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8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致敬人物|罗昌平:调查记者,要做不可替代的那一部分

梁伟 杨柳 传媒江湖荟 2021-08-03
见过罗昌平的人,都认为他的面相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并非新闻科班出身的他,在外人看来有从事调查新闻的天赋,因此,当时只有25岁的罗昌平就领衔了《新京报》深度报道部
25岁成为《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主编,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多年后的今时,罗昌平创立了天椒法务集团外界普遍认为,罗昌平已不再是媒体人,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由他创立的天椒法务集团主要业务线聚焦“法律、财经新媒体等板块。
鲜为人知的是,2019年,一篇《一位副省级高官的敛金术和多面孔》的横空出世拉开了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落马的大幕。这篇重磅报道的作者,就是罗昌平。
原来,罗昌平从未离开过。
日前,罗昌平接受了《传媒江湖荟》独家专访。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调查记者,他说,采访其实没有太多技巧可言,只有勤奋,多跑与多问是调查记者必须做到的。
实际上,多年的调查记者生涯,罗昌平的每一篇重磅报道,都是这么一点点刨出来的,因此,他也有了新闻行业“推土机”称号。
非科班出身 未成年就开始办媒体
罗昌平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但他制作新闻的经历最早可以追逐到上中专的时候。
1980年,罗昌平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乡镇干部,母亲是则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
罗昌平并非出身名门。母校是长沙理工大学一个学院的前身,是一个中专学校,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
中专学校,工科专业,彼时的罗昌平绝想不到,多年后,他会成为名震大江南北的知名调查记者,并直接将多位省部级高官斩落马下。
时空的的轨迹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上中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罗昌平就当上了学校校报主编和广播站站长,管理20多号人
当时的校广播每天早中晚三次,校报要铺上几千名学生的书桌。罗昌平自称在读书期间基本没心思管学业,一门心思的处理这些“新闻业务”,就跟毕业后工作的感觉一样。
1999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份。当时,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一群学生冲进校广播站,要求罗昌平播放国歌,这引得群情激昂,学生们开始在国歌的节奏中列队游行。
这是罗昌平第一次感受到媒体传播的力量。
不过,因为没有“守好”广播站,罗昌平被勒令写检讨,这是他第一次写检讨,但他也不会想到,“写检讨”这项严肃的工作,竟会伴随着自己十余年的媒体生涯。
毕业后,罗昌平进入湖南省电力公司的一家杂志社工作,但因为电力专业性太强,他只待了一年就放弃了“电老虎”的铁饭碗。
2000年北京申奥成功的第二天,罗昌平辞职后,揣着1000多块钱来到了北京,成为了“北漂”。
“我要去最好的地方。”他说。
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安门报国寺的《中国商报》当记者当时正逢报纸改版,报道从几百字扩大到千字万言,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罗昌平就钻到报国寺的两个侧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刊资料室,泡在《财经》、《南风窗》、《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中,模仿他们写作技巧。
在《中国商报》,罗昌平创作了《为什么自己的首都我们只能暂住》的近万字报道,在罗昌平看来,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和延展性甚至可以持续到今天。
在《中国商报》的3年时间,罗昌平跑遍全国各个省市区,他把这3年的游历和阅读当做自己上的一次社会大学。
加盟新京报 一篇报道引发中央批示
2004年3月,罗昌平离开《中国商报》,成为《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记者,此前数年的积累让罗昌平在新的平台上很快“一鸣惊人”
他在加盟《新京报》的两个月后,发表了《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的报道,引爆了湖南嘉禾拆迁事件舆论场,影响力直达中央,获得了当时的两位中央首长批示,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修订城镇拆迁的政策法规,并通过了对嘉禾拆迁案中五名主要领导的问责。
这篇报道也获得了当年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奖项。罗昌平觉得,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法制的进步,让人们加强了产权概念与维权意识。
《新京报》当时的编辑李列在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罗昌平说,尽管罗昌平的学历和职业起点不高,但学习能力很强,在业务上花费的心思远超常人。
李列说,当年行业竞争对手给罗昌平起外号叫“推土机”,用来形容罗昌平拿料能力很强,像推土机一样推平新闻现场,不留任何线索给别人。
罗昌平没有反驳李列对自己的定义。他告诉《传媒江湖荟》,做调查记者的三项基本功应该是:研究、采访和写作,其中研究是调查记者最应该重视的功课,有时候报道一件事情,要看数万字的文字材料。
“中国没有‘深喉’文化传统,公检法纪能够提供的信息少之又少,只能靠自己坚持不懈的挖掘,当记者的时候,我每天要花时间检索一些关键词,后来编辑记者的稿子,也有一个习惯,逐一搜索文中关键词。先用普通的搜索引擎,有些还得拓展到特殊渠道,不断变换关键词去搜,不同时段去搜,结果可能都不一样。”罗昌平说。
轻口供而重书证,罗昌平的调查采访将大量时间都放在了查询资料上,这除了让报道证据更扎实,还可以让记者规避了卧底调查带来的人身风险。
罗昌平说,多年的传媒生涯,他并没有经历太多人身威胁,唯一的一次发生在2005年太湖大堤腐败案”。当时他被当地水利局局长扣留七个多小时,算是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一次人身遇险。
报道促成双规制度调整 自己却被免职
虽然没有人身危险,但罗昌平有过两年次刻骨铭心的免职经历。
2006年5月,25岁的罗昌平已经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主编,当时《新京报》连续发布了《梁云才“双规”之死》、《“双规”再次收权》系列报道,罗昌平即是文章的作者,也是编辑,还是分管深度部的主编。
该系列报道促成了“双规”制度的调整,以及对梁云才意外死亡的问责,这引发了有关部门的追查,要求他交出内部线人,罗昌平拒绝了,最终不得不离开报社。
在这期间,多家门户网站开出高薪邀请罗昌平,但他最终选择了《财经》杂志,并且重新从记者做起,薪水也减了一半。
事后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在《财经》这个平台上,罗昌平很快就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并成为《财经》杂志的副主编。
在这期间,他相继发表了《公共裙带》《连氏无间道》《再问央视大火》等等重磅调查报道。
罗昌平认为,优秀的调查报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整的证据链条,二是好的叙事文本,三是对尺度的突破。
罗昌平说,首先是独家猛料,也就是新闻第一落点;如果没有独家,做第二落点的话,就要做新闻的终结者:不出手这事属于传说,一出手就等于盖棺定论。“比如在央视大火一周年之际,我和同事欧阳洪亮实现了双重突破”罗昌平介绍,第一个是欧阳洪亮翻墙潜入火灾现场拍下很多独家照片,第二个是针对央视新址建设的财务黑洞,涉及代建模式的腐败问题,发表了调查报道《再问央视大火》。
网上获得线索调查刘铁男 实名举报五个月后落马
2011年5月,罗昌平在网上发现了一名叫徐丽(化名)的女子控诉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经济案件,随即他和同事开始对刘铁男展开调查。
半年后,《财经》杂志刊登《中国式收购》和《倪日涛浮沉》两篇调查报道,报道中未提及刘铁男,但披露了刘铁男妻儿先后在倪日涛公司持股,倪日涛涉嫌用境外收购骗取国内银行贷款。
该报道虽然在发改委和能源局内部的影响巨大,但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公众反响,罗昌平和同事却因此遭受暗中调查。
2012年12月开始,罗昌平在微博上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官商同谋骗取贷款和包养情人。
实名举报省部级高官,这之前几乎没有案例可循,终于在煎熬五个多月后,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新华社发布这条消息时,罗昌平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课,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举报会不了了之。
其实,刘铁男并非罗昌平从事调查记者以来曝光的第一个官员,他的反腐调查报道主角包括了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首任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等等
其同事欧阳洪亮这样评价说:罗昌平可能是中国做反腐调查最多的记者。
当然,刘铁男是罗昌平第一次以公开举报的方式揭露的高官。刘铁男案后,罗昌平又主导了“巴XX档案”调查,挖出了这个离岸公司数据库直接关联全球最顶级权贵的秘密,曾导致几名总统级别人员引咎辞职。
不过罗昌平也付出了代价,他作为中国唯一调查挖掘该数据库的新闻团队主管,不得不以“离开”而宣告完结
这一次,罗昌平彻底的“离开”了调查记者行业。如今,他回忆起调查记者行业时说:“回过头来看,我引以为豪的并非是自己哪一篇报道,而是我和我的朋友们参与了调查报道黄金十年的整个过程,我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很多碎片式记录,未来有人想研究这个时代,我的很多记录会被激活。”
自主创业创办新媒体 一出手就挑落省级干部
2015年记者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罗昌平宣布退出调查记者序列,不过他并没有彻底离开媒体行业,他开始创业办起优恪网。
这是一家垂直关注消费品质量第三方检测平台且兼具媒体属性的网站。后来罗昌平又与中欧校友合作成立了天椒法务集团,主打“法律、财经、新媒体”,在北京、长沙和成都都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律师团队和审计团队。
此外,罗昌还组织运营了法经网、法律先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办中欧律师论坛、中美法律经济论坛等高阶会议培训。罗昌平说,未来他会聚焦这些领域的内容,暂时不会轻易偏离跑道。
虽然退出了调查记者序列,但其实罗昌平并没有放弃新闻调查,只是精力有所侧重,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也有了改变。
2019年,他通过微信公号发布了《一位副省级高官的敛金术和多面孔》,挑落时原赣州市委书记、时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史文清。
这是一篇分量炸裂的深度报道,且由自媒体首发。稿件一出,立即全网刷屏,但只有少数人知道,这篇爆炸性的文章出自罗昌平之手。
“这似乎也在提醒我,宝马未老。不过,现在我一年也写不了五篇长稿,遇上好的题材,手痒,心痒,技痒。但这已经不是我的主业,我基本不出手了,但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罗昌平说。
自己成为新媒体的创业者后,但罗昌平对当前的舆论环境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的媒体环境受到三个方面的冲击:管控、资本侵蚀与技术革新。
罗昌平表示,一个合格的调查记者千万不能被网上的一阵风舆情所左右,越是动态的信息,越需要静态的去思考和行动。
罗昌平向《传媒江湖荟》分享自己的职业心得说,“我的记者生涯的一条原则,就是很少跟人去抢热点,这需要耐得住寂寞,新闻行业的特性就是数十年可能都在简单重复一套动作。”
罗昌平认为记者的采访更多的来自于勤奋,第一要去现场,第二要找不同的人来问。“我曾在新闻学院讲座时分享过,一个很简单的交通事故报道怎么采访?第一要找到现场目击者,其次是死者家属、同事,最核心的还有官方权威消息,比如医院、120以及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乃至医院太平间和殡仪馆环节,这一系列的信源才能够算是拥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证据链条。
罗昌平觉得,现在的调查记者其实具备的工具比自己那个时代多很多,信息化时代让很多资料都变成了透明的,但对于记者的要求也提高了,记者要做的是大数据采集、归纳、分析与呈现。机器能做的就不需要记者来做,记者要做就做不可替代的那一部分。
正因为调查记者有不可替代的这部分功能,所以罗昌平始终认为,现在是调查新闻的低谷期,好的调查报道在中国是非常稀缺的,只要是稀缺品就一定有市场,一定有巨大的需求,这也是非常具有公共性、正义性和理想主义的工作。
“人生嘛,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有一段调查记者的经历挺好。在这条路上,如果我能给年轻人帮上忙,我是非常非常乐意的。当然,你一定得记得这一句话:调查记者这份工作发不了财,你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发财!每一代新闻人都有付出的代价,有承担的责任,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新闻代有人才出,希望下一代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罗昌平说。
(完)


推荐一群媒体人在记者节当天,上线的一款产品——传媒江湖酒。
图片是小编随手在办公室拍的,很真实。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品鉴。还有收藏意义。

版权信息

来源:传媒江湖荟

主编:蒋伟

校对:杨柳

编辑:郭小超

《传媒江湖荟》是一群媒体人发起的自媒体


在这里

我们只谈酒,只谈文


而我们关注的,就是你们关心的


招募撰文写手

主要写:传媒圈那点事

有意者

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