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瑕】讲真,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

清瑕 清瑕Time 2020-10-05


清瑕的话

  在美国的这些年,我采访了很多华裔父母和孩子。每个家庭父母各有不同,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性格、爱好、阅历、思想……都决定家庭教育的不同,所谓原生家庭也正是环境的启蒙。家庭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不一而足,但不同的家庭养育的一定是不同的孩子。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看到的是天资,这是大众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我们有没有去思考什么是“别人家的父母”?今天的访谈文是我在美国的邻居,他们对教育的用心,让孩子学会坚持的勤奋,敲开了孩子的成长大门,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实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成长。

一份用心的教育

——台湾妈妈Helen的育儿故事

这天是我的好朋友,来自台湾的李刘自汉女士(英文名Helen)的生日。


如今已是医学博士,在密苏里华盛顿医学院担任医生和副教授的女儿李可华,特地回来主持妈妈的生日宴会,在妈妈不知晓的情况下,悄悄地邀请了妈妈的四十多位好友和学生家长,并亲自设计出中国特色的寿桃蛋糕,精心的准备,为给妈妈一份意外的惊喜。


面前这位成熟优雅的女子,却有着非凡的经历。她,16岁被哈佛暑期班破格录取,不到19岁从大学毕业,后进入艾奥瓦大学医学研究院进行深造。曾获得美国总统学者奖,受到时任总统克林顿的授勋。因为成绩突出,还应中国教育部长邀请,和其他20位美国学生最高学术大奖华裔得主一起访问中国北京、西安和上海,不仅进行演讲,还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和上海市长的接见。


这一连串记录,如今仍然镶嵌在当年《今日中国》杂志的首页。这位中美两地都很出彩的中国华裔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经历,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可华毕业时一家三口的合影


1


因材施教,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


看着孩子忙里忙外,Helen感到甚是欣慰。女儿的成长历历在目,都融进了红红的生日蜡烛和暖暖的笑容里。


20世纪80年代,Helen从台湾来到美国进入加大教育研究所。可华是她的独女,在美国出生,后定居到艾奥瓦州西得梅因市。作为朋友,每每听她说起女儿,看着家里满墙孩子的奖章及各种媒体的报道和相片,她总是那么甜蜜和幸福。在她家,满屋中华传统的书画和西方的家装融为一体,我能感受到这中西合璧教育文化的成果,也看到了Helen作为妈妈的那份满足。


李可华自幼聪明乖巧,品学兼优,获奖无数。Helen说起了孩子儿时的小故事。记得女儿两岁半时,公公在美去世,大人们在客厅里赶制花圈、花篮,母亲拿了几本童话故事书,让女儿自己打发时光。身边人都看着好奇,这么小的孩子哪里懂得自己看书?可是,看着孩子认真翻阅的样子,人们不仅赞叹起来,这孩子看起书来,有模有样。


Helen告诉大家,其实女儿从出生没多久开始,自己和丈夫就每晚给孩子讲故事,女儿平时最爱听的是《灰姑娘》。时间久了,不仅能说出书里的故事,还特别爱看书。次日,众人瞻仰祖父遗容,本该是悲悲切切的场景,可小孙女指着爷爷身边的真花用英文说“鲜花”,假花说“人造花”,让肃穆的气氛平添了几份温情。


             Helen和可华母子合影


Helen告诉我,对女儿的培养她特别用心。即便是购买玩具,她也会研究琢磨半天,哪种玩具既好玩,又能长时间吸引孩子,还能有教育性和启智性,这些都是她斟酌的重点。在众多玩具中,有一个可活动的女性人体模型,附件里还有一个胎儿,一般的家长可能不大会给小孩子买这样的玩具。女儿虽小,可Helen认为,这个玩具寓教于乐,对孩子智力启蒙会很起作用。


爸爸妈妈开始教女儿怎么拼装,告诉她身体各器官的正式学名。女儿觉得非常有趣,她一会儿拼成一个怀有宝宝的妈妈,一会儿又拼成没有怀孕的窈窕淑女。玩久了,“胎盘”、“脐带”、“脊椎骨”等坚涩难懂的英文单词,包括人体的结构,都出现在3岁可华的儿语里。


或许这无意识的巧合,也孕育出女儿成人后立志行医的理想。做一个用心的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通过不断的发现、循循善诱,为孩子发展奠定基础,是Helen带给我们的启迪。


父母都爱阅读,自然孩子也喜欢在书中徜徉。孩子刚刚能拿书,Helen就开始为女儿助读、陪读、领读,渐渐把女儿带进了自读的大门,使她学会在书中寻找快乐与满足。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Helen带可华回大陆探亲。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大百货商店里,大家忙着采购,女儿却捧着一本厚厚的名著《小妇人》专心地在一角读着。一位服务员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唤来商场很多顾客来“参观”这个看英文大部头书的华裔“洋娃”。


书看多了,也孕育了孩子的写作才能。六年级初秋,她从州大数学资优暑期班归来,在电脑上“嘀嘀嗒嗒”地敲打出了一篇以大学女生宿舍为背景的中篇推理小说。开学后,她把这篇小说当作业交了上去。英文教师看了,立刻寄给美国华府英文教师联合总会,说这是一个六年级女孩写的小说。总会一些人看后,怀疑是旁人代笔,准备现场考核一下这个孩子。不久后,可华被叫到校长室,他们以小说为背景重新命题,让可华即席为文,事后证明两文出自同一手笔。


这一创作,使可华荣获“全美最有希望的少年作家”头衔,这篇小说也刊登在华府英文教师总会的期刊上。


阅读打开了孩子的世界,为孩子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可华的成就和妈妈的引导分不开,更和整个家庭的环境氛围分不开。


教育就是环境的建构。一个好的环境,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2


天才和勤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Helen对孩子学校的选择非常慎重。从女儿托儿所开始,她就将城市里所有的学校都逐一调查,调查后她看到,大多数美国的公立好学校附近住得都是以教育为重的家庭,这似乎和咱如今国内的学区房父母一个想法。于是,Helen选择了当地的一所好学校,在离校不远的一个好环境区域,重新建房。


美国的公立学校,大多都有“资优班”,它的专业名称是“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Gifted & Talented Program)。国内基础教育讲平均,同龄学生用一样的教材,做一样的作业;而区别于这种教育均衡的理念,美国公立学校则是对中等人才放任,让他们随行就市、顺其自然,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但对极少数高端人才,从小学就开始进行甄选,初中则直接进入到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这便是天才班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可华天资聪颖。初进幼儿园,校长就约见家长,建议可华参加二年级学生的智力测验,女儿测验结果在试题能测的范围之上。在大家给女儿冠上“天才”头衔后,Helen更不敢轻视孩子的教育。她深知,仅凭先天智力,孩子是走不远的,后天的勤奋努力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钥匙。


可华的智力自然参加学校“资优班”,每天由资优教育的老师进行数学、英文的个别教授。转学时,资优老师有信交待:“该生须个别辅导,请使用难度较高的教材”。美国因材施教的资优生培训,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加符合自身的智力实际。


中学的可华,争取到在哈佛暑期班的学习机会。孩子执拗地要去念哈佛大三学生才能选的生物、化学。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基础,仅仅是高中的她,这样的请求让哈佛教授以“不可能念得下来”为理由拒绝。但可华没有放弃,不断争取,最终教授同意让这个高中生“试读”。


可华一边念生化,一边自修有机化学。期中考试后,助教到处找不到可华的答卷,最后发现原来是教授看完后拿去做标准答案了。孩子的勤奋折服了哈佛教授。高二暑假开始,可华跟随名教授摩瑞,在他的实验室做帮手,硏究如何用基因工程改善亚洲普遍的兔唇问题。


就这样,可华利用暑假时间,不到十九岁就提前修完了大学课程。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天资,但切不可忽略的,更多是勤奋。正是勤奋敲开了孩子的成长大门,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实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成长。


            母子合影


3


艺术和公益,爱和修养不可或缺

 

Helen说音乐和数学同源。女儿小的时候,父母就对孩子讲解五线谱上的“豆芽菜”。无论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都是算术中的分数值,教孩子乐理的同时,也把数学分数概念教给了孩子。


可华4岁半学小提琴,上小学后,数学能力特别强,她说:“这些得益于自己从小开始学习音乐。”


可华学习小提琴的时候,弦乐很难,不愿学,但妈妈鼓励小可华坚持练琴,在耐心的指导和坚持下,孩子逐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琴也越拉越好,小学五年级就在音乐会上表演独奏。高中毕业离校前,已经成为了全州青少年爱乐交响乐团的首席。


因为乐感好,可华8岁表演夺冠,并被晋级小提琴表演伴奏的钢琴老师看中。钢琴老师家非常远,可华的父母冰天雪地、披星戴月地接送孩子学钢琴。9岁开始,可华连续六年获得州钢琴比赛的冠亚军。声乐也是可华的最爱,这也受益于多种乐器的早期训练,高中时入选和纽约音乐剧著名职业演员同台,演德国名剧《魔苗》。可华的学校也因为这场演出成绩而获得全美第一所音乐“爱美”奖的高中。


因为琴艺和能力,可华15岁就开始教授小提琴,加上各种奖项的奖金和授课所得,让可华积存了自己的小金库,本科是学校全额奖学金,医学博士费则是自己支付。艺术素养让她受益一生,如今更是可华在工作岗位上减缓压力、休闲养性的重要方式。这些都得益于妈妈的用心和启蒙。


               爱好艺术的可华


可华获得学者总统奖,这不仅是学业的优秀,更包含孩子学习以外的一切爱心付出,领导力等综合素养。高中的可华被推荐为学生代表,和学校老师们一起为艾奥瓦州得梅因市高中教育编纂教材、决定次年的预算。这类义工服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不论功课有多忙,可华都坚持了下来。


逢年过节,她常到老人院,用优美的琴音安慰那些孤寂的老人。大学时,作为荣誉生宿舍副总裁,她用小时学过的美术,绘制海报宣传对学生有益的广告,还担任了文理学院院长顾问和学校艺术、科学、工程联合会的代言人。

                    李可华在接受时任总统克林顿的授勋


孩子的成长,一定有着父母的影子。这一系列爱心的付出,得益于父母多年一直坚持做公益的熏陶。李刘自汉夫妇,多年前在艾奥瓦州首创华人协会,又建立了中文学校,传播中国文化,义务担任城市资优学生家长会总干事和会长。


父母的付出和爱心,也在孩子身上传承。


儿时的启蒙和教育,让女儿的路越走越远,且很坚实。今日,工作同样出色的可华回归故里,祝福母亲生日,这份用心,同样是对母亲和家深深的爱,更是最好的感恩和证明。


或许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他们家的独到教育理论,但是,Helen她用爱心、用恒心支撑起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之路,在琐碎的坚持中铸造了品质,赢得了未来。



-------THEEND-------



清瑕简介



(向上滑动查看往期热文内容)


往期教育观点文章链接:

【清瑕】教育,不要毁了男孩的野性和女孩的灵性

【清瑕】沉住气了,微信群里的父母们

【清瑕】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母亲节献给母亲)

【清瑕】别纠结,你才是孩子专属的教育家(荐读)

【清瑕】从外卖小伙的逆袭,看教育的诗和远方(荐读)

【清瑕】告诉孩子,人生是道选择题(推荐阅读)

【清瑕】我对李玫瑾教授的那次访谈(内有视频)

【清瑕】别替代孩子成长,要让Ta逆风也能飞翔(推荐阅读)

清瑕】天才是这样长大的,霍金小时候

【清瑕】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强力推荐)

【清瑕】陪伴不到位,父母24小时在身边又如何(争议春晚小品)

【清瑕】开学了,告诉你美国有些小升初残酷竞争堪比中国

【清瑕】教育要比较,不是只比较(深度阅读)

【清瑕】顺其自然绝不是教育懒惰(推荐阅读)

【清瑕】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推荐阅读)

【清瑕】发现孩子,成就别样的自己(推荐阅读)

【清瑕】 清明节,你得和孩子说说生命(荐读)

教育访谈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教育,不要毁了男孩的野性和女孩的灵性

【清瑕】奇了,打赌赢进了哈佛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长故事)

【清瑕】一个国际家庭中的“混血教育”(荐读)

【清瑕】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妈妈的育儿经)

【清瑕】家教,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哈佛妈妈燕子的育儿经

【清瑕】申诉哈佛歧视亚裔,为华人公平读书,她和大家在努力

教育散文游记

【清瑕】夜魅山城(荐读另类教育游记)

【清瑕】人生最好的遇见就是自己【清瑕】说走就走的旅行,人生On the wa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