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关于生死的思考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探讨更好玩的IT世界
我的一个朋友,中福会的宁夏老师在网上征稿《寻找哲学启蒙达人|从“共话生死”开启》,探讨死亡的问题,希望家长不刻意避讳死亡。当孩子问起、提及死亡的时候,能通过积极的方式回应。
生死,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任何人都不可能简单讲清楚,孩子更不可能完全理解。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和孩子聊呢?是因为有时候,孩子会问起,尤其在疫情期间,当孩子问起的时候,大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回应,是开启孩子思考的关键。小朋友嘴上会安慰大人“别多想这种事”,实际内心有自己对生死的好奇、担心。鼓励成人与孩子共话,是为了情感联结,不是为了答案。在孩子与大人共话中,孩子会逐渐感受大人对“生死”的态度和思考,会受到大人的感染;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孩子有温暖的亡灵世界,有的孩子有自己对话的精灵......共话,只为交流,只为彼此了解。
上面这段是宁老师直接写给我的,我觉得写得特别好,直接就摘抄了。我对死亡一直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从我认识的同学们的死去,到阅读各种宗教和哲学里关于死亡的探讨。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谈谈我的看法。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很多人都还没有活明白,怎么能去讨论死呢?这是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回答。当然这是个很好的策略,毕竟生命是有限的,没必要把时间放在一个永远无法感知的问题上。
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讨论自身的死亡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类能感知到的,只有他者的死亡,而永远无法感知到自身的死亡。讨论自身的死亡,其实讨论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终极的恐惧,毕竟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应该去讨论死亡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在对死亡的态度上。这个态度取决于你对来世的看法。
如果你相信有来世,那么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你把你的此世献给了上帝,菩萨或者安拉,因为你相信死后会有一个审判者,带你去一个新的地方,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地狱。你要么是赎罪的心态,或者是离开这六道轮回之苦的心态,甚至燃指献身把自己交给你的信仰。
如果你不相信有来世,那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可以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不理会,一种是抗拒,还有一种是接受。
不理会就是孔夫子的态度,我还没活明白不懂死是什么,别跟我讨论。我完全不关心死亡的事情,有一天过一天就好了。比如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这种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未来死亡的事情。凡事都活在当下,当死亡不存在。
如果是抗拒的态度,有两种方法来降低对死亡的恐惧。按照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 的恐惧管理理论,人可以通过提升自尊水平(self-esteem)来克服焦虑,简单地说就是刷存在感。
比如说一个人年纪大了以后,特别喜欢刷存在感,总喜欢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还有价值。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这种。还有人通过生孩子,希望把自己的基因留在这个世界上,据研究也是抗拒死亡的一种原始本能的做法。
另外一种降低死亡焦虑的态度是融入集体。比如说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和位置,说的话能够被别人传播下去,这样就好像有了虚拟的存在,也是一种克服死亡焦虑的方法和态度。
另外据说多消费也是抗拒死亡恐惧的方法。
对待死亡还有一种是接受的态度。不过也要分为欣然接受和无奈接受。欣然接受是一种积极的态度,知道死亡迟早回来,那我就努力活够本,向死而生,像Steve Jobs这种,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抵御死亡的焦虑。
无奈接受就是一种消极的的态度,死亡总是会来的,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的,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就是为什么不自杀。还有一种情况是被活着,比如说有人说,活着就是活着,也不是我要活的,不过就这么活着吧。
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造成了全球接近十万人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虽然说自己的死亡没有办法感知,但是毕竟我们因为别人的死亡,时时刻刻感知着对自己死亡的恐惧。
所以,如果你对死亡有所恐惧的话,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如果你信仰有来世,那就继续信下去,为了自己的信仰好好活着。如果你认为“上帝已死”,不相信来世,那么努力用积极接受死亡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吧,至少也可以用提升自尊和融入集体的方法,和死亡对抗,降低焦虑,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END
曾今,伏案只识技术世界
而后,抬头遍历创业之艰
现如今
不惑之年
以创业者眼光,再探技术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起窥探云上世界
🔻
关于作者
Hotcan,80后技术老炮儿
云计算和数字化技术的创业者
创业公司被收购之后,负责云和数字化转型业务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