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三十五:麦子的记忆
在我们家乡都跟小麦叫麦子。往年这个时候,天气渐暖,麦苗开始逐渐返青了。今年这里已成了千年秀林,家乡的麦子以后就成了记忆。
其实,离开老家三十多年,早已不亲手种麦收麦了,但每次回家见到田间绿油油的麦苗还是由衷地喜爱,种麦收麦的艰辛,收获麦子后的喜悦总是萦绕在脑海间,值得细细品味。
种麦收麦都是力气活,也是艰辛活。我老家是胶泥地,秋天收了大庄稼,得先耕(老家方言读“京”)地,耕了再耙平,但在我们那,耕和耙之间还有一道工序,砸坷垃,用镐头把大坷垃砸碎。这可真是一辛苦活,坷垃潮了发粘,砸不开,干了一砸镐头一蹦,震得手生疼。好不容易把地整平了,耩麦子也不容易,耩麦子的耧总被底下的土坷垃卡住,拽的拉耧的膀子生疼,往往一块地耩下来,拉耧的膀子被拽的红红的,都快肿起来了。
割麦子也是一大累活,每到麦收时节,站到金黄的麦地前,总是有些发憷。从地的这头割到那头往往累的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更甭说大热天汗流浃背,被麦芒扎得浑身发红刺痒难受了。对我来收割麦子最难的是打捆麦子的腰(方言读四声)儿,这直接影响割麦子的速度,别人都是割下一把麦子把麦穗处一拧,铺到地上即成,我总是不得要领,不是因此被别人落远了,就是那些捆好的麦个子,装车时用叉子一挑就散,还得别人重新捆。好在那时我不是一个整劳力,没怎么影响大局。
麦子运到家,就该轧麦子了。那时都有轧麦子的场院,轧麦子前把场院先轧实轧光。麦子不能整颗的轧,都是用铡刀在麦腰儿处一铡两截。这就又多了一项活计,择麦穗,把下半截不用轧的麦秸里的麦穗择出来,不浪费粮食。轧麦子一般都选在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那时麦子晒得脆,轧得效果好。那轧麦子的场景一直历历在目,一匹马或一台小拖拉机后面拉着一个碌碡,在麦子上一圈一圈的转,人们大汗淋漓地一遍一遍翻着麦子,直到把麦秸轧瘪,轧得麦糠麦粒分离,才算大功告成。
之后还有一个技术活,扬场。看好风向,把混着麦糠的麦子用簸箕一下一下扬出去,扬出去的麦子呈轻微弧形,麦粒落下去,麦糠被吹到一边。除去麦糠的干净麦粒,晒干后就可以颗粒归仓了。
麦子从种到收很不容易,充满了辛苦,但收获的麦子也浑身是宝。白面馒头、白面饼、白面面条、包饺子在那个年代餐桌上的崇高地位就不用说了。那麦秸,挑拣出长的、直溜的,得拧几个墩子,那时几乎家家都有麦秸拧的墩子,坐着舒服而实用,工艺也简单,把两边拧成半圆的花边,做成一个窄草帘子一样的东西,卷起来,用细麻绳一捆,一个麦秸墩子就做成了。吃饭,看戏,聊天,随手带着它,轻巧,方便。还有麦秸做成的草帽,那时人们戴的遮阳的草帽大都是麦秸做的,形状像礼帽,不同于遮雨用的蘑菇帽。当然,这些草帽都是工厂用机器做的,不是每家每户自己能做的,但确是每一个集市上都能买到的,其普及程度可想而知。麦秸还可以做成贴画,也可以折成好多形状的工艺品,但这都是民间工艺美术师们的杰作了,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做的了的。
其实麦秸最大的实用价值是烧火做饭。那时农村家庭的燃料几乎就是柴禾,一到阴天下雨,其它柴禾都淋潮了,麦秸就派上了大用场。因此,麦收一结束,几乎每家都得垛两个柴禾垛,一个是麦秸垛,一个是滑秸(轧场轧瘪了的麦秸我们老家叫滑秸)垛,垛好之后,用泥封好顶,以备不时之需。那时,一到阴天下雨时,家家都撕一抱麦秸或滑秸烧了做饭。滑秸垛撕得时间长了,就会凹进去许多,而泥顶子还在,这不经意间形成的“小屋”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朝阳处,冬天时几个孩子可以缩在里面,避风晒暖儿,说笑话,也其乐融融。夏天遇到雨天,放学了都不回家,专门找这种地方避雨,其实避雨是假,几个小伙伴疯玩儿才是真的。不过有时赶上上面的泥顶子洇透了,哗啦啦掉下来,那就有点倒霉了,弄得浑身是泥,书包、书本也潮了。就这个形象回家,家长的态度可想而知,反正肯定不会是笑脸相迎。好在这样的几率很低,一个个滑秸垛还是给孩子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欢乐时光。
记忆中,滑秸、麦糠还有更高大上的用途。那时农村普遍使用的泥土建筑,几乎都离不开滑秸、麦糠。那时大都是盖里生外熟(里坯外砖)的房子,内墙用泥挂里儿找平,和泥时必须加麦糠,防止开裂;砸房顶用的泥,里面得加滑秸,以防裂加固;条件不好,盖不起砖房,垒不起砖墙的,都是用泥一层层的垛起来,泥里的滑秸必不可少,现在想来里面的滑秸大概是起到了钢筋铁丝的作用吧,既加固了泥土也抵御了雨水的冲刷。那时既使盘条土炕也离不开麦糠,脱土坯时泥里加麦糠,盘好炕抹炕面时,泥里也得加麦糠,这样盘出来的炕才结实耐用。
那时,麦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处不再。可是,村边的那些滑秸垛、麦秸垛已经消失了好多年了,吱吱妞妞的轧场声、清脆的鞭子声、浑厚的吆喝声已变得隐隐约约,再没有了眼前的麦地,故乡麦子的记忆只会越来越模糊的。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原创文章。
雄安新区热点(ID:xaxqhot)致力原创,创作独一无二的内容,推送有价值、有趣味、有营养的话题。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