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隐私生长,如何面对孩子"不能说的秘密"?(深度荐读)
卢勤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前一个孩子对知心姐姐说:“我妈又偷看我日记了” 知心姐姐问他:“你怎么知道你妈偷看你日记呢?”
她说:“一天,我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你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了。’当天晚上,妈妈就去‘偷看’我的日记,她非常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我把你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我的日记本里。第二天,我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我妈说,妈,您又偷看我日记了。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的在里面夹着吗?我笑了说,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搁什么白头发,那根白发是您自己搁的。”
这是个孩子“陷害”妈妈的故事,现场听的时候大家都笑了。但是,仔细想想,却是一个我们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面临的问题。
如何面对孩子和孩子的隐私生长?尊重中需不需要干预?如果尊重,尊重的边界在哪里?因为他们还是个需要我们教育和监护的孩子,完全的放任自流可能也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干预,干预的边界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从哪个视角,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生命成长必须有起码的空间容度,尊重孩子隐私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逻辑的悖论,也是一个许多父母面对的家教难题,需要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生命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陪伴生命成长的过程,而生命成长也是一个隐私生长的过程。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是谈不上有隐私的。但是,伴随着孩子生命的生长,伴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生长,隐私也在生长。
这是网络上一位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叙述:
“川川的房间里,有一个由床和书架构成的小空间,那是他的宝藏之地,平时除了最要好的朋友,所有人都不能进去。有一次,我想进去帮他收拾一下(他那个宝藏之地,在我看来就是乌烟瘴气,玩具乱放,东西乱扔,偶尔还有吃剩的饼干),小家伙硬是非常生气,大声对我说:‘那是我的地方,你不能进去!’”
为什么川川这么爱护他的这个小空间?为什么孩子只邀请他要好的朋友,一般的小朋友还不让进去?其实,这个小空间已经成为了川川的“私人领域”,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随意摆放他的玩具,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可以生气的时候躲进去继续生气,也可以伤心的时候藏进去和玩具说说心里话。在这个空间里,他是真正的主人。
而这种自主意识的生长,也必然伴随着隐私的生长。还是这位妈妈讲的另一个孩子的故事。有一次她带川川去果果家玩,果果妈妈说,果果晚上又尿床了。果果听见妈妈这样说,很害羞,自己一个人躲在门后不出来。果果妈妈立马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果果的隐私,赶紧住嘴。过了好一会,果果才出来,继续和川川玩。
一位爸爸这样告诉我,他孩子三岁过生日的时候就开始许愿了。当时,他很好奇的去向儿子打问,可儿子就是不告诉他。那一刻,他说,他感受到了儿子的成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隐私的多少,和他的生命成长一起长大。我们既然高兴于孩子的成长,又为何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生长呢?
还有位父亲这样说:“我的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十分明确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发现了她的变化,我和她妈妈都很高兴,因为这证明孩子长大了,一个毫无保留的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孩子,我们也需要考虑是否应该。”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要长大,孩子的隐私也在长大。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成长,承认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标志,承认它的必然性,承认它的正面性,承认它的可贵性,其实是我们处理好孩子隐私生长的第一步。
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那是自主意识爆发生长的阶段,也是隐私爆发生长的阶段。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好孩子的隐私生长,我们将会受到孩子的口诛笔伐,甚至损伤亲情,即使是成年以后。
知乎里有个很热的讨论“父母窥探孩子隐私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里面有一帮长大了的孩子的吐槽,摘录几段匿名的给大家看看,相信做父母的你有别样的感受。
甲、 小时候,不敢写日记,不敢顶嘴,一旦做了不入父母眼的事情,迎来的必定是一顿唠叨教育甚至是打。到现在大学毕业了,谈恋爱都不敢跟他们说。有时候自己想,我是成年了吗,从没有被平等对待,没有人权,到他们那里一定会说,你是我的孩子,就要听我的,要什么权利。我在他们面前没有隐私,不能,不敢,不需要。手机有密码,ipad有密码,电脑也有密码,我好累。我爸前几天翻我钱包,我说你怎么可以翻别人钱包,回答是我看看你有多少零花钱。讲真,我真的会疯。
乙、 有影响什么的大家都懂的,我当时就是想把父母以前的黑历史怎么挖出来公之于众的感觉。我深受母亲窥探隐私的烦恼!最近又被翻钱包了。随着我妈的探索,我在家里时常感到惶恐!出门时,放日记的箱子上面总有三本书,书的左下角叠在一块,依次隔30度,60度夹角,并在第二本书上竖着放着充电宝,距离书的边缘三厘米。第一本书上放着耳机,耳机线与第一本书的四边中间相切。然后我才忐忑的出门了。回来后十次里总有那么一两次,会被改变位置。于是,不管有没有被翻日历,我的内心都是郁闷,焦躁,欲哭无泪!
如今生活中,我很少信任别人。学习中,我也不喜欢探讨。我总是小心的给自己制造一个自嗨的空间。我讨厌别人碰我隐私,即使无意间碰见。我不允许日记里羞涩愚蠢甚至不道德的回忆被别人窥探。更不允许我的曾经不堪的遭遇成为别人的谈资!我痛恨,我痛恨我母亲探索我的隐私!即使知道她是为我好,也不可以!
你们懂那种想发火想咆哮却无处泄愤的感觉吗?!
你们体会过无论怎么隐藏都会被搜到日记的感受吗?!
你们看见过窥探你日记后,还假装无辜一脸微笑的母亲吗?!丙、 初中的时候,学校要求写日记,有一次我在日记里写了梦魇的经历,第二天我妈温柔地跟我说梦魇不用怕,那一刻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战栗与深深地恶心。他们不仅看了我的隐私还毫不犹豫地让我知道,我真的感到一阵深深地害怕,他们想支配我的一切,不光是窥探我的隐私,我甚至有种错觉,他们想替我走完人生的错觉,在我无数次跟我妈我爸说,我想要隐私的空间,招来的是无尽的嘲讽,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调笑的谈资。天呐,她一个小孩还想要什么隐私?好笑,我呸!
丁、 知道日记被看的时候,感觉像被侵犯一样,想自杀!我来告诉你们我的母亲是怎么做的。首先,她鼓励我写日记,要求我每天写一篇。然后,她告诉我,写完之后把你的日记拿给我看。是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偷偷看日记这种事情,她正大光明地告诉我要把日记拿来给她看。于是理所当然地,我写的日记从来没有一天是真实的,就当是写给老师的作文一样,通篇叙事写景不发表任何观点。她从那本日记上不能得到任何真实的信息。父母窥探孩子隐私会造成什么影响。那么就是孩子会把真正的隐私藏在他们再也无法窥探到的地方,并且从此他们便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导致家庭成员内部也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即使面对自己的血亲也无法说一句真话。
戊、 我父母这些“间谍”行为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信任感的确实,也会让孩子进一步闭锁自己,甚至会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每每想起都难受的想哭。我当时知道的那一刻确实恨不得自杀。直到现在仍无法忘怀,无法信任。最大的影响是让我知道了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保护她的隐私该有多重要。我以为他们是我的父母是我可以相信依靠的人,原来并不是。这和贼有什么区别?总之这样的事如果发生,身边的人都不能信任。我想说,如果没做好准备,就不要做父母,他们永远不知道不正确的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是多么严重的影响。窥探隐私,就是不尊重,一个人连尊重别人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谈别的?真心的希望我的父母能尊重我,算是我的请求了。希望以后我做母亲的时候,能够做到平等对待我的孩子,他是独立的人,我会爱他,尊重他。
……
看了上面这一桩桩、一件件,分明就是孩子的血泪倾诉。无论是孩子日记本里夹的白头发,还是孩子的钱包信件,没有想到父母眼里这些小事,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这样大的伤害?!
其实,我们的父母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隐私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没有正确面对孩子的成长。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注定是从一体到分离的过程。良好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实现有效的分离。最好的教育成果,其实是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
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自我边界”,它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即使是父母也不例外。
在教育中,每一个父母都不应也不能完全占有孩子的成长。对于父母和孩子,也要时刻明白孩子有Ta自己的生活,是独立的个体。她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有情感和秘密,有尊严和人格。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对于隐私,我们总是有些遮遮掩掩。可以这样讲,我们严重缺乏对隐私的认可。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所谓“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在这里,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一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家长也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在实际的教育和生活中,却往往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这里,其实是深层的文化原因。我们的观念中,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她就应该属于我,她的所有我都应该知道,我这是关心她。
儿子的一个朋友这样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开始就没有半点私隐,房间隔天就被妈妈翻一次,所有本子信件几乎都被看过。直到现在都二十多岁了,房间仍然被妈妈以收拾的名义检查再检查,每次回家都偷偷翻她的包……
她说,从小到大这样,使得自己变得很不容易放开自己,对任何一个人都很有猜忌,还十分缺乏安全感,有什么也不想跟别人说。她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的,不是父母口口声声将心比心逼着孩子体谅自己,而自己却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立场想过,一有什么就用”为你好””出于关心”来作借口。
其实,我倒是想告诉这个孩子,她的妈妈绝对是真心的,也是绝对爱她的。只是在她的妈妈心里,认为这样对待孩子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在我们的亲情文化传统中,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在我的咨询中,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愿意开放微信朋友圈给他们,觉得这破坏了亲情。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成长反应。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有相关法律规定,但是“老子就该掌管孩子一切“民间共识,大家都习以为常。
在国外,有些父母就因为“晒”孩子的隐私,让孩子告上了法庭。
据奥地利当地报道,一名来自卡林西亚的18岁女子,正在起诉她的父母未经她同意张贴了她的500张照片在父母的Facebook上,和几百个好友共享。她的父亲告诉新闻媒体,他拥有孩子照片的权利。可他的孩子认为:“他们不知道任何羞耻和没有限制。他们并不关心这是我坐在马桶上,还是儿时裸躺在床上的照片,每个阶段都被拍照然后公开。”她希望父母从Facebook上删除这些照片,该女子的律师表示她很可能获胜。
在意大利,如果孩子选择起诉他们父母侵犯私隐,父母可能会被判入狱并被罚款。一位母亲未经孩子同意在Facebook上张贴她的十几岁儿子的照片,在法院母亲不得不支付10,000欧元的罚款。根据意大利法律,照片的主题拥有版权,而不是拍摄照片的人。因此,当这位少年出现在他母亲分享的照片中时,评委们裁定他可以合法地要求将他们从社交媒体网站上删除并接受罚款。
在法国,任何人未经他们的同意而被判定出版和分发他人形象的人都可能面临45,000欧元的罚款以及长达一年的监禁。2016年,法国警方敦促家长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张贴孩子的照片。他们说这些图片可能会侵犯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这是一份现代文明,也是现代父母和孩子的基本关系。父母要时刻明白孩子有她自己的生活,是个独立的个体,并非完全属于我们。她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有情感和秘密,有尊严和人格。有些事,她可以独自分享,父母不应强行去要求孩子怎样。反之,不仅令孩子失去自信,还会遭到孩子的不信任,影响亲子关系。
我儿子出生后我一直给儿子写成长日记,孩子18岁那年我编辑了一册《家有小伙初长成》作为给孩子的成年礼物,里面是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相片及成长记录。
当时有个出版社希望出这本书,我和孩子商量,孩子当时给我的答案是:“妈妈,我不希望你出这本书,因为对于我的成长,我的未来,那是我自己的事,一旦出书,就会有很多人来关注,关注我的未来,关注我是否能够成名成家,我想对我来说是有压力的,我希望轻松生活,我没期望更多的其它,让我平静生活,我只想做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不想在任何光环下成长,更不愿意在灯下让人聚焦,那样就没有了我自由选择的生活。隐私,对我很重要。”
我尊重他的选择,没有出这本书。当我告诉编辑儿子看法时,编辑表达了尊重和佩服。
现在我的每一次写作、讲座凡是涉及儿子的案例,我都会事先征得他同意。其实,儿子也通过他的行为告诉我,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我不能控制一切。
只有我们尊重了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她才会得到尊重。面对孩子的隐私生长,我认为,这是我们的首要选择。生活中父母关心和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感,首先要尊重他们和他们的隐私,这样才更容易走近他们心灵的大门,才利于正常沟通,更容易让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我们不可否认,孩子的隐私中也存在着很多生理和心理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尊重孩子隐私成长的同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如何很好关心引导孩子,其实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可能面临的更大难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些父母会表现出那样的无辜和无奈。
“你让我去尊重孩子的隐私,我也去尊重了,我不去管,不去问,甚至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但是,我不能任由我的孩子的问题发展下去呀?”这是一个母亲提出的疑问。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你说他是隐私呢,还是需要父母去帮助解决和矫正的问题呢?
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父母而言,从原来的一览无余,到半知半解,在到后来的管中窥豹,甚至最后的壁垒森严,父母对孩子的不可知领域越来愈多,对孩子的成长中的担忧也会越来越多。其实,尊重隐私的背后,我们始终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冲突,亲情责任和孩子成长的冲突,不可知的孩子发展潜在危险和教育方式的冲突。
在尊重孩子的隐私的基础上,如何履行我们的教育责任,使孩子不至于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挫折,也应该是我们每个父母在责任。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隐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五岁的隐私,当十岁的时候可能就不再是隐私,青春期的秘密,可能再大一些的时候会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因为孩子是成长的,隐私也肯定是变化的。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每一个父母能够更好地回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或许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换位思考,你在孩子那个年龄,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做呢?
这是我曾经遇过的孩子的一件不算隐私的“隐私”。那是孩子读中学的一个夜里,大约是三点多钟,孩子爸爸将我叫醒,神情紧张地说:儿子不见了。我一听,懵了,这深更半夜的孩子能去哪儿呢?我们上街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心里特别着急。孩子最近的表现的确不一样,每天放学回来很晚,都说老师补课,我们也没在意。事后连续几天孩子依旧回家很晚。后来,孩子他爸在家门口不远的游戏厅看见了他,知道孩子是偷偷去打游戏了。
发现他夜间在网吧,当时的我们并没有去揭穿他。只是,第二天早晨孩子上课时,我悄悄去学校看了一下,他在不在课堂上,好在他没有旷课,然后和他的班主任进行联络,并没有告诉老师孩子上网的事,因为这是孩子的隐私。作为父母,或许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如果告诉老师,同时等于给孩子一个缺点大暴露,孩子会产生怨恨与自弃。我只是问老师了解孩子近来的学习状况。老师告知,近来孩子上课没有精神,常打瞌睡,成绩下降比较明显。
几天后吃完晚饭,我装着不经意的样子和孩子聊起了网络,孩子看我很轻松地和他说这个问题,以为我并不知道什么,对我侃侃而谈,说多了,自然就说到了网络游戏。什么分值啦,买需要的装备啦,说得很起劲,还说到韩国、美国网络游戏的开发地情况,并表示要是能像他们那样开发游戏软件多好呀。
看他那么来劲的样子,我就说:“你认为网络游戏的开发会很简单吗?那也是需要很多知识的,如果你现在一味迷恋上网游影响学习,将来想研究游戏软件开发也没资本呀。”他很自信地说:“上网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我说:“现在我们开展一场‘网络游戏对于学习影响的利弊’辩论赛怎么样?”他很畅快地答应了,我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学期结束,看效果。那一周周记孩子写的是《网络游戏对于学习利大于弊》,他让我看了,看后,感觉他还真的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呢。
我说:“写在纸上的观点是需要在实践中求证的,我允许你继续按照你现在的方式学习,咱们看期终考试的最终结果。”孩子仗着平时成绩不错的小聪明,还是蛮得意的,依旧游戏学习,学习游戏。
其实因为上课之余沉迷网游,他的精力真的不好使了,但是,他还是撑着。期终考试的结果出来了,他那学期从以前的年级名列前茅降到了几十名。我提前已经从老师那了解到了结果,那天回家,我一进家门,就看见在进门的餐桌上他留下的字条:相信我,我知道我该怎么做。看到孩子的自我认识,我们知道已经不需要说什么了,走去书房抱了抱儿子。
很多时候,隐私是孩子成长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必需品。但也不可否认,有的时候,孩子所谓的隐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伴相生。其实,父母之所以关心孩子隐私,一方面是对孩子的隐私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方面,是担心出现问题,担心孩子变坏,担心出现了问题孩子没有办法解决,担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差错。
这种担心无可厚非。面对孩子的“问题”隐私,我们在需要足够尊重的同时,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在这里,最忌讳的窥视和侦探。我们可以在大的方面去判断和推理,但切记不要去寻找所谓具体的证据。如果将感觉付诸求证,这样就等于宣布进入孩子的隐私领域,和孩子间的对抗将无法避免。
给孩子留下面子,然后慢慢地引导,和孩子一起走过“问题”隐私,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譬如发现孩子“早恋”,可以和她谈谈自己的青春时光,谈谈自己那时候的感觉,或许会引导孩子走过那份神秘,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那份隐私,正确地处理自己成长面对的问题。
一个智慧的爸爸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十岁的阳光帅气的儿子在镜子前偷着试穿孩子妈妈的衣服。孩子看到爸爸发现了自己的“隐私”,有些不好意思。他并没有去训斥孩子,只是很平常地说了一句:“没事,孩子。爸爸小时候也经常偷穿你奶奶的衣服。”然后,他专门买了一些金庸的武侠小说给孩子看。孩子特别喜欢书中的人物,作文和诗歌中充满了侠义和豪情,即使是网名,也叫“倚天屠龙”,充满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隐私是个中性词,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隐私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即使是面对所谓的“问题”隐私,我们也要选择尊重,也要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走过,一同收获。
因为,教育就是生命照亮生命的历程!
清瑕简介
清瑕:教育作家,中美跨文化教育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美国Global A&C Education CEO。曾任中国少年报社培训中心校长,中央电视台“非常6+1”教育点评嘉宾。曾领衔并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课题研究,在中美各地进行数百场专题教育讲座,出版《向阳的智慧》《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等多部教育类图书。
从老师到校长,再到教育媒体人,三十余年职业经历,从未离开过教育。如今游历中美。致力于做教育行者,中西合璧育儿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力图将实用且适用的教育方法,科学且现代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荐读
荐点击阅读往期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