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陪伴不到位,父母24小时在身边又如何(争议春晚小品)
清瑕的话
因为地域和工作原因,今年的春晚没有第一时间观看。第二天朋友圈被小品《真假老师》刷屏,更有许多配图加注的经典台词: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家庭教育占着很大的比重
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城市里的留守儿童……
这些让人深思的话,出现在欢乐喜庆的春晚上,不仅引起了很多人的赞誉和支持,更给我们所有为人父母以警醒。
去网络搜索看了小品”真假老师”。讲述的是一个"老师家访"的故事。小明的父母常年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家。因此雇佣贾玲到家里做家政,不料恰巧赶上老师家访,情急之下小明让贾玲假扮自己的母亲接受老师的访问。家访过半,谁知小明的父亲却意外归来……。小品在笑料频爆的背后,却多少会让人心酸。在这个举国欢庆,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这种分离和儿子的无奈选择,更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欣赏一下春晚这火爆小品《真假老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549b4v7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央视能将教育小品搬上春晚舞台实是好事。在教育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重视家庭教育父母的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为过。但是,宣传立意仅仅放在一定要父母在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上,感觉不完全妥当,或者说还没有触及家庭教育的痛点。
在现实中,大部分父母还是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父母因各种原因,为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但离开并不一定等于不陪伴,并不等于放弃父母的教育责任。不是高质量有效的陪伴,即便24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有多大?甚至,在导向上,有可能让父母不在身边成为一些孩子不努力的理由。个别孩子会举着大旗说,我成绩不好都是父母的错,因为他们没有在身边陪伴我。
事实上,在中华求学的历史上,也有许多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的成功例子。早在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孩子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当时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他们回国后,逐渐在外交、教育、矿业、铁路等领域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出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在这批留美学生中,许多人还在对外抗击侵略战争中奋勇当先,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
他们远离家乡,没有亲人在陪伴,可他们以坚毅和努力,创造了辉煌,书写了价值。我想,他们当时一定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陪伴,是父母从小植根给他们的追求向上的精神和刻苦努力的品质,正是这些成为他们前进向上的动力。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一种爱,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责任的到位,有效的高质量,是一个精神引领并唤醒另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每天24小时的寸步不离。
太多成材的人少小离家,那一封封家书,一个个电话,甚至精神的相望,都是最好的陪伴。无论父母在哪里,他们都用心和孩子一起长大。
陪伴很重要,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做父母是否真正称职,或许比日夜的厮守更为重要。
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就在孩子身边,可有些爸爸在酒桌大话调侃却对与孩子聊天只是应付,有些妈妈对着肥皂剧泪流满面却懒得跟孩子交心彻谈。父或母的责任缺位,这样的父母在孩子身边又有何用?!
这个小品中的父亲国外回来了,既没有给孩子提前的告知,也没有在国外和学校老师电话进行任何联系,老师连家长的名字都不知道,虽然花钱请保姆,可金钱无法替代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不仅身体远离孩子,更是责任远离孩子。
父母的责任是发自内心的爱,高质量有效的陪伴。你要能知道他成长的点滴,你要能看见他的进步和变化,你要能知道他多高了,多重了,他的爱好究竟是什么……
我在央视“非常6+1”录制的节目里,有一家来自吉林省长春市李忻诺的父母。孩子喜欢文艺,每每在孩子演出时都会陪孩子去,而不是平时时时刻刻在身边。关键期的陪伴非常重要,因为幼时,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道起跑线。
幼年孩子在面对陌生的场景和舞台会有发自内心的胆怯。父母陪孩子演出,一是对幼年的孩子在安全上得以保障;二是亲情让孩子在演出中减少因为紧张带来的恐惧感,更自信从容,遇到问题可以和父母商量,便于问题的解决;三是懂行的父母在孩子演出过程中还能起到点拨指导和总结的作用。
当然,陪伴不是包办,父母在关键期时有效的陪伴,是为了以后从容地退出。无论孩子哪个年龄段的关键期,都应该面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需要慢慢地学会放手,把舞台留给孩子去独自绽放,做好幕后的支持。这样的陪伴,才是有价值的陪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空间上的距离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孩子心理上的疏远,用心的父母并不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忽略孩子成长。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多少过分的谈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摘自“傅雷家书”
这是随意摘抄的《傅雷家书》的一段话,深深的爱浸润其间,这样的陪伴荡气回肠。正是这份陪伴,引领着孩子的精神成长,给我们以最大启迪。在儿子傅聪离家留学波兰期间,傅雷10年书信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最珍贵的爱。那么,网络时代,父母再忙也可以抽出时间和孩子视频、语音交流,保持对孩子日常的关注。在傅雷那个年代能做到,我们这个年代途径更多。用心的陪伴,其实不受时空的限制。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和小品中小明的父母一样,因为忙于生计把孩子推向小饭桌或爷爷奶奶,如果处理不好会不妥。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抛弃了孩子的忙碌,有价值吗?
我不这么看。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对那些没有机会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的抛弃,大多处于这个年龄段的父母,正是他们事业的开创期,如果为了陪伴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工作,很大程度也意味着放弃了家庭责任 (除非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全职父母)。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但并不代表父母不要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也更不能够因为有孩子而绑架了父母的一切。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各自都需要自身的价值,责任不代表绑架,而在于父母陪伴的方法是不是用心,是不是智慧。
最长情的爱,不是天天在一起,而是有我在。高质量的陪伴是一种用心和孩子一起长大,妥善安排好一切,无论父母在哪里,都有一种温暖,一种懂得照进孩子的心田。
陪伴不是要你寸步不离,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这反映在父母和孩子学校的高质量沟通上。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尤其是家校合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是简单地陪孩子在一起。如果不讲究方向和方法,陪孩子的时间再多,也未必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和老师良好的沟通反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陪伴孩子安全地渡过成长期,使孩子的成长不再孤单,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不留遗憾。
用心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才能让孩子学得有效率、玩得有乐趣,孩子的生活、学习才能做到他能做到的高效。
语言是空洞的,只有行动才有价值。
下面的视频里,是海南电视台的开学专访,孩子开学第一篇作文就写到,我的爸爸妈妈不是我的,是手机的爸爸妈妈。采访中孩子哭了,说父母有时间就刷手机,而不管自己。父母也意识到,手机上瘾影响了亲子感情。孩子的心声让人如此心酸!请我们孩子的爸爸妈妈们,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而不是成为“低头族”,沦为手机的奴隶!即使父母天天在孩子身边,也一样没有陪伴。
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心的高质量陪伴比在不在孩子身边更重要。
请看看“直播海南”开学专访《手机的爸爸妈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9100wul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往期作品回顾: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教育观点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推荐阅读)
教育访谈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妈妈的育儿经)
年系列文章荐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