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论 | 科普需从“我”走向“我们”

2017-07-25 小纳君 百纳知识


博物馆要逐渐地从“解释它们是谁”变成“与它们的公众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再把公众的表达整合到展示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馆的展览更新,不仅要努力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让展览保有持久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不能再拘泥于“我说你听”,而需要更多的开放融合之举。


科技馆的开放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不要把展示空间做得太满,有一些留白的空间,让策展人随时有机会根据科技的发展和不同的热点及时调整展示的内容。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要让传播主体更多元,开展各种有效的对话交流,并把这些对话在科技馆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要让科技馆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科学传播主体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作为接受者的公众,其实可以成为很好的传播者。上海自然博物馆曾策划过一场“我的自然百宝箱”征集活动,邀请广大自然爱好者和收藏达人通过专属线上平台分享自己的自然收藏。之后,上海自然博物馆为线上展示的优秀作品专门举办了一场属于公众的展览。实践证明,博物馆要逐渐地从“解释它们是谁”变成“与它们的公众之间建立对话关系”,再把公众的表达整合到展示中。这不仅能丰富博物馆自身的展示,也是对当下公众自我生产和传播的重视,用博物馆特有的方式接受公众的自我价值传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通过与各类机构的跨界合作,从不同角度诠释科学,也是将来科技馆发展的趋势之一。近日,上海科技馆与东方艺术中心共同策划了上海科普大讲坛的科学与艺术系列讲座,同时也是东方艺术中心“艺术+”的首个项目。左右脑中科学与艺术的奥妙,乐器演化中的科技史;从心理学角度讲音乐与情绪反应,从建筑设计角度讲音乐厅的设计原理……这种跨界的合作为公众带来了独特的科学认知体验,也丰富了他们对科学、艺术的理解。


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丰富、更新科技展览内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一些科技馆展品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而放眼国外,各个科学博物馆之间、科学中心之间的展览和展品相似度却非常小。以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当代科学展为例,虽然是一个临时展览,但信息量却十分丰富。因为展览整合了非常多的资源,如国家通信公司、国家大数据中心和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等,这些机构的参与不仅保证了展示内容的先进性,也为展示内容的及时更新提供了可能性。


其实,国内很多科技馆也有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的意愿,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科学公园中,设置了很多专为科学家准备的研究空间。这种叫做“科学之窗”的教育空间,其实是科学家和高校科研人员在博物馆中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实验经费由学校提供,而老师在这里的工作和科学传播成果也可以直接计入到工作时间和绩效考核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合理的制度能够激励科学家更好地参与到科技馆的工作中来,丰富展示的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形式,有效地避免千馆一面的尴尬。


当然,实现科技馆的开放融合,单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各类机构对科学传播的重视度、相关激励制度的完善等都直接影响着融合的可持续性。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只有当更多的“我们”投入到这一过程之中,科技传播的生命力才能越来越强。


(作者为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宋娴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bainazhishi@163.com

▼点击查看百纳历史干货

赌博or读博 | 你为什么要努力? | 一个工科女博士的辛酸求职经历及经验谈  | 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 | 浅谈英文科研写作 | 审稿杀手的心里话 | 2017世界一流大学排名:  生命科学 | 理学 | 医学 | 社会科学 | 与研究生谈撰写论文 | “111计划”步数—科学家—>Nature|清华女神颜宁重量级成果 |《Tumor Biology》被除名 | 突破:“天使粒子”

《百纳知识》由百纳公益组织创办和运营,

由子斯月、王成禹、赵序茅3位博士担任主编,

廉富镯担任执行主编,

60余位本硕博和青年老师参与公益运营。

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

《百纳》愿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