且沉浸其中。
这时,你的嘴角又会不自觉上扬,再次睁开眼睛,转身回到现在的场景,心情就会变轻松。
焦虑虽然看不见,却容易越陷越深,越害怕什么,就会发生什么,进入恶性循环。
爱因斯坦曾说,某一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一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
适当的仪式,等于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创造了适当的抽离,让大脑得以片刻的放松,从而调整状态。
仪式让我们从枯燥中找到乐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
刚入行的销售员特伦特·迪尔施米德来到一家股票公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电话,重复不停大量的电话。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白在一年半内就创造了500万美元的业绩,之后被同行以20万美元的年薪挖走。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特伦特·迪尔施米德准备了120个回形针,每打完一通电话,他就会捡起一个回形针,放到空盒子里。
不要小看这120个回形针,我们都知道打电话是枯燥无聊的,很容易遭到拒绝。
正是清脆的“叮当”声,让他能够每天都坚持拨打120个电话,日积月累,业绩一天比一天好。
人的状态总有起伏,特别是经常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时,难免会有职业倦怠期。久而久之,脑子里经常萦绕着:“心好累”、“不想干了”,拖延是常态。
阿兰·德波顿说:所谓的工作,就是有尊严的疲惫。
培养仪式感,给予正向的激励,从枯燥的日常中发现乐趣,激发活力。
采用心理学上的“正面反馈法”,在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后,表达肯定和认可,让你找到工作中的成就感。
如何设计工作中的仪式?
1、设定仪式的目标
仪式是我们采取的小行动,至于有没有效果、能不能坚持,源头却在于动机。
在设定仪式之前,不妨问一问自己:
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仪式?
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你为什么做这件事?
仪式有各种各样,盲目模仿别人并不一定有效果。
方法或许可以复制,动机却无法复制。找到你的内在驱动力,是掌握仪式感的关键。
2、仪式要简单可操作
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流行一个小小的仪式,叫做“日常绘画”。
这些学生在上课前,先用2-3分钟的时间,快速地在白纸上画点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没有任何限制。
通过这样的仪式,无论上一节课学了什么,大家都能迅速调整到设计思维。因为绘画可以激活我们的右脑,右脑主要调节想象、创造等发散思维。
诸如“日常绘画”这样的仪式,看似简单,只要一张白纸、两三分钟,却可以迅速发起行动、克服拖延。
为了提升专注力、创造力,仪式可以尽量简单。
3、团队仪式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有些人一听到“团建”就头疼,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团建活动大多自上而下,以命令的形式安排,过于正式,通常是强制大家参与。
实际上,实施团队仪式时,最好的办法是只要设置好场景,具体的细节则参考大家可接受的方式方法,自下而上。
这样让团队成员有适当的决策权,参与设计的员工本身会更加认同,同时大方向、大框架不会出问题。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有这样一句话: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
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我们中的大多数,一生中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职场。一天24小时中,至少有8小时在上班。
工作中来点仪式感,就是琐碎日常里的调味品。
即使工作本身不是为了快乐,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够对抗消极,给疲惫的躯壳一种慰藉。
创造属于你的仪式,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中发现乐趣,是一种能力。
共勉。
作者简介:金子,富书专栏作者,富书持续投稿变现营学员,富小书的人,爱阅读、爱写作,相信文字有温暖人心的力量,相信改变会发生,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商城
你若喜欢,为富小书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