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夺冠》:体育精神的回归,就是一个从“员”到“人”的过程!

书影斑斓 书影斑斓 2022-03-18

    引言:郎平看待中国排球视角的三次变化,恰恰凸显了中国时代发展精神脉络的变化过程:从刚刚开放时的敏感自卑,到经济发展后的强势不屈,再到国力强盛后的自在从容。

作者 |书影君       第 457 篇原创文章




由陈可辛导演,巩俐、黄渤主演的《夺冠》,是我在2020年国庆节看的第二部影片。


本来计划在春节档上映,却因疫情而推迟到国庆档,这部展现中国女排精神的影片,值得观众等待近10个月么?


看过影片之后的彼时彼刻,我不禁想吟诗一首。


剧情平淡似水流,

黄渤仿佛打酱油。

巩俐演技超级棒,

 女排精神在心头! 


开个玩笑,言归正传。


虽然剧情平淡甚至有些破碎,但《夺冠》这部影片的主题“让体育精神回归本质”,却令我很认同。


影片选取了中国女排经历的三场历史性比赛作为主要剧情,分别是1981年日本东京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以及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


三场比赛分处三个年代,而在不同历史背景之下,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大不相同。


1981年中国女排对阵日本女排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


落后压抑已久的中国,急需向世界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而体育竞技就是最好的舞台。


那时候的中国人,对一场国际体育比赛的金牌,赋予了太多的精神寄托和内心期待:民族崛起、祖国强盛、扬眉吐气!


郎平曾有过一句极其精彩的总结:“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中国女排姑娘身上背负了太多不属于体育的东西。


但是,集体主义精神深入国人心中已久,姑娘们不会质疑,更不会反抗,她们只是在咬牙擦干泪水拼命训练,默默扛起肩头的一切千钧重担。


就像当时的女排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所说:“这里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郎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磨练出来的。


于是,中国第一个国际三大球赛事的世界冠军在女排姑娘们的手中产生,之后的“五连冠”也在她们手中产生。


奋发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励鼓舞着整整一代中国人。


那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涌上街头,为一场比赛欢呼庆祝胜利的年代,也是个体被淹没在集体的年代。



时间转眼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际体育赛事的金牌已经拿到手软,国家强大的实力,也不再仅仅凭借体育竞赛的金牌来展现了。


2008年的中国人民,对待体育比赛输赢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许多。


但是,如果一场比赛涉及敏感的民族情绪,那就另当别论了。


此时的郎平,早已赴美多年,并成为了美国女排国家队的主教练。


北京奥运会,就是她带领美国队对战中国队,而且还打赢了中国队。


比赛前,国人的心态是复杂的,比赛后,国人的心态是愤怒的。


一个前中国女排姑娘,居然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队?这不是叛徒又是什么?


于是,赛场上有人破口大骂郎平是“卖国贼”。


如果说,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比赛,是被热烈的爱国主义情绪裹挟其中,那么2008年的这场中美女排比赛赛,则是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其中。


就像影片中郎平在赛后苦涩地调侃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陈忠和:“你输了比赛,但国人骂得是我。”




时间再过8年。


2016年的中国女排,已经沦落到国际二流梯队,士气低迷、人心散漫。


此时的郎平,早已毅然重返国家队,任主教练。


她依托于自己多年海外大赛执教经历,对暮气沉沉、僵化老旧的女排国家队,提出了三项重大改革措施。


而在技术改革的层面之下,还涌动着郎平带来的崭新体育竞赛理念。


训练之前,郎平发放调查问卷,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要打排球。


回答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队员说是因为自己喜欢排球。


郎平于是引导姑娘们,“如果你们不能享受比赛,又怎么能打好比赛?”


姑娘们训练疲惫了,郎平直接放假:“姑娘们,去谈恋爱吧。”女排姑娘们面面相觑,因为此时她们连男朋友都没有。


郎平所提倡的,就是让体育竞赛回归本质:女排姑娘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运动员。


正是这种新理念的注入,才让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惊天逆转战胜头号强队巴西,并最终时隔12年第三次夺得了奥运会冠军。


当女排姑娘们为击败巴西队而拥抱欢呼时,影片刻意将喧嚣的背景音几乎全部消除。


于是一个欢呼雀跃、欢庆胜利的场面,却配以几乎安静无声的背景音。


这个艺术处理方式,也许就是导演对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享受比赛的人,不需要外部因素的干扰。




郎平是一个对排球精神理解最为全面和深刻的人。


她作为国家队员,曾经从为国争光的使命角度看待中国排球。


也曾经作为美国主教练,从压制对抗的角度审视中国排球。


最后又返璞归真,从体育精神的本质精神来审视中国排球。


郎平看待中国排球视角的三次变化,恰恰凸显了中国时代发展精神脉络的变化过程:


从刚刚开放时的敏感自卑,到经济发展后的强势不屈,再到国力强盛后的自在从容。


体育竞赛,本不应该背负不属于它的负担。


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从来没有任何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摆脱一个国家从历史与政治的角度进行考量。


如果说,人类历史的进步,是一个从“猿”到“人”的过程。


那么我认为,体育历史的进步,也应该是一个从“员”到“人”的过程,一个从运动员到普通人的过程。


正如郎平在影片中所说,“我希望女排姑娘们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


-END-


【作者简介】

书影君,一个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影评人。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本文配图:网络(侵立删)

往期热文精选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