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毫末助力高通开启自动驾驶上车元年 地平线 英伟达们准备好迎战了吗?

圆周智行 圆周智行 2023-01-05

“毫末智行是自动驾驶AI领域当之无愧的实力派,也是携手骁龙率先实现自动驾驶上车的好伙伴。”


5月20日,高通骁龙之夜上,高通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表示,高通将与毫末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发展。


随后,毫末智行CEO顾维灏亲自为高通站台,表示“期待与高通在自动驾驶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一起推动自动驾驶的量产。”



作为全球电子消费领域的霸主,高通在手机芯片和汽车智能芯片领域具有绝对统治力。随着手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高通的业务重心也开始不断向汽车领域转移。从2014年推出第一款汽车智能座舱芯片以来,骁龙至今已经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发布了4代产品,最新的骁龙SA8295P基于5nm制程完成,它支持Wi-Fi,蓝牙技术。这也是OEM厂商们能够将车企内屏幕越做越大,越做越多,越做越清晰的底气所在。


如今其当红产品骁龙8155芯片,可以说几乎覆盖了国内岚图,理想,小鹏,极氪等所有新科技品牌的车型。


尽管在智能座舱领域表现出色,但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却反响平平。毫末智行与高通共同打造的小魔盒3.0,率先打破僵局,将高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带上车。2022年,也被候明娟定义为高通自动驾驶元年。一场关于自动驾驶的新战事拉开帷幕。


高通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多年


由于在智能座舱领域太过锋芒,外界并没有太注意高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表现。然而根据高通介绍,其在自动驾驶领域早已深耕多年。按照时间线从后往前梳理梳理,它在这方面也一直动作频频。


2022年5月3日,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宣布,将采用高通系统级芯片SoC,以实现辅助驾驶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大众集团计划在2025年左右推出相关车型。



2022年4月4日,高通宣布已完成对Arriver™(安致尔)的收购交易。收购完成后,高通将把Arriver的计算机视觉、驾驶策略和驾驶辅助资产整合进其Snapdragon Ride™平台。


2022年3月10日,高通、宝马和Arriver Software AB(安致尔软件)宣布,将共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涵盖新车评价规范(NCAP)、L2级别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到L3级别高级自动驾驶功能。


2021年11月,宝马牵手高通,称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将基于Snapdragon Ride™ 视觉系统级芯片(SoC)打造,包括Arriver计算机视觉以及由骁龙®车对云服务平台管理的Snapdragon Ride计算SoC控制器。此项合作将基于通用的参考架构、传感器套件规格和安全要求,通过联合开发、工具链以及用于存储、再处理和模拟的数据中心,打造可扩展的自动驾驶平台。


2020年12月30日,长城汽车牵手高通,采用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打造长城汽车咖啡智驾系统,并在2022年量产的长城汽车高端车型中采用。长城汽车是国内首批采用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的整车厂商。



2020年8月27日,维宁尔和高通决定合作交付可扩展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协作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采用维宁尔下一代感知与驾驶策略软件栈和高通Snapdragon Ride™ ADAS/AD可扩展系统级SoC组合与加速器。合作范围涵盖L1到L4级系统,旨在专门面向一级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打造开放式平台。


2020年1月6日,Qualcomm Incorporated子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 Inc.推出全新Qualcomm® Snapdragon Ride™平台,包括Snapdragon Ride™安全系统级芯片、Snapdragon Ride™安全加速器和Snapdragon Ride™自动驾驶软件栈。


当时高通PR在对外宣传时表示,Snapdragon Ride平台拥有非常明显的的优势,包括:


1、已经验证且集成式的安全车载支持包,支持安全的OS和管理程序;


2、汽车行业领军企业提供的安全框架,包括自适应汽车开放系统架构;;


3、优化且完整的基本函数库,面向计算机视觉、传感器信号处理和标准运算库;


4、AI工具,提升模型效率并优化异构计算单元的运行环境;


5、面向高速公路驾驶功能的完整自动驾驶软件栈,比如高速公路驾驶所需的感知和规划功能;


6、成本高效的定位解决方案,支持Qualcomm®视觉增强高精定位;


7、回路测试环境中的硬件和软件;


8、数据管理工具,支持智能数据采集和自动标注;


收购维宁尔,牵手大众、宝马、长城等汽车巨头,以及最新的技术产品在毫末智行上车,高通正在加速拥抱自动驾驶产业。


高通能否后来居上


尽管高通在自动驾驶领域动作不小,但在产品进度上,却还处在初级阶段。


以芯片领域来看,其他对手早已在此安营扎寨。其中最受车企追捧的当属英伟达。从2015年开始,英伟达推出DRIVE系列平台,DRIVE CX和DRIVE PX分别主攻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此后几乎一年一款产品,先后推出了Parker、Xavier、Pegasus、Orin等多款产品。


算力也在不断进化,第一代Parker算力仅为1TOPS。随后Xavier将算力提升至30TOPS;目前的Orin算力为254TOPS,并且支持叠加运行。


英伟达芯片已经覆盖了自动驾驶的各个级别。


不仅在国际市场,在中国市场,高通同样要面临中国选手的阻击。中国车规级芯片新星地平线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其推出的征程系列芯片,从征程2到征程5,已经覆盖了从辅助驾驶、到高级辅助驾驶到的所有类型。


对比下来,高通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业内共识,芯片的制作周期复杂且漫长,以百T级别的高级别辅助驾驶芯片来看,车规级芯片设计流片要18-24个月,车规级认证系统方案开发要12-18个月,导入车型测试要12-24个月,周期差不多4年左右。


4年时间市场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平线针对全场景自动驾驶打造的征程6已经在设计中,明年会对外发布,算力达到512TOPS。英伟达也已经公布了算力超过1000TOPS的Atlan,2026年量产。


高通必须要加快脚步,才能跟上市场节奏。新技术在毫末智行上车吹响了高通反击的号角,有分析认为,毫末之所以选择高通是因为投资者的绑定关系(高通是毫末的投资人),但根据毫末CEO顾维灏的介绍,主要还是高通的技术实力打动了毫末。发布会上,顾维灏介绍了毫末基于高通骁龙打造的小魔盒3.0,它拥有平台单板算力达360TOPS,可持续升级到1440TOPS。在即将量产的自动驾驶硬件中属于绝对的“性能怪兽”级别。


市场也呈现出对高通有利的一面。在通用的大框架基础下,芯片的周期也可以无限缩短,像地平线,英伟达基本保持着每年推出一款芯片的节奏。对于技术底蕴深厚的高通来说,一旦跑通模式,市场节奏肯定会迅速起飞。


此外,在销售策略上,有业内人士指出,高通可以采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捆绑销售的策略,通过规模和成本优势对其他供应商形成降维打击,以此来快速抢占市场。


但这个方案也存在挑战。有分析认为,OEM厂商其实特别忌讳供应商的一揽子打包方案,因为这样就会受制于人,使得主机厂处于被动局面;并且,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双线并行的并非只有高通,地平线和英伟达也都是如此策略,地平线的智能座舱芯片已经在长安汽车上车,技术方案已经完全打磨成熟,正准备大规模向市场复制。


在产业的终极形态上,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把时间线拉长,高通的体系优势也会越来越凸显。业内共识,汽车电子电气的发展轨迹是,从分布式的ECU架构,到后来堆叠的网状结构。再到今天的域架构化架构,未来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就是中央计算平台化。所有的域控制器会向一个中心域集合,就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域会合二为一,而对于高通这种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双线发力的巨头来说,打通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的底层通道显然更有优势。当然,这也是地平线和英伟达们的优势。


芯片市场遵循几个大的趋势:大算力,快节奏,软硬解耦,集成化。从以上分析来看,高通几乎每一个都在踩在节奏点上,机会与挑战共存。总之,新的战事已经打响,英伟达,地平线们做好准备了吗?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