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校园霸凌,不仅要“打回去”更要“走出来”(深度阅读)
清瑕的话
前几天江西上饶五小,一个孩子让同学的爸爸杀害了。事件真正的缘由还并不清晰,但其中和校园霸凌不无关系。在悲痛过后,想想近几年由于信息的畅通,对不同的校园霸凌多有报道,有些甚至令人发指。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很多,现将我这几年关于“校园霸凌”的讲座稿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共同探讨解决校园霸凌的有效渠道。
校园霸凌
不仅要“打回去”更要“走出来”
多年来各类校园霸凌很多,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两年有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热议的两个稍典型的“校园霸凌”事件。
一件是东莞朝晖学校老师扇学生巴掌事件
2016年11月17日上午课休时间,广东东莞东城朝晖学校陈老师,有同学向她报告,自己班学生小彬两次晚上在学生宿舍,都遭到另一班同学小远的扇巴掌殴打。小彬都没有还手。于是,陈老师就带着小彬去小远班级质问,可小远就是不回答。气愤的陈老师就在小远脸上连扇了三个耳光,还让小彬打了两耳光。事后,小远父母找校长,让陈老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儿子认错。如不做,则一个耳光赔偿一万元,五个巴掌共计五万元。陈老师给校长发短信承认了错误,提出了辞职。并表示承担责任,但只答应到小彬班级认错。但家长不依不饶,遂网络爆料,形成了网络热议的事件
第二个是中关村二小所谓是校园“霸凌”事件。
这个事情影响更大,引起了全民讨论。许多国家级的媒体加入,相关部门纷纷表态。事情的简要过程是这样的。
16年12月8日晚,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被大家持续刷屏。作者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一名10岁男孩的妈妈。文章说,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被同学用“和着尿液和手纸的厕所垃圾筐扣头”,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家长质疑校方处理不当,在与学校的沟通未达成一致后,专门写了这篇文章,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中关村二小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两件事均发生在校园,被网络称之为“霸凌”的事件,矛头也都指向了学校和老师。可令人没想到的是,面对东莞的陈老师打学生,网友评论清一色一边倒赞老师:“打得好,干得漂亮,这种孩子就是欠揍”。在多个网络平台的调查问卷中,赞成打得好的比例竟高达90%。而北京中关村二小学生“霸凌”事件中,网民则大多数认为学校处理不当,一片骂学校和老师的声音。同样也有网络投票数据显示,大部分网民支持被欺负孩子家长的说法。
到底谁是谁非?其实在这里,校园霸凌这个社会性事件的背后,不仅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博弈,更是对我们每个人教育理念、教育文化、教育方式的考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怎样的认识和处置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份智慧。
对校园霸凌的认识
(一)“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同“文明理性”的教育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只要有人类,存在群体,霸凌就一直存在,也从来没有杜绝。可以这样说, 校园霸凌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让我们简单历数一下仅仅2016年全国发生的数起性质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
11月28日,央视官方微博发表了青海省15岁初中生陶成鹏因不堪同学欺凌,喝下一整瓶农药自杀事件的调查视频。也许很多朋友都看了,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
10月20日,安徽一名高一学生从六楼跳下身亡。这名学生父亲向电视台记者介绍,他儿子生前曾受到同学的暴力。
时间在往前推,江西多人围殴女生事件,甘肃7女3男扒光女生事件,重庆女生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事件,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事件,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事件、安徽怀远火星小学副班长逼同学喝尿事件……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仅仅4个月,上报的就有68起校园霸凌事件。
当然,校园霸凌,不是中国学校专利。世界各地频有发生。数据显示,美国19.5%的中小学男生曾遭遇霸凌,女生达到23.7%;在德国,特别是在5-8年级,20%-25%的学生有过被霸凌经历;据台湾研究显示,45.7%的受访台湾学生表示曾遭受霸凌……
或许这就是江湖,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事实上,从人类诞生开始,“胜者为王”的丛林法则就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规则,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力量。这种规则,不仅存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存在于校园生活的角角落落。认为校园是一片净土,没有丛林法则,不仅掩盖了问题的存在,更无益于事情的解决。事实上,在这众多的事件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丛林规则在起着作用,无论是老师,家长、学校还是社会。
从老师方面而言,当孩子将丛林法则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对同学大打出手的时候,那个东莞东城朝晖学校陈老师为了教育小远,扇了他五个耳光。这是典型的“以暴制暴”方法,也许暂时小远不敢打人了,但立足长远,将对孩子们的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不仅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更背离了文明理性的教育基本方向。
从家长而言,在中关村二小事件中,当家长在网络舆论中获得一边倒的支持的时候,追求胜利,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状态,让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传统。在东莞朝晖学校老师扇学生巴掌事件中,当家长提出一个耳光赔偿一万元的时候,不仅将丛林规则发挥到了极致,更将市场机制运用到了极致。
从社会而言,无论是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一边倒地支持家长,还是东莞朝晖学校老师扇学生巴掌事件一边倒地支持老师,其实质都是丛林规则在起作用,只不过打出去的不是拳头,闪出去的不是巴掌罢了。人云亦云当中,没有人去呼吁教育的基本坚守,更没有人看到我们应有的基本坚持。
从学校而言,中关村二小校长对媒体说:“我们不想去处罚任何一个孩子,教育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化、成人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偶发、突发非正常事件,学校教育承担的更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惩罚者的角色。”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校长的看法,其实,无论是协调者,还是惩罚者,这种不教育孩子分辨是非承担后果和稀泥的态度,其本质就是放任丛林规则再起作用。
校园决不应该成为丛林法则肆意妄为的场所,承载着人类基本文化基因的教育也绝不应该放弃“文明理性”价值的基本坚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孔子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亚里士多德主张城邦应培养具有德行的公民,培养有文化的君子。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们说教育从诞生开始,就没有离开对文明的追求,对理性的坚守。文明理性代表着直击事实真相的探究、倾听,质疑和辩护,当一片倒的舆论形成,当一边倒的批判走向同一个方向,一边倒地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同教育的基本价值都已经渐行渐远。
错就是错了,作为那名打人的老师,他应该有更多的方法,选择去教育小远。这种做法,只能让我们离教育的价值越来越远,让丛林规则成为我们校园的基本遵循。
错就是错了,大众解气的支持,也只能让我们离教育的本源渐行渐远,这难道是我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心吗?
(二)孩子成长的风雨经历同校园霸凌的边界判断的区分和区隔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风雨。孩子在校园的群体生活中,经历一定的挫折,经受一定的锻炼,是实现生命正常成长的必须,也是教育本身必须遵循的规律。
听教育部门我的朋友讲过这样的事。一次他去一所中学了解工作,被一个家长粗暴拦住反映问题。问题的核心意思是,自己孩子在参加学校班级劳动中受欺负要求使用冷水。家长认为,时值北方的冬天,要让孩子参加劳动,擦洗东西,必须使用热水。
家长的爱子之心情有可原。如果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的霸凌,我们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常使用冷水劳动,大部分老师孩子都这样做,而且目前很多学校的条件也只能这样。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让他经受应该的风雨,本来就是孩子成长的应有之义。
对于我们大多数学校和家长而言,如何把握和分辨校园霸凌和孩子正常成长经历的界限,就成为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好的问题。
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校园的群居生活中,在所谓的“打打闹闹”中实现着自己的成长。对于校园孩子间的摩擦,我们看到,既有家长夸大式的叙述,也有老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维稳”。北京中关村二小只把这个事件定性为“偶发事件和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老师将孩子与“霸凌”孩子一起玩的“和谐”的照片发在班级群里。显然在这个事件中,仅仅把它看成了孩子间的打打闹闹。家长认为的孩子遭霸凌和老师认为的属孩子间的过度玩笑,就成为家长和学校的根本分歧点。
“校园霸凌”与“玩笑”的边界在哪里?这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也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霸凌”是英文“bully”音译而来。根据国际一些反校园霸凌组织的定义,霸凌是指不被对方接受的攻击性行为。它包括:口头霸凌,如嘲讽、羞辱、叫外号、威胁、性别侮辱、在电脑或手机上发送刻薄信息等;社交霸凌,如故意孤立、不让别人跟某个人交朋友、在公共场合羞辱某个人等;身体霸凌,如打/踢/掐人、向人吐口水、绊人/推人、拿走或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侮辱性的手势等。在我们的实际认定中,更强调霸凌中的恃强凌弱,双方在力量上的差异,强调欺凌的重复性和伤害的严肃性。
“玩笑”,一般指善意的戏弄,耍弄,逗别人,但过头的玩笑, 很容易演变成霸凌。正如一个专家所言,孩子的恶作剧,打闹不属于霸凌,但不等于说可以无所谓,可以放纵。所有伤害别人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
让我们再回到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如果那位妈妈所陈述的全部是事实,“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这样的行为不管最终调查结果是不是符合霸凌,但绝对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警觉,因为它直击人的尊严,也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偶发、突发的非正常事件,但学校教育承担的责任绝不应该仅仅是个协调者角色。当法律的边界无法界定,教育者必须依据基本的价值判断做出应有的裁决。
对于校园暴力,学校不能和稀泥的管理。对于一些事件,从是非曲直中做出较为符合事实和公正的裁决,才能将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消解在萌芽状态。当无法判断是否是真正的霸凌,学校和老师的应急处理将直接影响处置的效果。对于那些“小霸王”,学校和老师适当矫治措施也将直接影响惩戒的效果。
孩子心智,本就不成熟,分不清玩与闹的界限,从模仿到发挥,直至将事态升级到家校乃至法律的层面,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付出的代价。但是无论学校还是家长,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告诉孩子,要对自己行为负起责任,更应该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实施者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
面对校园霸凌的定义,或许是个无法厘清的问题。但是,即使仅仅出自于一个玩笑,相信谁也不会接受把屎尿的盆子扣在自己的孩子头上!或许这样的案例,会对我们区分这种界限有所帮助,对人起码的尊重,应该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如果这种尊重荡然无存,还仅仅把这种事件定性为“打闹”。我看谁也不会答应!
(三)中国教育的传统和他山之石的启迪
文化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深刻地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一些糟粕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之中。这些,导致我们校园霸凌现象层出不穷。
首先是好斗的文化哲学。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汉三国,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北伐大战,文革乱斗,历史使中国人产生了好斗的基因。表现在民间就是拉帮结伙甚至黑社会的大战,表现在个人就是一句话不投机就开始斗殴。更为要命的是,文学作品更多是描写阴谋诡计、拼搏厮杀、严刑酷吏、报仇雪恨、起义造反,很多人从儿童时期就沉浸在把阴谋看做智慧、把拼杀看作英雄的文化乳汁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从一定意义上崇尚暴力,喜欢当英雄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就造成畸形的“江湖义气”思维。对法律、规则无敬畏,以大欺小、以多欺寡、以强欺弱,一言不合就开打,无缘无故也会遭打。在欺辱中产生快感,在施暴中给自己挣足面子,在拉帮结派中增强所谓江湖义气,在助纣为虐中变相霸凌素不相识的同学。网络视频里看到孩子间的打斗,有很多都令人发指。
这样的思维,造成我们“盲目护犊”以至于失去应有的理智。只要自家孩子受了“委屈”,也不去管事情的是非曲直,不去反思自家孩子是否有错。非要出一口恶气,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
在东莞朝晖学校老师扇学生事件中,小远的家长让陈老师当全校师生面对儿子认错,如果老师不做,则一个耳光赔偿一万元,共计五万元。这样的要求,何其荒唐!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平和友善、崇尚宽容的国度。尤其是忍的文化在中国持续了五千年,有一些过度的忍让而显出的宽容却导致了纵容。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平和友善、崇尚宽容的国度。尤其是忍的文化在中国持续了五千年,有一些过度的忍让而显出的宽容却导致了纵容。
儒家文化留下的遗产是君臣父子的等级制,是情礼法并重的中庸文化,而由于缺少平等的个人法定权利观念及传统,因而在处理平辈的陌生人的关系上缺少伦理资源,从而在遭遇类似情形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同样浸淫在一个“以和为贵”、 “原谅孩子”、“有理也要让三分”、“难得糊涂”的教育和文化中。所以,我们在对待事件的处理上,形成了一种息事宁人,“各打五十大板”的“平和式”处置矛盾思维。
孩子发生矛盾时,管他谁吃亏,当着对方面握手言和,让家长各领各娃,回家教训,这事也就过去了。实现和谐和好成为我们的基本追求,至于事件的对错很少成为大人们关心的重点。“一个巴掌拍不响”成为我们是非判断的基本标准,厘清责任,明确是非从来都不是考量的重点。他们仅仅是个孩子,他们的错误都不是大错,成为我们对待他们犯错的基本态度。
学会甄别,明辨是非,理清责任,是对孩子教育必须的要求。如何让“小霸王”们有敬畏感,知道什么事不能做的,在校园霸凌这类事情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国外的做法,他们的理念也许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英国,从2005年起,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霸凌周活动。如果学生家长发现教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德国对校园“小霸王”打击力度很大,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学生,可以开除,校方有权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美国目前有43个州为校园暴力专门设立了法律。学校对校园暴力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警告、处分,严重的直接开除。更严重的,送警,即便未满十八岁,也可作成年刑事案件审理量刑。围观、伙同参与暴力的行为也会面临与主犯同样的重罪,有些案件,父母必须承担责罚以及所有的民事赔偿责任。
为什么围观也是犯罪 “帮凶”可与杀人者同罪。因为在犯罪心理学中,当一个人时,胆子没有那么大;两个人,有人胆子就会大起来,因为有人壮胆;三个人就可能无法无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太大的胆量去犯法,但是在同伙的鼓动及壮胆下,他们往往会毫无顾忌。
大家都知道的2015年3月,轰动中美两国洛杉矶中国留学生霸凌案的宣判结果。三名主要涉案留学高中生以绑架、殴打罪名在美国分别被判6年到13年的监禁。如在国内,或许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会免于刑事处罚。或许他们只是被学校和家长教育一顿,赔情道歉了事。相比其他国家,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或许这就是中国校园欺凌愈演愈烈、无法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
解决校园霸凌,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需要法制和文化的双重再造。
上面分享的是我对校园霸凌的一些认识。前些时候,面对热炒的校园霸凌事件,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院和团市委共同出台的《北京市校园欺凌相关问题研究报告》,他们用定量研究问卷调查了13-19岁在不同类型七所学校的孩子,结果显示,喜欢霸凌的孩子多数原因在于:家庭中父教缺失、父母暴力对待孩子,孩子在学校处于边缘地带,孩子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成人社会中对暴力的宣扬影响等。这些孩子的问题,邵阳博士在原生家庭里阐述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原生家庭的文化基因影响后代。这份报告出示了相关数据和研究成因,非常详实,有时间大家可以网络搜索看一看。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校园霸凌屡禁不止,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这些天,太多的法律、心理专家撰文,呼吁不要再行网络暴力,列举大量保护孩子措施,网民批量推荐着自己孩子受辱时的对策。昨日看一网络调查,赞成打回去的比例仍高达八成。
打回去,我非常赞成,但绝不是很多网民眼里的简单粗暴的以暴制暴,它是一种用理性、法治、规范、自信铸造出的一杆文明之枪,对校园霸凌大声说NO。
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打回去”,更要逐渐形成系统“打回去”的措施。因为只有“打回去”,才能真正让校园暴力付出代价,形成对待校园霸凌的联合力量;因为只有“打回去”,才能让霸凌别人的孩子知道有规矩要遵守,有规则要敬畏,知道善良的重要。因为只有“打回去”,才能让教育回归文明理性的基本价值,让我们每个人的孩子实现健康成长。
面对遭受欺凌的孩子,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打回去”,更要让他们“走出来”。表明抗议,拒绝孤立,建立自信,化敌为友,让孩子从被欺凌心理状态走出来,让孩子从原来懦弱的自我中走出来。这是孩子面对校园霸凌,实现生命成长的必须选择,更是每个家长的教育责任。
如何打回去走出来,借此机会,也和大家分享一些案例,思考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 走出以暴制暴的文化怪圈
面对学生受辱,东莞的陈老师难道不可以采取其它办法去教育那位打人的孩子吗?让我们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做的。
有一个男生用泥石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那个同学也有不当行为,还有同学说,有一次你看到有同学欺负女生;你也勇敢地站出来保护他们。这一点上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面对学生错误,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纠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
这个故事,或许对有些在校园霸凌中有恃无恐的孩子未必奏效。但教育中老师和父母用有温度的方式和教育智慧去处理孩子间的问题非常值得借鉴。这就是用文明理性打回去的极好方法。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也就是要用自己的行为,为犯错的孩子在行为和价值判断中塑造起码的标准。就是要在日常的孩子教育中,告诉孩子,人类的文明已经不完全由“胜者王侯败者寇”来主宰,这里有更高的价值和追求。
用文明理性“打回去”,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候,减少我们的拳头暴力,语言暴力,思维暴力,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置方式真正走出以暴制暴的怪圈,让文明理性真正融入孩子们的行为思想中,成为教育的主导和主流!
无需多言,在这里,陶行知先生就是榜样。
(二)用法律规则“打回去”,走出无视规则、无所敬畏的认识误区
据报道,在反校园霸凌议题上,中国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距离较大,针对校园霸凌立法上仍是空白。好在,法律在不断健全,三年前,中央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第一次加强了对家长的问责,消除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责任的错误认识。
这个指导意见起了作用,中国浙江温州鹿城法院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被告人是7名女孩,其中5个是高中生、未成年,另两人作案时刚满18岁。7人分别因强制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最重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最轻的也判了9个月。
所以,面对校园霸凌,我们的家长朋友,仅仅靠网络一片哗然和指责有用吗,“打回去”需要大家联合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呼吁更多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共同改变传统“情大于法”在处理“校园霸凌”中的霸道也位,让法制规则成为“打回去”的最有力拳头。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摈弃那种认为呼吁,这就是说大话、说空话的错误认识。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用法治思维去不断努力,不断呼吁,提高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推动我们这个社会持续进步。社会发展,人人有责!
再则,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对校园霸凌的及早预防,规则教育在学校家庭非常重要。人类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古语讲,“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是何种文化,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是教育的基本职责。只有规则意识的深入人心,它才是减少校园霸凌的治本之策。
用法律规则“打回去”,就是在教育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的同时,决不能忽略教育的另一面,道德感的缺失会打掉人最珍贵的敬畏之心,对孩子规则敬畏意识的建立,才能让孩子知道责任,学会担当,明确对错。决不能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原谅一切了。
(三)用理智责任“打回去”,走出过度保护和无所作为的两难困境
孩子被霸凌时候,家长如何正确护犊子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问题。中关村二小的那位家长当它第一次知道孩子在学校受到厕所垃圾筐叩头的时候,明显感受到孩子遭受了屈辱,但在处理过程当中,在学校一味的认定那就是孩子间的一个过分的玩笑的时候,她多次争取无力解决,才发到网上,让大众进行评判。类似于这一类的事,如何让学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引起警觉,父母需要快速应对,同时更需要理智与智慧。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看看这位妈妈在孩子被学校误定为霸凌同学的时候,她是怎么维护孩子权益的。
在美国医院工作的一位华裔妈妈,接到孩子学校的电话,老师严厉地对她说,你孩子打别人了。这位妈妈匆匆赶到学校。在校长室看到女儿、还有校长、老师、辅导员,还有一个鼻子里塞着棉球、衬衫上有血迹的男生和他的父母。
校长严肃的对她说事情发生的经过,坐在你女儿身后的男孩,只是伸手在衣服外面扯你女儿的胸罩带,你女儿于是就打了他两拳,而且是打在脸上了。从校长讲述的语气中,这位妈妈明显听出与男同学的行为相比,校长对女儿的行为更加生气。校长说完后,这位妈妈感觉和校长的认知完全不同,她并不认为是女儿霸凌了同学,而是女儿遭到了同学不当的性骚扰,于是他马上对大家说:“现在你们是不是想知道我对这件事性质的看法,我不认为是我孩子霸凌了这位同学,恰恰相反,是这位男同学对我女儿进行了不当的性骚扰我女儿仅仅是正当防卫”。
一听这妈妈使用“性骚扰”这个词,这些人都惊呆了。这位妈妈又让女儿复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女儿说第一次这位男同学拉她后面胸罩带时,他告诉了老师,可老师只是说:“你别理他。”并没有对那个男同学提出任何批评警告。然后男同学又在后面拉扯她的胸罩带,这时。她愤怒了,照着男生的脸狠狠地打了两拳。
听完女儿的话,这位妈妈对男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制止他?你认为这个男同学这样做没有错?好吧,你现在去拉一下这位女辅导员的胸罩带,这个男生妈妈的胸罩带,或是我的,你敢吗?男老师大惊失色:“你说什么?不可以!”难道你认为他们是学生,就可以这样拉吗?”
这时校长试图转移焦点对这位妈妈说:“女士,恕我直言,不管怎样毕竟是你的女儿暴力攻击了这个男生。”这位妈妈回应道:“不对!她是针对不当性骚扰行为进行的自我防卫。你们看看,他比我女儿高出一英尺,体重差不多是她的两倍。如果在教室里老师及时制止并提出警告,以后的事情会发生吗?”
这时这位男生和他的爸妈以及那位男老师和校长都不再那么理直气壮了。这时,这位妈妈对校长说:“我现在就把女儿带回家。我们刚才的谈话已经让这个男同学知道了应有的教训。我希望不仅是在我女儿身上,而且是在学校里所有的女孩身上,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会把这件事报告给学区总监的!”
回到家她马上给学区总监和其他几位负责人发了电子邮件,向他们汇报了这件事并表达了不满,他们很快回复,都表示很震惊并向这位妈妈保证会处理这件事。事后,那位老师和男同学向女儿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
听完这个美国妈妈的故事,在感受到“佩服”的同时,是不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借鉴和思考呢?
在处理这样的事件中,家长的理智和责任就显得特别重要,既不要息事宁人,更不要夸张事实。首先,是她注意倾听孩子,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味愤愤不平。直击事情真相,向校方分析出是非曲直,做到了“有理”。其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向学区总监发邮件,寻求正确的处理渠道,做到了“有节”。表现出相当的理智,又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监护责任。在这里,需要家长的拿捏、平衡和智慧。
(四)、用自信坚强“打回去”,走出被欺凌的弱势格局和心态
瑞典心理学家奥维斯跟踪了一组12岁到15岁受到霸凌到孩子。在他们23岁的时候,和同龄人相比,普遍显示了低自尊和抑郁症状。看到这种情况,家长就得注意了,父母不可能陪伴保护他们一生一世,孩子若没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被霸凌的阴影会伴随终生,甚至在长大后还会重复遭受不公平的对待。而一个自信的孩子,能更好地应对霸凌,也更不容易被人霸凌。
自信是一种内心强大。建立自信需要时间、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信的方法很多,爱孩子,尊重孩子,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在别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当孩子感到困难和苦恼时,应帮助孩子找到长处,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引导孩子向最可能成功的方面努力。当孩子的自信心提高时,言行举止都会不同,新的自我角色一经建立,欺负孩子的人就会有感觉,从而不再来惹他。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同时,也要支持孩子表达抗议立场。面对霸凌,要教会孩子学会求助,求助老师、父母、同伴等,让大人帮助解决这些事,在无法求助的时候,也要教会孩子自护。比如说躲避,比如说大声喊叫让周围人知道以得到帮助。还有让孩子学会用双眼严厉瞪着对方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威严。
建立自信也是帮助孩子增强抗挫能力。挫折本来是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首歌唱的很好,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就是伴随人生成长的副产品。所以,让孩子知道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就是会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需要面对的问题,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孩子逆商AQ指数,把经历挫折的机会留给孩子,不溺爱,熟悉的孩子间如果真的是一点小闹腾,不要小题大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不替代孩子成长,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在经历的风雨中。
建立自信,也有助于孩子扩大朋友圈。我们常常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的孩子,肯定不会是受气包。鼓励孩子结交发展自己的新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孩子培养多,除了增进大家对他的了解接纳外,更会让霸凌离孩子越来越远。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便是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也未必是坏孩子。所以,在孩子的朋友圈里如果遇到一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告诉孩子,制止对方,只是守;有时温暖对方,却是攻。化敌为友,也会让孩子从被欺凌的弱势中实现逆袭,从弱势心理走出来,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在校园霸凌中,帮助孩子“打回去”,让孩子学会应对霸凌,真正从弱势格局中走出来,不仅仅是应对校园暴力的问题,这将是为孩子一生的精彩奠定基础。
无论如何,面对校园霸凌,父母的正确认识,帮助孩子自身成长,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他是谁,他该怎么做,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这个世界从来是有经纬度的,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缩水,也不会因为你的强悍而膨胀,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所以,面对校园霸凌,我们不仅要“打回去”,更要“走出来”!
清瑕简介
清瑕:教育作家,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美国Global A&C Education CEO,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曾任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校长,曾领衔并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在中美各地进行数百场专题教育讲座,出版《向阳的智慧》《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等多部教育类图书。
从老师到校长,再到教育媒体人,三十余年职业经历,从未离开过教育。如今游历中美。致力于做教育行者,中西合璧育儿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力图将实用且适用的教育方法,科学且现代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清瑕新作热卖中,识别下列二维码即可当当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