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三十三赶年集
春节眼看就到了,人们都该忙着置办年货了。
原先买年货可没现在这么方便,又是商场,又是超市,又是集市,哪天买都可以。原先一到腊月二十县里就开始有年集了,只有几个年集才有许多买年货的,人们才上县置办年货。其实那时年集的商品并不丰富,都是些农产品,或手工制品什么的,像样的工业品得进国营商店去买。紧俏商品,比如红糖、白糖什么的都凭票供应,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为了过年,人们平时往往省吃俭用,凭票供应的东西不轻易去买,留着过年再用。但年集上总是人山人海,也难怪,人们辛苦一年了,总算可以轻松几天了,再者一年的轻松欢乐,一年的物质享受几乎都集中在这几天了,因此人们也格外珍惜,格外重视,何况年集的气氛是其它日子不可能有的。
赶年集其实并不轻松。那时甭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没几家有,赶年集,大多数人都是走着去。买了年货怎么办,为了能拿更多年货,赶年集人们好多都推小鬼头车,背筐头,担土篮儿,担宅筐,这是当时赶年集最常见的运输方式。
年集上,大人们得扯上几块新布,给孩子们赶制几身新衣服,还得买上几双袜子。一年了,得让孩子们新衣拉衫、干干净净过春节,尽量不能再穿带补丁的衣服和漏脚后跟、脚趾头的袜子了。
猪肉不用买,过年一般生产队里都会宰肥猪,分肉。但牛羊肉还是要买一两斤,得包饺子,吃不起一个肉丸的,就少打肉,多剁上点白菜,这叫肉领道。因为按过年的讲究,吃饺子的日子很多,那时除了大锅熬肉、包饺子,人们似乎也想不出,吃不起更好的东西了。条件好的人家再买上一根灌肠、两把豆腐丝就很奢侈了,这还是来了尊贵的客,才舍得摆上桌子的。我敢说那时我们这里还真没几个人有吃海鲜的概念,现在想来那时能和海鲜沾边的也就虾酱、虾米而已。那的确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虽然如此,人们还是有许多精神追求的,体现在过年上就是许多讲究,那时虽然更提倡破旧立新,移风易俗,但深入人们骨子里的过年求大吉大利的心情永远改変不了。
比如赶年集得买箍新筷子,买几只新碗,吉利,预示着来年添丁进口,人丁兴旺。鱼也是要买的,图得是年年有余。还得买几张红纸,除了找村里会写字的先生写对联,写福字,还得自己剪点花花钱、花边,贴在门上、窗户上,这过年才显得热热闹闹,来年的日子才会红红火火。
赶年集买年画是必须的,那时的年画一般都在新华书店或百货商店。先得买一张崭新的毛主席像,然后最流行的就是样板戏四条屏,四条屏的每一条上有四个开光,一共十六个开光,开光上画的是样板戏的十六个情节,每个情节下面都有文字说明,很类似连环画。以至于那时旧的四条屏揭下来,我们都舍不得扔掉,把它剪开,用线订好,就是一本不错的“小人书”。后来改革开放了,年画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集市上开始有了卖年画的摊位,一些传统戏剧的四条屏开始出现了,甚至可以在大街上买到门神了,当然,明星、电影也上了年画。大家似乎更喜欢传统年画,比如胖娃娃骑鱼一类的传统题材,大过年的,吉利,讨喜。如果谁家刚娶了新媳妇儿,那就得买一张一对胖娃娃的年画,期盼着来年自家也生一对年画里一样白白胖胖可爱喜人的胖娃娃。看来年画不仅仅是装饰,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年画日渐式微,现在基本上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更愿意附庸风雅,挂张字画以显示自己的品味。
到炮市买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过年了总得有点响动。正如鲁迅所写到的,过年的味道其实少不了祭祀的牲醴和鞭炮的香烟。因为大家日子过得都紧吧,所以鞭炮买多少买什么样的都算计的很好,三十儿的、初一的、十五的、上坟的、打囤的、崩龙头的都在计划之内,大小鞭,花炮,二提脚什么的都得买点。当然,我们屁股后面跟着大人,也得争取给自己多买点放着玩的。这时候也是大人们对孩子最不吝啬的时候,平时日子过得清苦,过年了就尽量让孩子们过得富裕点,一家人乐乐呵呵的,把孩子们哄乐了当然也很重要,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过日子为什么,过来过去不都是为了孩子嘛。
所以那时我们都愿意跟着大人去赶年集,一方面是热闹,最主要的是可以央求大人买点零食,比如卤香、糖球什么的。运气好的话,大人一大方,还会用十分珍贵的粮票给买一个香油炸的大馃子,香死人呀。有时就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赶集,每人口袋里都没有几个钱,真正是穷逛,凑热闹而已。但也有乐趣,哪怕自己的钱只够买把卤香,买把大米花,买几个糖疙瘩的,买了之后大家也平分,“抹泥之交”,铁哥们儿,得有福同享。如果有谁稍稍富裕,还会买一两挂小红鼠、几把滴滴筋,不过这些东西走不到家就放完了,就为了玩嘛。
这样年味的大集越来越遥远了,但在心灵深处,在梦里还总不时地清晰起来,让人激动、感慨不已。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原创文章。
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致力原创,创作独一无二的内容,推送有价值、有趣味、有营养的话题。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