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电影春节档:反思及启示录
作为全球率先复苏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在春节期间创下了“史上最强春节档”的战绩。高票房的背后,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对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走向带来哪些启示?请您与我们共同思考。
2021年中国电影春节档票房高达78亿,从全世界来看,“风景这边独好”。但是,我们在兴奋之余也要不忘反思:电影春节档辉煌可否持续,能否常态化,它与疫情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合家欢”的“头部”电影过于集中
今年春节档票房的高涨,显然与“就地过年”的倡议和高票价有关。因此,我们不能只看票房,而应该统计观影人次,分析与往年相比观影人次上升多少、有何不同。这可能会发现很多新问题,会面对很多新的不确定性。
就电影本身来看,“合家欢”的“头部”电影过于集中,是今年春节档的突出问题,如《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在票房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头部”电影过于集中,加上票价高,有些观众看了一两个“头部”后,可能就不想看第三部、第四部了,很多电影便成了“头部”电影的陪衬。合理的电影生态格局应该是“大鱼带小鱼”:每年有10部左右的“头部”电影,票房在二三十亿即可;然后有二三十部的“中部”电影,即体现电影工业美学的影片;再有百部左右,甚至200部百花齐放的类型电影,包括小众化的艺术电影、纪录电影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良性发展结构。
此外,电影的品牌问题也值得研究。《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化运营,《唐人街探案3》也是今年春节档唯一的一部品牌电影,评分虽低,但票房奇高,多年未见的票房与口碑不一致的现象再次上演。说到底是观众对品牌的期望犹在,品牌优势依旧,电影预售自然火爆,排片就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上映后评分虽然往下掉,骂声不绝,但还是有很多人去看。品牌是观众与电影的一场约会,《唐人街探案3》的确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这对品牌造成了很大的损耗。
《你好,李焕英》成为“头部”电影,与它受众面广、男女老少通吃有关系。我把当下最具市场潜力的观众分成中老年、女性、青少年、游戏玩家四类。《你好,李焕英》首先吸引了大批中老年观众,他们喜欢冯小刚式的喜剧贺岁“合家欢”电影,喜欢小品文化,影片还能带他们穿越回到20世纪80年代,满足怀旧情结。其次,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女性向”的,因此女性观众对影片会更有感悟。再次,电影虽然怀旧,但对青少年观众和游戏玩家观众也没有造成障碍。青少年观众与母亲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而穿越回到过去的电影结构与古今并置、穿越时空、互换角色的游戏思维也有关系,这又满足了游戏玩家观众。
影游融合、年轻化倾向明显
今年春节档还有一个明显现象,就是电影题材、风格、思维受游戏影响很大,影游融合、年轻化倾向明显。
《唐人街探案3》中的游戏元素很多,整个剧情设置也体现了某种游戏思维——玩家即侦探需要不断通关、不断获得奖赏,找到“密钥”,才能最后解除悬念。如去寻找被绑架的小林杏奈,就是三组侦探在Q的指令下进行游戏闯关。《侍神令》直接以游戏《阴阳师》为IP改编。《新神榜:哪吒重生》有很多游戏化的高级“装备”。
《刺杀小说家》虽然不具备“合家欢”氛围,但它的票房还是与《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一道居于前三。《刺杀小说家》需要推理以及想象力,还有点严肃和悲情,当然也有弑神的畅快和“爽”,还涉及在现实和虚拟时空里穿插的情节,某些地方需要观众积极投入去适应。从影游融合的角度看,整个故事的发展具有一种游戏性叙事的结构,以一种游戏闯关的方式推进,游戏迷可以看到大量致敬游戏的意象,包括与游戏有关的“彩蛋”,像关宁、小橘子这样的游戏中的角色名,那把喷蓝火的加特林机枪,还有非对称巨物BOSS决斗“修脚”,吹笛子唤醒故人,房顶跑酷等。这使我联想到一个新的术语——“游生代”,即受游戏影响很大的导演和观众。从“网生代”到“游生代”,年轻电影导演在成长,观众也在变化。当然,看出电影中的游戏梗的玩家观众非常兴奋,没看出也不影响其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刺杀小说家》预告片
游戏对电影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是一个重要现象,也证明了“想象力消费”电影强劲的增长态势。此外,从今年春节档来看,还需对电影观众类型进一步细化。其中,青少年观众、游戏玩家观众占比会越来越大,如何引导这个年轻的观众群体,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春节档火爆背后的启示
今年春节档无疑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对于以后春节档的未雨绸缪、追求更大的辉煌具有启示意义。
其一,“合家欢”“情感向”喜剧是硬道理,但喜剧类型、风格还应多样化,类型可融合。
《你好,李焕英》呈现为片段小品、相声语言的风格,票房后来居上,并成为仅次于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战狼2》的电影。影片的超高票房无疑与其表达亲情的主题以及小品化喜剧风格有绝对的关系。当然,人民群众对喜剧的消费需求是刚性的,也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只有类型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因此,除了像《你好,李焕英》这样的家庭温情怀旧喜剧,我们也需要青春爱情喜剧、黑色幽默喜剧、讽刺喜剧、奇幻科幻喜剧等。我们不仅需要打闹喜剧与本格侦破类型叠合的《唐人街探案》,也需要将喜剧与警匪、武侠、科幻、玄幻等类型的电影相融合。《人潮汹涌》有黑色幽默喜剧风格,但影片自身定位有些混乱,夹杂的类型、风格过多,诉求也偏多,内容稍显繁芜,故在今年春节档竞争力不足。
其二,电影受游戏影响很大,观众年轻化、影游融合是未来电影发展的趋势之一。
这几年我一直呼吁“想象力消费”,呼吁发展科幻玄幻魔幻类电影和影游融合电影,今年的春节档,一叶知春,趋势明显。我认为艺术想象离现实远一点没关系,并不意味着背离现实。即使是路阳这样的“游生代”导演也没有离开现实,《刺杀小说家》虽然很炫酷、很迷幻,游戏化的内容很多,但电影寓言性地设置了双重世界,人物在这两个世界不断穿梭、出入,互相对照,有非常丰富的现实寓意。而且电影中呈现的现实世界非常真实。不用说,媒介革命的步伐越来越快,从口头到文字,到印刷,再到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新媒体。但不能否认,还有大批中老年人不能很快适应媒介的更新换代,如疫情期间,有些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扫健康码,日常出行都成了问题。这种情况下,超越现实的“想象力消费”、游戏对电影的介入,虽是大势所趋,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太快,要处理好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电影中过多的超现实思维、游戏内容,可能会使部分观众有理解障碍,太过虚拟的世界,也许还是走不太远,很难受到广泛的欢迎。像《刺杀小说家》这样的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对话、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为隐喻,可能是一条相对折衷的、稳健的路。
其三,品牌性与品牌战略是文化产业、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重要内容。
在冯小刚贺岁喜剧后,贺岁档就几乎没有一直延续的贺岁喜剧品牌。冯氏喜剧,陈佩斯、朱时茂组合,赵本山的小品等都曾是观众年年期待的品牌,但这样的品牌现在几乎没有了。有一些品牌的消失显然是导演自己不珍惜的结果,如《捉妖记》曾经票房口碑俱佳,而其第二部虽然营销做得很好,把海报都贴到了乡村晒谷场的围墙上,但仓促上映,内容、剧情大大退步,几乎砸了自己的品牌。
《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难得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的IP,但如何保持优势并不断进步?这需要导演、理论评论界、管理部门、观众等共同思考。《唐人街探案》系列是符合工业化生产的电影,是一种拼贴化、空间化、工业流程化的创意生产。重要的是怎样用顺畅、自如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还能让观众接受,这是品牌制造者的难题,也是电影工业化生产、电影工业美学的难题。
《唐人街探案》系列可以说是冯小刚之后一枝独秀的贺岁喜剧,跟春节档匹配度最高。中国特色的贺岁喜剧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成功打造一个电影品牌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和维护,要定位清晰,稳健发展,不能透支好不容易获得的观众的信任,不能违背对观众的承诺。
其四,今年很多电影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程度,技术达到了一定高度。
路阳对做中国电影自己的工业化产品充满信心,他拍摄《刺杀小说家》肯花功夫,不去做好莱坞电影的仿制品。最近我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特别谈到电影工业化问题,他非常自信地说,《刺杀小说家》达到的工业化程度至少几年之内在中国都是领先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很艰难,投入成本大,但收益不高。我们应该呼吁多给那些致力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公司以政策上的支持,并注重电影人才的培养,包括编剧、导演、技术、制片、管理等各方面人才。
今年春节档电影的高票房让我们欣喜、激动、自豪,但也促使我们反思、总结,以寄望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本文将于《群言》2021年第4期刊发,敬请关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