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交友之道

周惠斌 人民艺术家杂志 2021-03-01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一生享誉中外,交游广泛,他与很多国际名人相互仰慕,关系密切,结下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


作者:周惠斌

编辑:王文婧



与泰戈尔观剧赠诗结情谊


1924年,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之约来华访问,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天的中国之旅。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的留影。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的留影。


5月7日,恰逢泰戈尔63岁生日,以徐志摩为首的新月社于10日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齐德拉》,这是中国首次上演印度戏剧。演出结束后,梅兰芳与泰戈尔亲切会晤,“在中国能看到自己写的戏,我太高兴了!可是,我更希望在离开北京前观赏到你的表演”,泰戈尔说。

 

于是,梅兰芳在刚刚落成开幕的珠市口开明戏院为泰戈尔一行专演了一场自己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当天,泰戈尔特意穿上了他创办国际大学时的红色长袍礼服前去观看。


 京剧《洛神赋》剧照


第二天中午,梅兰芳和梁启超、齐如山、姚茫父等社会名流在丰泽园饭庄设宴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即兴赋诗一首赠予梅兰芳留念,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又亲自将其译成英文,用毛笔写在了一柄纨扇上,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


“认不出你,亲爱的

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

远远地望去,好似

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


泰戈尔在绢制的纨扇上用中国的毛笔书写了章法优美的外文,我何不用外国进口的钢笔在大书法家汤定之赠送的白纸折扇上写一段《洛神》中最美的唱词回赠给泰戈尔作为纪念呢?

 

不一会儿,泰戈尔接过梅兰芳写就的折扇,打开一看,行距井然地呈现出一排排用钢笔书写的字体秀整、气韵生动的方块汉字。一旁的徐志摩立即用英语一句句解释给泰戈尔听:


“满天云霞湿轻裳,

如在银河碧河旁。

缥缈春情何处傍,

一汀烟月不胜凉。”


泰戈尔希望梅兰芳能率领剧团访问印度,让印度人民欣赏到他精湛的表演艺术,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梅兰芳一直未能践约。分别前,梅兰芳仔细挑选了自己在老百代公司灌录的《嫦娥奔月》《汾河湾》《霓虹关》和《木兰从军》等多张钻针唱片,以及谭鑫培的《碰碑》等送给泰戈尔。这些唱片后来一直为泰戈尔所珍藏,直到他1941年去世后,才被收藏于国际大学艺术学院的博物院内。

 

1961年5月13日,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00周年,梅兰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诗歌《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深情地表达了他与泰戈尔的真挚情谊,而这首诗也成为梅兰芳的最后遗墨。



与卓别林探讨戏剧惺惺相惜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到美国六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首次把中国京剧推向国际戏剧舞台。5月的一天,梅兰芳一行抵达电影名城洛杉矶,当晚出席了由市长、企业家、导演、明星、著名艺术家等组成的62人赞助委员会举办的欢迎酒会。

 

宾主刚刚入座,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迎面走来,他身着工作服,连领带也没有系,与那些穿正统礼服的参与者相比显得格外特别。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正思量着在哪儿见过此人时,剧场经理站起来向他介绍这就是卓别林先生。

 

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情不自禁地热烈握手并紧紧拥抱。卓别林说,“我早就听到过你的名字,今日真是幸会。想不到你这么年轻就享有这样的盛名,真称得上世界第一个值得羡慕的人啊!”梅兰芳深情地说,“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见你,你的手杖、礼帽、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看见你,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舞台上的形象几乎判若两人。”


 卓别林(1889—1977),英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


 卓别林的最后一部默片《城市之光》


那时,卓别林正在紧张地拍摄影片《城市之光》,当他得悉洛杉矶专门为梅兰芳举行欢迎酒会后,赶紧抽出时间前往参加,他为自己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而向梅兰芳连连道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这是梅兰芳与卓别林的第一次见面,但是由于对戏剧有着共同的挚爱和追求,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这次酒会似乎成了两人的“私人聚会”。

 

梅兰芳说自己从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学习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和面部表情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卓别林盛赞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而且为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价值。卓别林还详细询问了京剧中丑角演员的表演技术,梅兰芳对卓别林说,中国京戏里的丑角很重要,艺术含量也很高,可惜这次他带来的节目中这类角色不多,仅《打渔杀家》中有一点,希望卓别林以后有机会访问中国。


 1930年初,梅兰芳访美期间与正在洛杉矶拍摄《城市之光》的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会面。


 卓别林与梅兰芳等人1930年于梅兰芳访美期间的合影。


几天后,梅兰芳应邀到卓别林和范朋克等人合办的联艺公司,以及米高梅、二十世纪等拍摄现场参观。卓别林热情相待,详尽地向梅兰芳介绍了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情况,最后两人亲切合影,为世人留下了一幅十分珍贵的照片——梅兰芳身穿蓝缎团花长袍、黑缎马褂,卓别林身着笔挺西装,两人面含微笑,双手紧紧相握……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如来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1936年,卓别林携新婚妻子宝莲·高黛等一行四人到亚洲蜜月旅行。3月初,梅兰芳接到卓别林发来的电报:“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一别六年,卓别林果然如约前来,梅兰芳十分高兴。卓别林不无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经斑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这真是太不公平了!”说完,卓别林忍不住哈哈大笑。然而,梅兰芳却从卓别林幽默、调侃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颇不顺达的坎坷境遇,便安慰道:“你比我辛苦,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体。”

 

晚间,卓别林在下榻的华懋饭店接受记者采访后,在梅兰芳的陪同下先去“大世界”了解上海市民阶层看戏、娱乐的真实状况,又到隔壁的共舞台观看了当时流行的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随后,梅兰芳又马不停蹄地带卓别林来到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小翠花、叶盛兰、刘连荣等上演的全本《双娇奇缘》。卓别林进场时正赶上《法门寺》中表现生旦净丑各展所长的“行路”一场。梅兰芳告诉卓别林,中国人看戏曲极少拍手,而是喝彩,因此看到精彩处,卓别林也跟随着观众一起,时时忍不住叫好。


 梅兰芳访美期间与友人游泳


卓别林在上海仅停留了短短一天多的时间,梅兰芳几乎全程陪同,也正是这一天多的时间,中国永远留在了卓别林的记忆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卓别林在美国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受到迫害不得不离开美国。梅兰芳对卓别林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愤愤不平,他深切怀念远在异国的朋友,时时打听他的消息。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梅兰芳闻讯后非常高兴,他焦急地盼望着与卓别林第三次见面畅谈的时刻早日到来。直到五十年代末,梅兰芳还对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说:“我尤其盼望卓别林先生再到中国来,看看我们的建设,顺便也看一看我新编的《穆桂英挂帅》。”



选自周惠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艺术大师梅兰芳的交友之道》,

本文略做删节。



推荐阅读

田汉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09-05  张晓祺

周令钊:以画笔为武器 见证新中国成长

09-03  王晓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