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想想
古罗马塞内加在《论生命之短暂》中写道,没有人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钱财,但却轻易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生命,人们在捍卫自己的钱财时锱铢必较,而一旦挥霍起本该吝惜的时间,却是出手大方。
生命不是短暂,的确是我们浪费太多。在很多不太需要的东西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笔者这样,生于草根,长于乡间泥泞小路上的人来说,时间对于人生,宛如大地之于种子,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时间孕育而来的。浪费时间,深夜扪心自问,每每都有一种负罪感。
好在有个读书的习惯。为了利用事先无法预估的时间,只好随身带本小书,以备闲时翻阅之用。时间久了,看过什么,大多忘记了。能够记下的,相信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有时,因缘际会,也会重新想起读过的东西。这些东西,称为知识也好,见识也好,能力也好,都是无所谓的。反正,大地对于种子,大约是公平的。
前几天整理的孙子兵法笔记,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不经意间,还是有收获的。
随便读书更好。不过,人有时避免不了功利的引诱。
按照兵法的逻辑,战与不战最重要,决定要战之后战略重要,战略定下之后战术重要,战术确定后将领的执行力重要。
读书也是一样。
前几天看到吴晓波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孙冶方的悲剧》。读后觉得,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几乎所有那一代认真做学问的人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剧,至今仍旧还在上演。
受过经济学训练的都知道,搞研究,写论文,讲究文章内部逻辑的一致和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二十多年来,一直将此原则奉为圭臬,未敢有丝毫怀疑之处。但是,现在开始动摇了。如果经验事实是错的,怎么办?理论也只能跟在事实屁股后面打转转吗?
有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的,凡是存在的,均有其存在的理由,存在的逻辑。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肯定也有他的理由。但是,作为人类来讲,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经验事实,反复上演吗?
仅仅是“内部逻辑的一致与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是不够的,是不会突破现有设定的圈圈的。所以说,绝大多数经济论文,特别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论文,对认识现实可能有帮助,对解决经济问题,大多反而是无益的。越是认真研究经济理论的学者,他们做的成果可能越是一无用处。反而是一些不扎实做学问的,混人缘的,整天夸夸其谈,反而偶然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倍受吹捧。这,真是一个尴尬的局面。
经济说到底是民生。搞经济的目的,应当是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不是其他。当前,经济学界,研究经济强国的人太多了,研究经济民生的人太少了。大家有意无意地争着上折子,明面上慷慨激昂,私下里多是为自己碗里多几粒稻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病态的现象。但是,这种病态现象,不能责备经济学者,他们跟着眼前的胡萝卜前行,自然而然地,就走出了这个局面。
哀民生多艰。没有民富,哪有国强!哪是源,哪是流,都没扯不清楚啊。还谈什么宏篇大论。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讲过:“余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国学丛刊序》)。中学西学,都是学问的外在形式与表现,不应有本质上的区别。学问的实质,真理只能是惟一的。 对此,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