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瑕】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强力推荐)

清瑕 清瑕Time 2020-10-05


清瑕的话

这是我2015年发表的文章,引发当时国内外很多群争议。今作了些修改,在公号发送。在赏识教育不断攀升的今天,大家似乎看到了一盆“冷水”,尤其是“戒尺”作为概念的提出,更有了太多异议。无妨,请您读了文章后再说,这里的“戒尺”究竟它是啥?对于今天很多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从在美留学生施虐案谈起


这是一个轰动中美的刑事案件,也是一个值得所有家长和全社会思考的教育事件。


我 们回顾下这个案件。2015年3月30日,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2名中国女留学生,因为男女“争风吃醋”的琐事,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学生虐待,虐待的内容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逼他们吃被剃掉的头发等,折磨虐待的过程长达7个小时。随后,受害者刘某在当地报警,经过警方调查 之后,此案提起公诉。


媒体评论称,狂妄中国留学生自己“作死”, 本以为在国内不会怎么样的同学间打斗,在第一次审判时,没想到竟然闯了一个美国法律有可能判决“终身监禁”的大祸。他们共受到6项绑架指控、2项折磨虐待指控和4项人身侵害指控,累计12项罪名,其中6项重罪。

最终,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案宣判,其中三名刚满18岁的主犯翟云瑶被判8年监禁,杨雨涵被判5年监禁,章鑫磊被判3年监禁,刑满后全部驱逐出美国境内。媒体称当时两名主犯累计保释金高达600万美金,这是美国历史上留学生犯案保释金的最高记录。这宗案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涉案人数之多,所犯罪行性质之严重,在美国刑事案件中也属罕见。


更为离奇的是,案件发生后,其中一位学生家长认为“有钱就可以任性”,从中国赶到美国,贿赂受害人和证人,以为“花钱可以消灾”,没想到撞到了南墙上,这位家长也涉嫌给证人行贿受到惩罚。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需要每个父母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即如何教育孩子看待规则,遵守规则,心有所戒的问题。你听起来觉得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但一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一定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

案件里,连家长自己都没有一丝法律规则意识,不仅没有教育和引导好孩子,而且连自己也触犯了法律!可以想象,正因为有这样的家长,有这样的“潜规则”,这些学生才会耳濡目染,才会有恃无恐,才会下手这么狠!让“留学”变成“流血”,导致到美国校园的留学变成了到美国监狱留学。




下面是发文那一个月内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涉案“新闻”

7月29日,匹兹堡地方法院对15名留美中国学生涉嫌共谋作弊替考案做出最新审理,首名认罪学生李必远承认自己犯下寻找枪手为他人替考以及提供伪造护照的行为,被判处五年缓刑。

7月17日,加州24岁留学生陆其奥(QiaoLu音译)涉绑架无家可归女子被捕入狱,被控犯有涉嫌绑架、非法监禁、恐吓等五项罪名。


7月15日,密歇根州英厄姆县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留学生李梦龙(Menglong Li音译)涉嫌在美殴打同胞并参与违法组织“城管帮”一案,李梦龙被判处1年监禁。


一连多起案件,让人触目惊心,令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尴尬地走到镜头前。


中国留学生为何问题频发?难道仅仅是不尊重司法,仅仅是他们没有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这里有没有教育的缺失,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教育不是把孩子漂洋过海,送到最先进的国家读书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教育不是名校撑起的脸面,更不是金钱堆出来的雕塑。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工程。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赞美、鲜花和掌声,更需要传授、引导和规范。这类案件的发生,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我认为与近年来父母、老师只抓分数,专注于鼓励式教育,而规则教育、惩戒教育的缺失有关。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人类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古语讲,“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而规则教育需要“戒尺”。无论在哪个国度,无论是何种文化,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是教育的基本职责。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不少伟大的人物都尝到过戒尺的滋味。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博学而严厉,在他的三味书屋里,有戒尺,还有规矩。


在韩国,几年前,就通过了《教育处罚法》。现在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教室后墙上,仍然悬着戒尺。新加坡的教师,可以按照规定使用戒尺惩戒违纪学生。


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在一篇名为《体罚》的文章中,回忆弗洛斯特女士的上课绝招,就是让犯错误的“我们”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我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块抽打的戒尺,虽无肌肤之痛,却让她铭刻于心。


时代变了,我们不需要每个家庭、每个老师都准备一个体罚孩子的木板,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必要的惩戒教育不能放弃。

今天所说的“戒尺”,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戒除邪气,戒除傲气,戒出规则,戒出敬畏,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孩子往往忽视“惩戒”,甚至连责任都不去厘清。大家司空见惯一个现象,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被旁边的椅子绊倒,大人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去“打”那把椅子,口中念念有词:“打你打你,谁让你把宝宝绊倒?!”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是是非不分,孩子永远没有责任,错都是别人的!


找不到责任也就学不会担当,混淆了对错也就没有了惩罚。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原谅一切了。但因果必有报应,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件件中国留学生的恶性案件,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吗!?惩罚迟早要来,恐怕来的时候就不是那把又爱又狠、恨铁不成钢的家庭“戒尺”了。

近年来,我们更多地专注于鼓励式教育,赏识教育。而规则教育、惩戒教育严重缺失,有的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必要的规范和惩戒之后,甚至怀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过时了?看看上面的恶性案例,看看下面的一些现象,或许会引起我们的一些警醒和思考!

如今,有些孩子,在很多场合不懂礼貌,买东西不排队,乱闯红绿灯……有些孩子追星,像疯了一样;有些孩子消费,像大亨一样;有些孩子上网,像蜘蛛一样……有些孩子不小了,还整天自称“宝宝不喜欢,宝宝要这个……”,甚至连说话走路都快不会了……

教育的“唯赏识”现象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缺失惩戒教育导致一些孩子的人格异化:只知道自己的生存权利,不知道自己活着的责任,只要满足自己的一切,便不顾及社会公德,只能被赞扬,不能受批评,只求别人无条件地尊重自己,不愿自己最低限度的尊重他人。 这是我们需要的教育成果吗?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教育孩子的温馨故事,有些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或许这里没有指责、没有打骂,但他一定有惩戒。在这里,我们看不到那块抽打的“木板”,但一定有“戒尺”。


这是一个经典故事。林肯小时候脾气很坏,几乎每天都发脾气,惹出不少麻烦。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包钉子,告诉他发一次脾气就往家里的围栏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他钉了37根钉子,渐渐地,他发现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更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每天往围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他不再乱发脾气。后来,父亲告诉他,每控制住自己一次脾气,就从围栏上拔下一根钉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围栏上的钉子没有了。父亲用“钉子”当“戒尺”,戒除了林肯身上的“毛病”,林肯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还有发生在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小故事。梅丽莎有三个孩子,女儿汉娜正处于“糟糕的两岁”,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有一次,汉娜把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还狠狠地在妹妹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梅丽莎闻讯从厨房出来,直接把汉娜抱起来放到楼梯上,严肃告诉汉娜:“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汉娜在楼梯上大哭起来,而梅丽莎继续在厨房忙碌,没有理会大哭的汉娜。哭了约十分钟,汉娜终于不哭了。这时候梅丽莎才问汉娜:“知不知道自己什么事做错了?”汉娜点点头说不应该咬妹妹。梅丽莎把她从楼梯上抱下来,亲吻了一下,汉娜欢天喜地玩去了。


在我居住的小区儿童游乐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由于玩得高兴,该回家的时候也不愿意回家。许多美国妈妈不会不断唠叨催促,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再玩五分钟回家!”这时候,孩子们会赶快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玩,五分钟过后,妈妈一声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着走了。在美国,打骂孩子的行为可能触法。 “Time Out”和“Time Limit”(“独处”和“限时”)成为了他们的“戒尺”。

上面这些惩戒的故事,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有一丝体罚的意味,其实不然。只是父母们没有仔细厘清教育惩戒和体罚的区别。惩戒不是体罚,是在关爱的基础上,使用适度的处罚,来引起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警觉,促其进行自我教育。

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赏识是一种教育的需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需要。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提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无论在哪个国度,遵守规则都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好的惩戒方法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在这里,父母承担着基本的职责,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还需要在方法上的与时俱进


教育中,父母要始终手握“戒尺”。这不是要求父母始终手拿打人的“板子”,而是要心中长存“规矩”的意识。中华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讲究“规矩”、不缺“惩戒”的历史。“程门立雪”的故事源远流长,尊师重教的传统贯穿古今。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产生后,在过度的赏识教育中,捍卫孩子“权利”成了时尚,“戒尺”成了落后教育理念的代表,甚至连学校的老师都不敢对孩子说一句“重话”。今天的北美留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吃过“社会的苦”,家中的惩戒教育又十分缺乏,出现上述那些不良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务之急,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全社会,都要重新认识“惩戒”的必要,重新审视“戒尺”的作用,让孩子知道责任的重要,让成长经历必须的风雨,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身。


教育中,要学会运用好的“戒尺”。时代不同了。“戒尺”也就不一样了。好到惩戒一定是智慧的教育,打下去的“戒尺”一定要唤起责任。


这是我儿子给他同事出的主意,也是一个爸爸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天午夜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投诉他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的。由于顽皮,这个孩子在网上查找了一些陌生人的电话,就在午夜或者闲暇的时候“骚扰”人家。这位父亲知道后,和我儿子商量如何办才好,儿子建议他不要没收孩子的手机和电脑,而是让孩子查找出他打过的“骚扰电话”,陪着孩子一个一个拨回去向机主道歉。当孩子硬着头皮,满脸惭愧地对他“骚扰”过的人说“对不起”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惩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惩戒的意义不是惩罚本身,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举起的“戒尺”不是威慑孩子,而是告诉他要保持对这个世界规则的敬畏和遵守。学会使用“戒尺”,智慧使用“戒尺”,应该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的基因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既新奇又随意。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和制约的。如何让孩子从小知晓并懂得社会规则,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说一个成人的故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天,一位美国警察正在湖边巡逻,突然,他发现一只小松鼠不慎跌落水中。看着在水中扑腾扑腾,马上就要淹死的小动物,他当即就停下车,跳进湖里把小松鼠救了起来。当他上岸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将车停在了禁停地段,他无奈地摆了摆手,自己给自己开了一张罚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正义就可以忽视规则,能把事情办好就是规则,我们甚至认为傻冒的美国警察既没有人知道他违规停车,他又做了一个保护环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根本没有必要给自己开罚单,也无需用这样的方法惩罚自己。可就是这样的成人,他用我们认为有些傻的行为惩戒了自己,也遵守了规则!为社会为家庭做了多么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心有所戒,那孩子一定会视规则如儿戏。在这背后,不单是孩子的错误,更有家长的问题。


加州留学生绑架案中,那名被告的父母来美后想私下摆平,因为贿赂受害人和证人,同样面临了惩罚。这对所有的家长是一份警醒。如果自己心无所戒,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为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进退,本身就是一把最好的“戒尺”。


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大学,送入名牌,甚至漂洋过海,在美国、到欧洲读书就大功告成了。今天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文化,更要学会尊重和敬畏。父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就不能完全放下教育的“戒尺”!




古今中外,人类的历史,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也是遵循规则的历史。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让孩子突破自我,实现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规范自我,成熟而不逾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戒尺”不可或缺!

在讲究“赏识教育”的时代,正确地运用“戒尺和鼓励”,不仅是教育的必须,也是孩子成长的必须,更是每一个父母必须学会的基本教育方法!在这里,没有先进和过时,只有适合和实用。以一端否定另一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在教育中,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身为家长该严厉就要严厉,奖惩分明,爱与规则不可分割。

使用“戒尺”,是为了表达爱,拿起戒尺,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这,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家训,成为代代相传的圭臬,其实就是一把代代遵守的“戒尺”,保障着家族兴旺不衰,使得代代人才辈出。

欧阳修在写给他儿子的《诲学说》这个著名家训里告诉我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些古老的教育思想,无论在那个时代,始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认识规则、知晓尺度,有敬畏心,留有生活的底线,是每个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运用智慧,注重引导,做好榜样,学会使用教育的戒尺,也是每个父母的人生必修课。

面对这两门必修课,容不得我们的懈怠和失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未来,都是我们的唯一!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让孩子学会有序规则地生活,为他们一生的幸福保驾护航!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让孩子的创新创造建立在规则之上,让思维的成长更富理性,不再盲目。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让父母的爱永远守护着孩子,让家庭永远和谐,让一代又一代人享受幸福和阳光。

教有标准,知晓进退;

育有尺度,懂得拿捏。

在中国汉语里,“戒”是警戒、惩戒,“尺”是尺度、标准。

一点声明:

我们进行中美教育比较探讨,为的是在地球越来越“小”的今天,在教育的远视、近视和平视中,看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有些朋友看到我一引用美国的案例,就有人急着说,咱中国人的案例不能写吗,偏偏用老外的?您甭急,中国好的案例不少,您知道的也多,我在身边拿老外案例,套用现在流行语:格局大一些,这不也是为了咱多些借鉴嘛。为教育,咱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拜托!



往期作品回顾: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教育观点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陪伴不到位,父母24小时在身边又如何(争议春晚小品)

【清瑕】开学了,告诉你美国有些小升初残酷竞争堪比中国

【清瑕】教育要比较,不是只比较(深度阅读)

【清瑕】人生最好的遇见就是自己

【清瑕】顺其自然绝不是教育懒惰(推荐阅读)

【清瑕】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推荐阅读)

【清瑕】发现孩子,成就别样的自己(推荐阅读)


教育访谈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妈妈的育儿经)

【清瑕】家教,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哈佛妈妈燕子的育儿经


年系列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新年了,教育的“守”与“变”(推荐阅读)

【清瑕】过年了,带着孩子打开眼界

【清瑕】过年了,带孩子一起读读春联

【清瑕】过年了,如何让压岁钱更加“厚重”

【清瑕】过年了,让孩子在拜年中学会传承,感受生命

【清瑕】过年了,让孩子吃出年夜饭里“爱”的味道

【清瑕】元宵节,玩中也能长学问(文内视频推荐孩子看)


您点赞、打赏、转发、留言、支持都是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