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设计丨在拉萨有座藏式民居的窗子全朝南,这是如何做到的?
洛桑的家位于拉萨市城关区东部的一处藏族聚居区,三代六口人共同居住在一楼一底式(二层楼房与一个前院格局)的藏式民居,原本二百多平米的面积已经足够大,但是居住起来并不舒适。
洛桑家所在的藏族聚居区
阳光房由于材料老化变质,且通风不好,现在已经没有了阳光被空置。大客厅由于采光采暖的缺陷也只会在亲戚来访时使用,一家人主要的活动场所是狭窄的庭院。家里有四间卧室但布局不合理,其中三间在二楼,年迈的老父亲每天艰难地往返二楼卧室与一楼活动场所。屋顶平台堆满被废弃的杂物,整个空间的格局混乱且利用率非常低。
改造之前的阳光房和一家人主要活动的庭院
其实,与洛桑家一样,周围很多藏式民居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标准化的一楼一底式四合围院很难满足每家每户不同的需求。大客厅被长时间闲置,同时居民又不停的新建阳光房、储物间等功能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空间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
洛桑家周围民居环境
改造之前,洛桑夫妇要求其二楼卧室里面要有一个独立的洗手间。而父母由于藏区传统的信仰——“脏东西不可以进入室内”,要求其一楼的洗手间必须在室外。并且他们希望整个房子最大、光线好的卧室留给两个女儿,阳光房最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空间。
面对这些具体而细微的要求,建筑师做出了哪些改变呢?如今项目完工近一年,房子现在的状况又怎么样了呢?
洛桑发来的近照
洛桑告诉我们:“现在的家,面积变‘大’了,也变亮堂了,储物空间也能满足。父母、妻子、我以及两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空间,住着更舒服了。只是,父母觉得过于现代化,民族的东西少了一点。我和妻子在藏区以外的北京和成都受过现代化教育,还是可以接受这种表达,感觉自己的家与众不同。建成之后过来看的人很多,我们很幸运。”
洛桑发来的近照
01
动态的空间
建筑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空间功能的划分和引导利用。建筑师史洋在设计之初对整个空间进行了“动态”和“灵活性”的整体考虑,空间是可改变的,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规划中,空间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具体功能化空间,如洗手间、厨房、卧室等静态空间,根据住户现在以及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需求,把它相对地固定化。
二楼平台区域
另一部分是灵活性的空间,比如大客厅、庭院、活动空间等,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日后可根据居住需求重新进行划分,整个空间会有一定的伸缩性。
两个女儿的房间
阳光房和大客厅整体是一个特别大的连通空间,原先的那面墙被打开了,中间增加了活动隔断重新分割这两部分空间。
阳光房和大客厅相联通
地下室也可以连通成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同时可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空间,这些大空间的分割创造可以实现空间的再利用。
地下室空间
改到南侧的大门,使院子更加整体,更加方正
功能的明确划分利用,所有空间都被利用起来了,那储物空间怎么满足呢?
原来,建筑师史洋把边边角角的空间留给了储物空间,在卧室里、二楼走廊等流通空间被设置了大量的储藏柜来满足平时生活所需的储纳空间。
储物柜的大量设置
在楼梯间的上半部分,设置了一个比较大的储物间,可以满足洛桑一家在冬天晾晒牛肉干的需求,与楼上小隔间相连,也解决了通风的问题。
结构布局分析图
冬天的时候,洛桑家有很多亲戚会到拉萨来,进行礼佛朝拜,并在此居住。其佛堂是建在二层中间最重要的位置,且采光最好。进入佛堂的方式有两条流线可以解决,包括公共流线和私密流线:亲戚就可以直接从院子的楼梯穿过屋顶到达佛堂里面,而洛桑家人可以从室内的私密流线进入佛堂。
通往佛堂的楼梯
两个孩子可以从活动房间的小窗户通过爬梯来到阳光房,然后再从院子里室外楼梯跑出来,上到屋顶,穿过佛堂,再从室内的楼梯下来,回到客厅。这是特地为两个女儿设置的游玩空间,来来回回,整个家像一个游乐园一样。
儿童活动房
儿童活动动线分析图
02
被激活的光线
在拉萨每家每户都会有阳光房,洛桑一家人也很喜欢阳光,阳光对于他们很重要。然而建筑师史洋认为“对于一个居住空间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光本身,而是对光的控制。合理的光线令空间更加充满层次,更加的生动”。
他试图用设计营造空间与光线的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反复推敲房屋高低及角度以获得最佳状态,每个空间窗子的朝向以南为主以获得最佳光照。最终每个空间都被顺利地引入光线,然而它们的功能与形式又是不同的。
卧室朝南的窗户
卧室尽可能开了大的窗户,希望阳光能够更多地洒到卧室里面。
佛堂的格栅窗户
佛堂采用了格栅的窗户,这里的光线并不需要那么强烈,光线会比较柔和地洒进来,同时通过灯光配合自然光,受到控制的间接性光线可以营造佛堂的神秘感。
阳光房
阳光房采用整个顶面采光,顶部采用三玻两腔的玻璃材料,可实现保暖隔热,并足以满足硬度和安全系数上的需求。
天然采光井
儿童活动房和地下室整体向北内缩一米空间,漏出一个天然采光井。儿童的活动室在南立面达到了采光的需求,并在东侧墙上多开了一条南向侧窗,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
儿童活动房南墙和东墙分别开窗采光
地下室内的佛堂顶端有一个天窗,自然光线也会照到底下的佛堂,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地下室内的佛堂
03
文化的演绎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史洋首先解决的是住户最关注的功能需求,然后再试图去引导他们可以往更开放的方向转变。
大客厅里的藏式家具被很好地保留,佛堂顶部的灯借鉴了藏族吉祥符号造型,同时兼具现代美感。
大客厅里的藏式家具被保留
佛堂里藏族吉祥符号的灯
在整个空间营造中,建筑师史洋试图通过一些更加抽象的空间语言把民族文化更好地传达出来。当进入整个空间的时候,能很清晰地感觉到浓郁的藏族习俗和藏族文化。
院墙立面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灌技术,墙面一次成型,有很高的稳定性,提高了抗震性能。整体墙面也未进行任何二次处理,只是简单地上一遍白色涂料,以让木条花纹很好地保留。
混凝土整体浇灌的外立墙面
白色墙壁也是一种文化的追溯,一种很古老的藏式表达,在藏区的农村地区还能看到很多这种白色的房子。
墙面同时采用了镂空的花墙,阳光可以透过整面墙保证内部庭院的采光。镂空的大小设置了渐变,营造了一种从虚到实的效果,也是设计师对藏族文化的一种理解。设计师小心翼翼地用很多细微的创作把藏区文化进行更内在地体现。
墙面的镂空处理
史洋:我们要在功能上不断地去创新和满足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提出来的新需求,以及使用者的新的需求。与此同时,又需要把东方的一些理念,中国的空间哲学,运用到这些新的需求和空间里面,这两者相结合,我觉得是建筑师在当下及未来非常重要的课题。
材料的限制是建造中的一大难题,整个项目的门窗等配件都是在内地采购运往工地,产生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项目的呈现。在预定完工期到的时候“门”还在路上,只能用帘子代替。
帘子暂时代替的门
高原作业的辛苦对整个项目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地工人的管理及读图能力比较差,外地工人又无法适应高原的气候,很难达到平衡。
在施工过程中,地基的位置与墙面的位置出现了20公分的误差。对于预设的整体结构来说,这一点误差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进行再次调整以达到最终效果。
建筑师史洋坦言接这个项目之初并未想到会有如此多的难题,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去拉萨做项目时,他表示“可能需要缓一段时间,暂时修复一下。”
鸣谢
hyperSity建筑设计事务所
洛桑及其家人
×
出品人/ 马继东
主编/ 尹菱
——
责编/ 阿爽
编辑/ 瑛子
实习编辑/ 贾增烨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陈彦翀 (广东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舒剑
首席运营/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欢迎提供“善意的设计”案例
项目名称:高海拔的家
建筑事务所:hyperSity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创建筑师:史洋,黎少君
地址:拉萨,西藏,中国
设计团队:吕阳,滕璐,康家旗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8
摄影师:hyperSity建筑设计事务所
史洋,荷兰注册建筑师,先后工作于荷兰UNStudio与OMA建筑事务所。现为hyperSity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第四工作室合作导师。
善意的设计,对使用者和环境这两方面都要有善意的初心。对于使用者来说,要满足并且引导其非常具体的诉求,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诉求,并把它往一个更加可持续性发展的轨迹上去引导。对于环境来说,需要对周边有示范性的作用,让其他没有直接进入到这个项目当中的使用者也会受到一些启发,并对于整个街区环境和城市环境需要有善意的提醒和示范作用。
——史洋
往期回顾
16 善意的设计丨艺术家有一位展陈设计师好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14 善意的设计丨在北京以北200公里,有一座山谷里长出来的艺术馆
13 善意的设计丨家园重建,中关村村民如何找回被遗忘的公共空间?
12 善意的设计丨7个人,2只猫,如何在 38㎡ 居住空间和谐共处?
9 善意的设计丨香港甦屋:有尊严的群租,在5.7㎡里寻找幸福感
4 善意的设计丨15平米小屋,怎么装得下城市人的过去和未来?
2 善意的设计丨有了它,在南方的山村,老百姓也可以住上恒温恒湿的老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