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付彬捷|白纳万有 守正而新——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述评

《美术》 美术杂志社
2024-09-04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白纳万有 守正而新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述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付彬捷


摘要:“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已成为全球陶艺创作领域一项重要的公益性赛事,其入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陶艺创作风向标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白”之由来及其美学精神为出发点,追溯它由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陶瓷品类发展为映射民族文化认知的国际品牌实践之路;围绕地域审美的模糊化、作品形式的丰富性、观念表达的包容性、材料应用的多样性四个维度,解读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主题“无界”的内涵及入选作品特征,进而归纳出国际陶艺由形式至观念、由个人情感诉说至为时代发声的创作动向。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是中法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核心宗旨是传承与弘扬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推动当代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它是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国际性陶瓷艺术创作竞赛,已分别于2017年、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共吸引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0余位陶瓷艺术家参与。至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已跻身世界顶级陶瓷艺术公益性赛事之列。


范安琪(中国)《宣纸的表情·褶皱:No.001》

陶瓷 100cm×38cm×43cm 2021年


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由“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组委会主办,并得到英蓝创意基金会的支持,于2020年8月18日启动征集。本届大奖赛的主题为“无界”(Boundless),旨在以艺术创意跨越边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依然有来自全球五大洲50个国家的747名艺术家参与竞赛。为了突破地域、观念、技术、形式的边界,并确保评审过程的专业与公正,本届大奖赛邀请了来自陶艺教育、创作实践、理论研究、艺术管理等相关领域的9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团,评审团主席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白明担任。经专业评审,共有来自33个国家的165件(组)作品最终入围。这些作品至少使用了50%的白色瓷土为创作材料,通过多元化材料的运用和呈现,引领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潮流。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及入围作品展于2023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英蓝中心启幕。


八杉美穗(日本)《潮》陶瓷70cm×60cm×70cm 2021年


蒂妮·德布吉妮(比利时)《联结》陶瓷

34cm×20cm×15cm 2021年


凯特·斯特兰(美国)《延长》陶瓷、蜡

68cm×65cm×17cm 2021年


维多利亚·马罗蒂(匈牙利)《庇护》陶瓷

29cm×25cm×26cm 2020年


读万有之“白”


国际陶艺大奖赛定名“中国白”主要出于对中国陶瓷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的考量。我国历代匠师怀揣着对玉的崇拜,将高硅瓷土除铁提纯,烧制出细、白、润、透的类玉白瓷,这种“白”温润、丰富且饱含生命感知,与西方人所向往的神性、圣洁殊途同归。正因如此,“中国白”(Blanc de Chine)一词自出现便已具备令西方人魂牵梦萦的神秘魅力和源远根深的文化传播意义,为世界所关注,并拥有了如今的影响力。正如白明在本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论坛上所言:“这种特殊的‘白’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高贵且低微,纯洁且万有,温润且朴素,散发着绵绵柔光的白,竟能穿越不同教养与认知直达心灵、与人性共通并生漾出新的爱意,成为含蓄深远、温润仁慈、意蕴悠长的东方文化的视觉象征,成为西方借助一种中国人创造出来的釉色来想象浪漫神秘与富饶的东方国度的理想之物。”


姬凡(中国)《甜蜜伪装》陶瓷、铝、丝绸、木桌 

尺寸可变 2019年


玛尔塔·帕尔米耶里(意大利)《生命的峭壁2》

陶瓷、玻璃、黄铜 115cm×45cm×40cm 2021年


“中国白”是在中国陶瓷艺术审美中诞生的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特指某种颜色或材质,还是西方人热爱、追捧中国白瓷,并试图通过这种材料的审美属性解读中华文化特质的佐证。法文中的“Blanc de Chine”最初泛指中国的白瓷;至19世纪下半叶,“中国白”一词开始在国外拍卖图录、瓷器相关著作和博物馆年鉴中频繁出现,多用以代指德化白瓷;20世纪上半叶,德化白瓷凭借纯净莹润的材质美感、极尽工巧的雕塑技艺和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被众多国外藏家视为中国白瓷的典范,“Blanc de Chine”专指德化白瓷的语义逐渐在学界明晰。2010年之后,德化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助力白瓷产业发展,但由于缺乏合理引导,产品面貌呈现出摹古之风弥漫、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帮助从业者提升艺术修养、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德化白瓷的国际影响力和附加值,德化政府与英蓝集团共同发起“中国白再出发——德化陶瓷品牌之路”项目,并邀请白明教授深度参与和指导。


刘丹华(中国)《锦灰堆》陶瓷 尺寸可变 2020年


历经8年的实践,“中国白”已经从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品种发展成为映射民族文化认知的国际性话题,而这个话题的原点则指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鲜明视觉识别度的中国白瓷。“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便是在这个国际话题下孕育而出的成功范例。


破自设之“界”


本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主题是“无界”。“界”之所指为何?笔者认为是自设之“界”。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探寻个性化的工作方法,而这些工作方法往往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文化认知、性格特质相关,这些因素在赋予作品鲜明个人标志和清晰创作规律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艺术家们的自设之“界”。这些创作的界限可能是地域之界、观念之界、技术之界或形式之界,而对这些自设之“界”的融解和突破,正是本届大奖赛的核心学术诉求。


周雅青(中国)《豆蔻年华》陶瓷 

28cm×28cm×38cm×5 2021年


随着国际陶艺交流的日益频繁,相对于前两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入围作品,本届入围作品面貌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地域审美的模糊化。“人类所有的审美活动都在特定的地域中展开,具有审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可以说就是地域审美,地域审美本质上是鉴赏判断的差异问题,而鉴赏判断的差异来源于种族、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来自同一地域的艺术家们在审美判断方面会形成某些共识性的文化认知,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对创作实践产生影响,并在作品的细节中体现出相似的文化气质,如美国陶艺作品往往展现出强烈的表现力和探索精神,日本陶艺作品则散溢着传统气息与时代印记,中国陶艺作品大多孜孜不倦地探索传统工艺和材料的表现力与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相对固化的地域审美界限变得模糊。如作品《潮》(Surge)以单纯含蓄的白色泥土构筑硕大、雄浑、饱含筋骨韧性的雕塑形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足以唤起观者对纷繁复杂的生命存在状态(纠缠与冲突、包容与活力)的共情和思考,令人意外的是,这件充满激情又极富视觉张力的陶艺作品,竟出自以冷静克制、“润物无声”式创作方式见长的日本陶艺家之手,这绝不是跟风抄袭的结果,而是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陶艺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


第二,作品形式的丰富性。自原始先民抟土制器开始,陶瓷的发展便始终遵循着实用性、观赏性、礼仪性等原则,逐渐形成了以器皿形态为主的、灿烂的陶瓷艺术与文化。随着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人们以提问和质疑的姿态重新审视陶瓷“器以致用”的基本原则,陶瓷艺术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陶艺已不止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或只是彰显精湛技术的载体而存在,其早已突破了“器”与“技”的藩篱,并通过日益丰富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走进大众生活。本届大奖赛作品形式之多样,很难以某种风格流派或表现方式界定国际陶艺发展的主流趋势,展出作品以白瓷材料为主要媒介,综合器皿、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形式,抛弃功利与炫技,完全忠诚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精神世界的观照。也许,正是陶瓷艺术中“火”的独特魅力,使陶艺家着迷于这种指向“未知”的艺术创作方式,从而激发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魏韫浓(中国)《若木》瓷、不锈钢、玻璃、化石

80cm×80cm×140cm 2020年


巴纳巴斯·马德尔(匈牙利)《曾经......》陶瓷 

180cm×120cm×4cm 2021年


第三,观念表达的包容性。“中国白”是以传统为原点,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品牌,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强烈期许和对观念自由表达的特别观照一直是“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重要的办赛理念。在本届大奖赛中,既有具备鲜明传统文化基因表征的作品,又有探讨时代问题的作品;既有忠实于个人情感、情绪的作品,又有以自省反思的方式关注群体存在状态的作品。以作品《甜蜜的伪装》为例,作者将充满生活气息的物化符号与单纯、脆弱、永恒的白瓷材料相结合,几乎淹没在蛋糕中的女性形象默默地为受老旧家庭观念羁绊的女性群体发声,这场以组合堆砌方式构筑出的荒诞而冷漠的盛宴,又使人不由得联想到物质丰裕而精神匮乏的时代“病症”。为何大奖赛可以呈现出如此丰富、包容的面貌?现代艺术走到今天,由精英主导的个体反叛、颠覆之路已逐渐开始转向对时代、社会、公众等群体话题的思考,而在国际现当代陶艺转化洪流中,“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以开放性公益赛事的形式恰如其分地搭建起全球陶艺家平等对话的桥梁,将“传统与时代”“个体与群体”等相对的概念鲜活地并置于我们眼前。


第四,材料应用的多样性。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当代艺术语境下,材料从艺术表现载体跃然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主体,综合材料的运用成为现当代陶艺创作的新趋势。大奖赛虽定名“中国白”,但并未将白瓷限定为参赛作品的唯一创作介质(以不低于50%的白色瓷土为材料),目的便是希望借此探索白瓷材料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更多可能性。综合材料的创造性应用是本届大奖赛的一大亮点。艺术家们以白瓷材料为主要创作介质,综合应用金属(铜、铁、不锈钢等)、玻璃、石、木、蜡、纤维(纸、棉、麻等)、石膏、树脂等材料,或单纯迷恋材料本身的表现力,或以材料特有的色彩、肌理、质感构建起艺术家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或借助材料被赋予的文化象征意义隐喻社会问题。如作品《延长》(Prolongation)巧妙地将永恒脆弱、细腻多情的白瓷纸张与柔软易逝、简洁单纯的蜡质基座相结合,营造出饱含岁月痕迹的丘墟景象,并通过“火”这一元素,将3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材料(瓷、蜡、纸)联系起来,强化了创作介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作品具备直击心灵、撼动情感的特殊力量。


发时代之“问”


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向世界提问是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对于提问方式、视角的探讨也是“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核心诉求之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当代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以自省的方式探讨个人存在状态,创作重心由个体情感的诉说拓展至为时代发声;问题视野更加宏阔且充斥着时代印记,艺术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中,人类生存所共同面临的环境与气候、社会与治理、文化与信仰、科技与伦理、现实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等时代话题均被纳入探讨范畴,体现出强烈的观念性和群体观照。


谭江宁(中国)《穿越》

陶瓷 172cm×53cm×45cm 2021年


本届展览的入围作品紧扣时代议题,所体现出的观念意识也是极为活跃且深刻的。《用过的三十六个口罩》《隔离只是一次等待》《疫苗花》《不听不看不问》《卫》《药包》《无题》等作品均体现出艺术家对疫情防控期间隔阂、恐慌、不安等人类生存状态的应激反应和自我疗愈。《生命的峭壁》《谁会思念我》《共生系列》《渐没》《小心!生命是脆弱的》《记忆中最后的犀牛》等作品则将创作观念指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生态话题,试图警醒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为生命的健康延续心存善念。《甜蜜的伪装》《金链系列》《是什么在支撑》《远方》《围城》《母与子》《沉默》等作品观照到当今时代的物质充裕与精神脆弱,围绕人性温暖的感召、信任关系的建立、家庭情感的重塑等议题展开探讨。《空白的预感》《构建者》《时代印记系列》《重建》等作品试图抚慰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工业创伤。《若木》《回音》《时间》《源代码》《连接》等作品体现出对隐于时空之中的未知、神秘领域充满好奇。《曾经……》《两地书·情书》《对话在继续》等作品则选择拥抱共融共生的时代大势,为东西方文化的邂逅献礼。


结 语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以专业性、引领性、国际性的组织和评审方式,搭建起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自由时代精神的交流平台,其本质既是对文明源头的敬仰,亦是对与时俱进中国精神的践行。第三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功范例,它向世界宣扬了中国文化的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文化自信不是封闭和自满,而是开放的姿态和平等的交流。本届大奖赛及展览以旨在消除文化桎梏的时代性话题“无界”立意,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全球化传播提供了助力,这不仅体现出组委会对当前全球状况的敏锐感知,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White Incorporates Everything, and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o Break New Ground:

Commentary on the Award-winning and Shortlisted Artwork Exhibition of the Third “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

Fu Binjie, Postdoctor of the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 is now an important public welfare event in ceramic art creation across the world, the selected artworks of which have in some way guided ceramic art cre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aesthetic spirit of Blanc De Chine and traces its development from a ceramic category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n international brand that reflects national cultural recognition. It interprets the meaning of Boundless, theme of this year’s Award, and features of selected artwork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blurring of regional aesthetics, the richness of forms, the inclusiveness of concept express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materials, to summarize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creation that shifts its focus from forms to concepts and from expressing personal feelings to speaking out for the times.


Keywords: Blanc De Chine; International Ceramic Art Award; Boundless; art exchanges





往期精选

目录&卷首语|《美术》2023年第12期

吴雪杉|歌与画:《义勇军进行曲》的图像化方式

莫沁杰|传承匠心精神 共创多元未来——首届全国高校教师纸上作品邀请展评述

潘超|江山之助:国家景观视域下的天山意象重构

卢炘 诸正昊|艺者仁心——纪念诸乐三诞辰120周年

傅怡静|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与趋势研究

苏睿|由真入意——人物画写实造型与笔墨衔接

华天雪|关于新发现几件徐悲鸿人物画插图的考证

冯菡子|救亡理想与人文关怀——以方人定抗战时期艺术创作为中心

许士平|图像运用与传神表达——以吴为山雕塑《陶行知》为例

高登科 谈晟广|法外求法——1949年李斛的艺术抉择

顾亦鸣|融情于景 以情造境——我的版画创作实践

董帅|重构“潇湘样”——基于《小寒林图》的画史新探

王冬松|基于图像结构和内容分析的《清明上河图》“明本”系列研究

胡经纬|第三种思想——马克·托比艺术中的亚洲经验

陈芸 童威|抽象的抒情——赵无极绘画的视觉形式与中国艺术精神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靳 浩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artmsy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施晓琴  

三审:盛   葳  

终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术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