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文选登】书的力量

段崇轩 群言杂志 2022-07-27


有人用坐拥书城形容书籍之多。现在,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书房有四个通天书柜,客厅还有四个,地下室也有三个,都塞得满满当当;书房的窗台上、地板上,堆放的都是书。真是书多为患了。书房第三个书柜摆放的都是文学理论、评论书籍,在第二层中挤着一本旧书:吴调公的《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



它既薄又小、灰头土脸,在众多装帧精美的新书中,真是一只“土拨鼠”。在我的藏书中,不乏旧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买的还留存着几本;近年来因研究的需要,在网上也买了很多旧书。但惟有这本书,跟随了我近半个世纪。看着它、翻阅它,就会想到艰苦而短暂的中学岁月,想到我尊敬的马炳光老师,想到我评论旅途上留下的一个个脚印。


像上世纪50年代的众多农村孩子一样,我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走进城市的。我出生在晋北农村,六七十年代之际,在“文革”动乱中,完成了残缺的小学、中学学业;70年代中期又幸运地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七八十年代走向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寻找和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八九十年代我辗转在高校和作协两个界域,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学工作。


从晋北农村到县城中学,从乡政府到省城大学,从大学又到市文联、省作协……数十年来,《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竟与我一路相伴,并在有形无形中影响着我的人生,想来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关于书,许多圣人先哲留下了无数名言警句,“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书籍是巨大的力量”。这本普普通通的书,想不到竟牵动着我的文学兴趣、专业选择,显示了一本有价值的书强劲的潜在力量。



遥想数十年前的中学生活,真是感慨万端。1966年我从故乡的小学毕业,考取了县里的原平中学,因“文革”爆发而未能入学。村里开办所谓的“农业中学”,我在其中混迹两年就毕业了。1969年秋天,原平中学“复课闹革命”,我又顺利考取,终于走进校园。说是高中,其实人们都不甚了然。历经三年“文革”,学校百废待兴。老师们能够重登讲台,自然尽心竭力讲课。各科教材都是县里教师现编现印的,内容简单且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由于我从小喜欢读书、写作,代语文课兼班主任的马炳光老师提名让我当了语文课代表,且负责班里出黑板报、出墙报、写通讯报道,也参与了校里的小报和通讯组的相关工作。


说到当时的读书生活,真是一片荒漠。县新华书店货架上也摆放着零零星星的文学书籍,我曾经买过几本。学校有个不小的图书室,但绝大部分名著被束之高阁,我凭着自己是班里的借书员,也曾“走后门”借到过鲁迅、郭沫若、巴金等的作品,但很有限。


给我源源不断提供书源的是班主任马炳光老师。马老师在同学们眼里,犹如明星。他挺拔的高个子、纯净的白头发、方正的国字脸,还有字正腔圆的北京话,让人一见就心生敬意。他的语文课上得条理清晰、声情并茂,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马老师是河北定县人,先在北京某工厂工作,后考入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原平中学任语文教师。他学的专业是地理却代语文课,想来对文学有一种特别的爱。他那时只有三十五六岁,但在我们心中俨然是父亲的形象。我的语文课学得好,作文也出色。我知道他偏爱我,因此常常到宿舍找他,几乎无话不谈,他给予我很多启发和引导。他有几个大木箱子,里面全是书。我随便翻,每次拿一两本,读完即还。记得有一次他说:“我看写议论文、文艺评论是你的特长。你看看这本书吧!”说着从书箱里拿出一本书来,正是吴调公的《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这是一本文学理论专业书,对中学生的我来说,未免有点高深。


但我认真阅读,竟读进去了,读一遍又一遍,竟不知读过多少回。我对文学以及各类体裁,有了一些了解;我对文艺评论的写作,也有了一些感悟。此后,我常常给黑板报、校小报还有县小报,写点时评文章和文艺评论,竟然大多命中。马老师说,我在评论写作上入门了。那是1970年,我只有18岁。当时,中学教育贯彻“学制要缩短”的最高指示,高中学制压缩为两年。1971年冬天,我们就草草毕业了。马老师在我的留言本上写了两句诗:“漫天耕耘莫惜功,笔下初闻风雨声。”这是他精心自撰的,专门写给我的,其中蕴含了对我的评价和厚望。


我不知道当时是马老师主动把这本书送给了我,还是我因为喜爱据为己有了。总之这本书毕业时我带回了家,成了我的私人藏书,还专门包上结实的书衣。这本书并不起眼。封面是浅灰绿色,只有顶端有一条白色的简单纹饰,“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大号字居中。大32开本,纸张又黑又薄,墨迹能透过纸面,是困难时期通用的印刷纸。205个页码,15.7万字,薄薄一本。但我视若珍宝,因为它是我第一本正规的文学理论书籍。书的内容提要中说:“这是一部通俗地阐释文学作品分类问题的书。”全书对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等文学体裁进行了分类、比较,对各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演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这本书的语言准确、简练,举例多为古典文学,新颖而独到。著者吴调公,马老师当时也不了解。


若干年后,我才从文学史料中得知,著者是当代文学理论家,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还出版有《与文艺爱好者谈创作》《古代文论今探》等著作,2000年去世。


△ 吴调公先生




从中学时期到今天的半个世纪中,我不断地买书、扔书,但这本书一直跟随着我。从山西大学中文系当教师,到忻州市文联作编辑,又到山西作协任编辑、专业作家,我始终坚持文学评论写作,它成为我的一种事业、一种安身立命之本。这本书默默地陪伴着我、鼓舞着我。有时写作中还会拿出来参考一下,至今没有过时。我研究山西文学创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特别是在乡村小说、短篇小说、文学批评等课题上,发表了五六百篇文章,出版了几部评论集,专著有十多种。而这些微小的成果,都与同《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邂逅相关。



(2017年“邂逅”征文;原载《群言》2017年8期)



【相关链接】

季羡林:我写我

张允和:落花时节

贾平凹:朋友

陈平原:父亲的书房

郁华:小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