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派黄永玉告诉你 找到自己的兴趣有多重要
15岁发表木刻作品,24岁举办个展,32岁创作经典版画《阿诗玛》,60岁随手画的一张猴票暴涨30万倍,80岁登上时尚杂志封面,84岁荣获“奥林匹克艺术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90后顽主”黄永玉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
他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不好玩。”这个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时候就是因为功利的聪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真正有趣的人,总能把凡世过得有滋有味,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乘风破浪的气魄。
作者:王文婧
做喜欢的事
日子再苦也甜
少年时期,黄永玉有个外号叫“黄逃学”,由于生性不爱受拘束,黄永玉一共留了五次级,成了集美学校同学最多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差,但集美“兼收并蓄”的氛围还是让黄永玉找到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学校所有的美术老师都成了他的“好友”。
在朱成淦老师的帮助下,黄永玉参加了野夫负责的东南木刻协会,开始了一生中最早的艺术实践。很快,黄永玉从木刻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开始临摹投稿,这是他和美术真正结缘的开始。
▲ 青年时期热衷于木刻的黄永玉
离开集美后,为了谋生,黄永玉来到德化一个瓷场做小工。德化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山城,在历史上,却是著名的瓷器产地。
黄永玉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那些还没有烧制的陶胚上画一些花花草草。对他来说,这不是在工作,简直就是在享受,有没有工资他也不在意,老板给他三顿水平极差的伙食他都已经心满意足了。
▲ 黄永玉木刻作品
在《永玉六记》中,黄永玉曾援引《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遵循自己的兴趣发展,不受限于世俗的条框。在黄永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这是一种非常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
在一次画展上,黄永玉说,“不要把自己的意义看得太大,我感觉我们活着有意思、有趣就成了”,“画画应该开心、过瘾,一般来讲,我画画就是为了快乐、为了开心”。
读好书
就是和智者对话
“天天看书,天天写画”是黄永玉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黄永玉常说:“读书就像吃东西那么自然,饿了就找东西吃嘛!”即使在逃难期间,黄永玉也不忘背上一捆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后面追,他实在跑不动了,只好忍痛一本本地把书扔掉。每念及此,黄永玉总是唏嘘感叹,惋惜不已。
▲ 靳尚谊油画作品《画家黄永玉》
2018年,《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三请黄永玉,节目组亲赴凤凰古城,首次外景拍摄。
董卿问黄永玉,在你走过的这么多城市里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黄永玉的回答是福州。
在长乐教书时,他每个礼拜都要坐小轮船到福州的一家书店专门去看《约翰·克里斯朵夫》,看完就放回去,下周再来,最后看完那本书花了半年时间。书店老板告诉黄永玉自己早就注意到他,这本书不会卖,会专门为黄留下来。
黄永玉读书涉猎广泛,从《毛泽东选集》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达尔文的日记到《庄子》,从《浮生六记》到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薄伽丘的《十日谈》……他就像长着大口的饕餮,不管是海味山珍,还是咸鱼青菜,一律狼吞虎咽。
▲ 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黄永玉笔下的荷花则“以黑显白”,别具一格。黄永玉酷爱荷花,为其京郊居所取名为“万荷堂”。图为黄永玉画作《池塘荷生》
他说:“与一个聪明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人谈话。因此,我读书很杂,什么奇门遁甲,我都要看,我看书不是为一时之用,但有朝一日会有用也说不定。”
他举了一个例子,少年时,他看过莱伊尔的《普通地质学》和达尔文的《在贝尔格军舰上的报告书》,其中有关军舰、地质学、岩石学、环境学的知识对他作画大有裨益。“你画岩石,总不能将水成岩和火成岩画在一起吧!这是常识啊!”
当你足够努力
全世界都将为你让路
1937—1945年,黄永玉在多个城市辗转。
▲ 黄永玉为1937—1945年途经城市绘制的图片
“在战地服务团有很多女孩都很好,愿意和我一起走,但当时我心里想的是另外一码事,刻一流的木刻,其他的都不在乎。”
▲ 《朗读者》第二季片段
1948年,参加了左翼运动的黄永玉为了逃避迫害不得不离开上海远赴香港。在萧乾等人的帮助下,24岁的黄永玉在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个人画展。不久后,他进入《大公报》担任美术编辑,与老友金庸、蔡澜的友情也是从那一时期结下的。
身在香港的黄永玉,生活的压力仍然很大。《大公报》的薪水在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他还要靠刻木刻、画速写、写散文投稿过日子。
尽管生活清苦,但黄永玉总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他住的屋子很窄小,但窗口很大,他骄傲地称这个栖身之所为“破落美丽的天堂”。
在《朗读者》中,董卿刚说起“您在香港的时候特别勤奋”,黄永玉像个顽童一样天真地抢过话头,“我到现在也非常勤奋”,说完,二人哈哈大笑,随后,黄永玉又以耄耋老人所独有的睿智意味深长地说,“勤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的质量。”
▲ 《朗读者》第二季片段
五十年代,黄永玉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这里曾是黄永玉梦想中的天堂,时任院长是徐悲鸿,群英荟萃。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28岁的这一年居然成了这里最年轻的教授。
就在这一年,他被中央美院派到荣宝斋学习“木版水印”的传统绝活,黄永玉很快掌握了彩印木刻这一技艺并将它发扬光大。
▲ 木刻版画组画第一幅《阿诗玛像》
1956年,黄永玉的木刻艺术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黄永玉以美丽的撒尼族姑娘为原型,用十幅木刻讲述了阿诗玛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崇尚用黑白两色的传统木刻画不同的是,他大胆添加了丰富的色彩,这是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那一年他才32岁。也许是受到这次创作的启发,黄永玉的中国画也慢慢形成了水彩与水墨相结合的新风格。
▲ 黄永玉画作
在荣格心理学中,有一种人格被称为永恒男孩,他们永葆童心,身上有道家的返璞归真,可以“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黄永玉就是这样的永恒男孩。
他总说,等我死了之后,骨灰不要了,想我就看看天看看云嘛。
参考文献:
《黄永玉 一个关于天才的艺术与爱情》
推荐阅读
年连宣 |《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那年延安的“拥军运动”
09-20 廿廿鹿
09-19 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