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险产品是如何定价的?

司书甲 小司频道
2024-10-30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是个要恰饭吃的商业机构,但它的赚钱逻辑,又和别的商业机构不太一样。

 

保险,遵循的是“大数定律”。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它根本不在乎个人的死活,它关心的是群体。

 

保险只求在多数人身上赚到钱,在个例上,赔点钱就赔点吧。

 

出发点不同,你就会get到保险公司很多行为的精髓~



 

比方说,赔了300万就把人给告了,

 

这是之前的一个案子:

2015年,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在近900次延误航班中得到了高达300多万的理赔金。


然后被保险公司以涉嫌“普通诈骗罪”与“保险诈骗罪”的名义给告了。


不是保险公司玩不起,也不是故意针对李某,它只是担心这种“成功”行为会被更多人效仿,怕把保险公司的头薅秃。

 

 

保险公司这么做,有它们的原因。

 

对它们来说,很多产品的保费已经定得很低。

 

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高的新秀保险公司,要在一众老牌子里杀出重围,很多时候采取的都是“低价策略”,用产品竞争力来换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但这不是一个持久的战略。

总走“低价”路子,保司难以生存。

 

比方说,百年人寿之前出过N多爆款,导致的结果就是,因为偿付率逼近红线被监管约谈,然后就很老实了,不再走极致性价比的路子。

一款保险产品,是经过一系列精算+假设才得以定价的。

 

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下面我称其为“假设三项”。

 

“假设三项”中的其中一项,

就是『预定发生率』

 

预定发生率,可以理解为风险的发生率。

理论上,预定发生率越高,保费就越高。

 

“重疾险”“寿险”产品的预定发生率,行业有标准依据:《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及《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

 


《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部分

 

光这两类产品,保险公司就可以根据自身经营情况采用不同的预定发生率。更别说没有行业标准的其他产品了(如航班延误险)。

 

骗保率要是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就会认真考虑精算师们的饭碗。

 

保险公司当然不会一直做赔本的买卖,它们往往会选择提高整体产品的售价。


到头来,买单的还是正常投保的客户。

 

 

“假设三项”的另外两项,

『预定利率』『预定费用率』

 

预定费用,就是保险公司经营中产生的各项支出。


如:日常办公支出、广告支出、场地活动支出、代理人佣金支出等。

 

预定利率这个词,因为4.025%的年金险下架,倒是被动普及了一波。

 

简单来说,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给产品定价时,给客户的利率回报。

 

预定利率越高,保费越便宜。

 

这个数字的大小,体现的是保险公司对自己盈利水平的预测。


保险公司的花式作死


在90年代,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曾高达14.98%,当时各家保险公司销售的年金险保单,承诺的利率普遍在8%左右。


但是从1995年起,《保险法》规定了保险公司允许的投资范围。


1996年,央行在8次降息后,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远低于当时产品设计的预定利率了,长时间在5%以下。


然后…平安、国寿等几家大保险公司就此背上了巨额利差损,2009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 曾公开表示,平安的利差损有800亿。


2011-2020,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只有5.3%和5.5%。

 

自己才赚5%点多,给客户就得给到8%,能不亏损吗?


 

监管层:我不相信你们的水平,下架产品!


这里只说了保险产品定价模型要考虑的三个要素。

 

事实上,一款保险产品的最终形态,

比如具体保险责任、保障期间多久、销售费用如何等等,是一个非常耗时并且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


甚至在产品最终销售的前一刻,都有可能全部推倒重来。

 

所以,但凡有人有骗保的苗头,或是有人利用保险产品的规则漏洞,薅保险公司的羊毛,保险公司往往倾向于重拳出击,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捶为敬。

 

毕竟,解决制造麻烦的人,比解决产品的麻烦事儿,要方便得多。


不多说了,有意向为自己或家人配置保险的,或对保险存有其他疑问的,随时可以找小助理咨询~


-END-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有人买保险,当大白菜囤明知重疾险很坑,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买?看病越来越贵了…
社保想一次性补缴,没那么容易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司频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