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沁杰|传承匠心精神 共创多元未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评述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传承匠心精神 共创多元未来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评述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莫沁杰


摘 要:中国绘画历经千年的文人画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体系完备、门类多样的纸上绘画系统。21世纪以来,中国纸上作品出现了一些新题材、新风格、新理念,因此,在当下研究纸上作品有更多的现实意义。面对丰富的研究素材,多样的艺术形式,巨大的发展空间,“匠心——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通过研究画家的手迹洞察心性,总结规律,呈现了纸上作品艺术语言在不同维度的交流与融合,并探寻新形势下美术教育理念的定位与延展。


一、“匠心”缘起


《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据守,以仁为凭借,游习于六艺之中。这是孔子人生哲学的精要概述,礼乐治国的核心思想,教育方法的基本内容。这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不仅揭示了道、德、仁、艺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先后次序,也成为世人处事、为学、从艺的基本原则。唐代诗人张祜在《题王右丞山水障二首》中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旨在表明无论多么微小的细节都要经过精心雕琢才有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这种需要创作者倾注一生心血才能造就的匠心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体现出东方艺术的智性方式和创造构想,也蕴含着东方文人的精神修为与终极追求。


田忠利(北京印刷学院)《晨曦》宣纸设色 28cm×70cm 2013年


何喜忠(北京印刷学院)《静林静泉》

纸上油画 65cm×45cm 2015年


文中言(清华大学)《吉胆·Pulum keten》

纸上丝网版画 67cm×50cm 2017年


2023年6月28日,北京印刷学院以儒家学说的教育思想为根基,以东方艺术的“匠心”精神为主题举办了“匠心——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并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共计16所高等院校参加。本次展览聚集了这16所高校189位专业教师的油画、国画、版画、综合材料、摄影等类型的纸上作品216件。展览根据作品的创作理念、绘画语言、艺术风格等,划分为“传承”“边界”“齐放”3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展览期间,“纸本艺术教学创作发展学术研讨会”同时召开,来自这些高校的近百位艺术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申卉芪(北京服装学院)《小朋友》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22年


乌日切夫(中央民族大学)《静》版画

67.5cm×67.5cm 2023年


“匠心”展览中的纸上作品门类多元、面貌多样、风格迥异,彰显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营造出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体现了教师们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推陈出新的学术立场。展览以纸为媒介,依托国内高校艺术教学科研优质平台,邀请全国高校不同学科方向的艺术家和学者,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美育传播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国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教师们通过传承匠心精神,呈现他们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纸上艺术的创作成果,寻求共创多元未来,推动纸上艺术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持续发展。


郝孝飞(湖北美术学院)《百卉含英图》

绢本设色 21cm×107cm 2022年


陈蕾(北京服装学院)《春之祭》

纸本设色 58cm×55cm 2021年


高洁(云南艺术学院)《清露帘》

纸本综合材料 58cm×48cm 2019年


二、传承文明与突破边界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精华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底气。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软实力,就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并将其与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民族文化复兴筑牢深厚根基,提供强大动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以史为鉴,察往知来,艺术的发展与文化的演变一道,都是在各种传统中互鉴交流,同存共生,不断前进,以璀璨的文艺之光汇集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亦如贡布里希所言:“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本次展览的“传承”板块,在作品的遴选上,注重将其纳入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并在艺术、历史、文化等所构建的“复合坐标”上展开研究。力主以纤薄纸张窥见艺术的多元和魅力,用微观视角承载起亘古的流变和思考。


张淳(中国人民大学)《约旦记忆-2》

纸本水彩 24cm×32cm 2020年


韩立朝(首都师范大学)《墨像之一》

纸本水墨 46cm×70cm 2017年


付斌(清华大学)《关于化石的幻想》

纸上石版画 20cm×28cm 2022年


党震(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写生》

纸本设色 26cm×38cm 2016年


黄惠忠(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的黄昏》

纸本水彩 26cm×37cm 2021


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田忠利是“传承”板块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的花鸟画通过歌颂自然,礼赞生命来体现“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和“大德曰生”的生命哲学。他的参展作品《晨曦》构图疏朗,渲染生动,笔墨流畅,题款考究,透露出自然气息与勃勃生机,营造出美妙的视觉效果;造型严谨,赋色古雅,在淡然的墨迹中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情怀,饱含着温情的人文关怀。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郭祖昌潜心探索着纸上绘画语言与观念表达,此次参展作品《日常——泳装》笔法酣畅淋漓,韵味十足。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史民峰的《残像》用反相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演绎着艺术的灵魂与中华文化根脉之间的悠久关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郝孝飞的当代花鸟画传承了文人写意水墨和宫廷院体彩墨的绘画传统,其作品《百卉含英图》物象笔致工细,背景意象天成,融合了空灵的意境之美和工笔的精工之气。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安佳的《高原人》在彩墨的意象之境中强调以人物意韵入画的法度,笔法精妙,墨法精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鹏澂的《潇湘云水》则是在传承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创新之路。中央民族大学李贵男的《男肖像》、中国人民大学李晓宇的《小Y》、广州美术学院林锋的作品《凝视》都是以写实为主,刻画真实生动的纸上肖像作品,画面充满了朴素动人的气息,让观者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邓灿(北京印刷学院)《延安宝塔山》

纸本水墨 56cm×129cm 2020年


安佳(北京服装学院)《高原人》

麻纸设色 138cm×72cm 2020年


艺术创新是创新精神、文化底蕴、人格品性及绘画功底等相结合的产物。北京印刷学院李尤松的作品《再造西洋楼之五》是他多年研究中西文化与深入体悟中华美学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的代表作品。北京服装学院郭文宁的《冬至》、何喜忠的《静林静泉》、贾宝锋的《布里亚特日记》,以及广西艺术学院何光的《室内》等作品,不仅表现出扎实的造型能力,更是结合多年的综合素养,将手感气质凝结在纸上,开拓出了新形式、新语言、新境界。北京印刷学院孙浩的作品《张丹小像》则将人的生命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画中笔意一体的技法与神韵,又有一份难得的真实与本色,是传统水墨在当代社会中更新与拓展的案例。


仲清华(北京化工大学)《夜》

纸本丙烯 37.8cm×28.3cm 2017年


莫沁杰(北京印刷学院)《吴文俊先生》

纸上油画 51cm×60cm 2023年


2.边界。绘画的传承往往需要通过临摹古画来承袭法度。通过与前人对话、交心、畅神,从而学习优秀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品味格调、气韵、意境等,致力于达到笔外笔、墨外墨、意外意的艺术境界。与此同时,更要不拘泥于古人之法、今人之法、自然之法等一切既定之法,做到化法为我之所用,勇于发挥创造性才能,摆脱程式,突破边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张姿(中央美术学院)《那时那刻》

纸上丙烯 20cm×42cm 2022年


李晓宇(中国人民大学)《小Y》

纸本木炭 60cm×38cm 2022年


桑茂林(上海大学)《留不住的记忆》

黑白木刻 61cm×46cm 2017年


王鹏澂(北京师范大学)《潇湘云水》

纸本工笔 82.5cm×56.5cm 2014年


在哲学上,对“边界”的定义正是一种挑战和超越传统界限的思想或理念,涉及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中存在的种种既定界限。其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置于边缘,实现不同事物之间的交汇与互动。从这个层面讲,边界不再是一个限制,而是一个启示或一种可能的来源。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出推动艺术史进程的创造性作品,打破现有的艺术界限,拓宽了艺术的既定边界,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多元。在展览中,我们也看到教师们努力践行新的文化精神,勇于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他们始终在思考,如何突破纸的艺术边界,如何通过纸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边界”板块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参展艺术家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海江,他的“精微素描教学”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的一门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独创“造型笔记绘本”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画笔随时随地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一切,如同王阳明“格竹”一样修心正性。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家试图通过精致入微的逼真描摹再现真实,以特写的方式达到对物象局部细节的精确描绘,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新人们司空见惯的观看经验,凸显绘画作为视觉图像的再现功能所能触及的边界。如果说精微素描是朝向绘画具象写实的一端,那么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苏海江则迈向了绘画抽象形式的另一端。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浓郁和谐的色彩、模糊变幻的物象,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超现实意境。此外,在“边界”板块中,清华大学付斌的《关于化石的幻想》、河南农业大学孟滨的《面具》、广西艺术学院廖有才的《入梦》等作品已经摆脱绘画创作“对物写生”的传统惯例,而是依托艺术理想,遵循绘画规律进行主观写象、绘景、造境。在抽象的图像中隐喻着具象的图式,这种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艺术之路,预示着一种变法求新的破局意识。


孙浩(北京印刷学院)《张丹小像》

宣纸水墨 70cm×70cm 2018年


李思洁(湖北美术学院)《觅》

纸本工笔 48cm×48cm 2019年


3.齐放。只有走出既有传统,传统绘画才有未来,中国绘画才能开创多元共生的繁盛局面。“齐放”板块的理念源自清代文学家李汝珍的《镜花缘》,这部将历史与神话完美结合的古典长篇小说以浪漫诙谐的笔调,隐喻反衬的手法,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寓意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艺术世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韩民吉(中央美术学院)《片语-34》

综合材料 8cm×19cm 2014年


韩博(清华大学)《大先生之二(小稿)》

水粉画 26cm×54cm 2022年


该板块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其中,当代版画有清华大学文中言的《吉胆·Pulum keten》、中央民族大学乌日切夫的《静》、广州美术学院郭祖昌的《无题》等;当代水墨画有首都师范大学韩立朝的《墨像》、广西艺术学院潘丽萍的《骄阳》、北京印刷学院邓灿的《延安宝塔山》等;表现主义作品有首都师范大学党震的《西北写生》、广州美术学院张志锋的《吉祥塔》、广西艺术学院文瑶的《金山》等;具象写实作品有中央美术学院韩民吉的《片语-34》、中央民族大学魏琦的《痕迹》、北京印刷学院莫沁杰的《吴文俊先生》等;抽象形式作品有中国人民大学张淳的《约旦记忆-2》、上海大学桑茂林的《留不住的记忆》、上海大学王嘉逸的《Daily life N.4》等。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语言鲜明独特,写意与表现、古典与现代、具象与抽象等风格并存,体现出教师们自在的心性和多样的追求。他们以各自独有的艺术才情释放自己的绘画天性,用真诚的态度关注鲜活的现实,以个人擅长的方式表达真实的感受。他们被纸上绘画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自觉克服摄影图像的束缚,也不依赖客观物象,不再满足于样式化或符号化的图像制作。他们真诚地遵循内心,致力于对绘画语言的全方位探索,着力于外在形式的自由表现和精神世界的自主表达。


王海滨(首都师范大学)《峨庄组画》

纸本设色 19cm×24cm 2017年


苏海江(中央美术学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油画棒、卡纸 21cm×29.7cm 2010年


龙友(北京印刷学院)《院中小果》

纸本水墨 46cm×156cm 2022年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生万物”,即相是心之声,心是相之本。心性之为,象外之意是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理想。纸上作品的朴素之美正是这种多元真情的自然流露。这些纸上之作是离每一位画家内在感受最近的绘画,可贵的灵感即刻留在纸上的痕迹是最率真、最朴素、最诚恳的表达。


三、搭建创作与研究交流平台


纸不仅是人类互动交流和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也通过不同的形态传递着知识、信息、观念、情感等,延伸了纸的功能和作用。纸是中国视觉艺术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中国绘画的辉煌历史,中国也是纸上作品积淀深厚的绘画大国。在学术研讨会上,教师代表们对高校视觉艺术的创作实践、学术研究、教育理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纸上绘画是艺术家认知艺术、人生、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图像时代,我们呼吁具有绘画性的作品重塑绘画的隐匿光环,以手绘彰显机械复制不可赋予的人类情感。这个展览通过汇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纸上绘画,呈现出它们作为艺术家创作心迹的宝贵价值,彰显了高校教师们以匠心精神追求大道艺术的学术理想。同时,教师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创新和教育观念的探索,开展跨学科的互动协作,推进当代纸上艺术在教育和教学上实现观念更新。


艺术创作是个体生命本性的精神抒写,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手、眼、心、脑协作互动,创造生成。为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需要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因此,展览以“匠心”的研究态度和创作精神,提倡和鼓励中国高等院校视觉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师遵循“以创作作为中心任务”的思想导向,拓宽观察视野,深入思考研究,以真实诚挚的艺术心态,满怀激情地创作“纸上”艺术作品。教师们围绕匠心的精神内涵和纸的形式外延,以广阔的观察视角、独特的艺术语言、多元的创作立场,反映当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纸上媒介艺术语言探索与研究的新风貌。


“匠心——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为今后各高校能够共同提升学术水平,思考和适应新时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打下了基础。主办方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全国高校纸上艺术作品研究与创作交流的平台,了解中国视觉艺术教学现状,增进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艺术创作的更新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跨越。本次邀请展不仅是一次展览活动,更是一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交流盛会。研讨会的开展也为拓宽创作视野和学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结 语


本次展览不仅呈现出中国高等美术学院和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教师在教学、创作、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果,也反映出全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特色。展览既着眼于全国高校教师纸上艺术创作风貌的全面呈现,又追本溯源,深入挖掘中国美术教育深厚的教学积淀,尝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纸上作品艺术语言在不同维度的交流、融合、建构,探寻在新形势下美术教育理念的定位与延展。通过展示全国高等院校教师纸上作品的丰硕成果,进而展现在现代化进程中,美术与教育、生活、社会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为昭示未来创作出更多兼具民族品格、时代精神、独特魅力的优秀纸上作品谱写序章。(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Carrying Forward Craftsmanship and Jointly Creating a Diverse Future: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works on Paper

Mo Qin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bstract: A distinctive, well-developed system of artworks on paper that covers various genres has formed in China after the tradition of literati paintings was carried forwar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new themes, new styles and new concepts have appeared, making today’s research of artworks on paper more meaningful. Given abundant research materials, various artistic forms and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Craftsmanship: the First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 Invit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works on Paper” demonstrated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rtistic language of artworks on paper by understanding artists’ state of mind shown by their manuscripts and summarizing rules, and explored the role and extension of art education concepts under a new situation.


Keywords: artworks on paper; craftsmanship; art education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3年第11期

石劲松 邓清柯|新时代潇湘山水“七卷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述评

杨晓能|跨越世纪的征程:美国高校博物馆收藏和研究中国艺术之鉴

范萍萍|人民性的表达——时宜的雕塑艺术创作

张宇彤|对话的场域——谭平创作语言的开放性与持续性

曹庆晖|洋溢胡同王临乙家——家园、家居和影集内外的艺术生活史(1946—1994)

郝斌|东方既白——李可染、河山画会与“祖国河山”山水画的生成

季海洋|写生、想象与宣传——新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的李斛夜景山水创作

黄孟鋆 郑炳林|敦煌归义军时期功臣像赞源流初探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