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IFCII | 宁吉喆: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新投资理念(上)
很高兴参加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新投资理念》这个题目,谈一点个人认识。
近些年来国际上陆续提出的社会责任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影响力投资,可持续投资等依然是基于投资的新投资理念,现正日益转化为实践。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公司法》中就明确要求,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国家“九五计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15年,我国同联合国其他192个会员国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有许多都属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保障项目,需要政府投资,也需要企业投资。
下面我主要讲讲“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意义”“新发展理念呼唤高质量投资”“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需要理念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发展大势,深化认识发展规律,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2021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2.7%,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4.7%,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亿人,商品和服务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达97%,货物贸易额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同时受生产函数、市场需求、资源供给、发展体量等因素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会继续提高,必将带来需求结构调整升级。居民对优质商品、良好服务、绿色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也必然要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建设布局相应调整升级,要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增长动力由单要素线性投入向全要素生产力组合提高转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到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指导经济建设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方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和比较优势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
双循环是立足国情的循环。我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规模世界第二,以内需为主导,畅通循环符合实际。双循环是对外开放的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商品和服务买全球卖全球,双向循环有利于世界,也有利于中国。双循环是协调运行的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具备,空间广阔,推动区域协同协作将发掘出巨大潜能。双循环是创新发展的循环。在继续开展科技国际合作的同时,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务之急。双循环也是绿色共享的循环。推进绿色低碳和包容普惠是国际潮流,也已成为我国的实际行动。近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一方面国内大循环取得成效,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运转总体平稳,2020年、2021年和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国际大循环稳中有进,对外贸易逆势增长,2020年、2021年和今年1~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8%、21.3%和8.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发展理念指导,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是聚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经过长期建设,我国产业体系完整齐全,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企业营收、政府税收和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市场潜力巨大。只要我们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内经济循环就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会不断加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用高质量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责任投资,促进各方面投资可持续。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促进投资也需要厘清概念。狭义投资指的是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建造与购置活动及固定资产投资。广义投资则是指以获取收益为目标,投入资源的行为,包括实物资本和证券投资。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史以来,哪里有生产扩大、经济增长、公共建设,哪里就需要投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投资、生态投资与经济投资的协调发展。我个人认为多种投资概念都有其特定内涵,外延往往交叉,如果需要概括,可以把我们常讲的有效投资与ESG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可持续投资、影响力投资等概念统称为高质量投资。
第一,高质量投资应当是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投资。要解决发展面临的动力不足,城乡地区不平衡,人与自然不和谐,开放水平不高,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需要更多地投资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投资于科研开发、人力资本,投资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调,投资于生态环保,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投资于自贸区、开发区、高新区、城市新区等开放平台,投资于劳动就业、居民增收、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育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及投资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2020~202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教育、卫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3.8%、12%、 27.2%, 明显快于全部投资3.9%的年均增速,高质量投资大有可为。
第二,高质量投资应当是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职能;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负责,这样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收入利润。
目前全国共有登记在册企业约5,000万户,个体工商户约1亿户,还有约2亿农户,约2亿股民,这些都是自主决策的投资者。从主体数量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市场,推动高质量投资涉及众多企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高质量投资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投资。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也是高质量投资的原则。对企业来说,市场化投资要坚持商业原则,讲求经济效益,获取财务收益。如果搞了无效投资,投入资金没有回报,借贷、借债难以偿还,就会形成财务风险乃至金融风险,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
同时,企业规范投资于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和自身建设项目,可以补偿外部负效应,防范金融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可以增添外部正效益,增强内生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影响力,尤其是绿色低碳投资,突出绿色准则和社会责任,有些项目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前高质量投资的热点和风口。
第四,高质量投资应当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投资,在新发展阶段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需要扩大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7.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支持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但是,受预期不稳、要素制约、项目不足的影响。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仅为4.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工作量没有增长。
今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稳投资、稳外资,支持民间投资。从媒体上看到,上海6月16日有322个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5,658亿元,48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6月24日又有16项重点城建项目开工,值得点赞。要发挥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扩大投资,加快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发挥投资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社会领域投资,增进民生福祉。
第五,高质量投资应当是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方向的投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今后几年投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二是拓展投资空间,要推进“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投资,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提高投资效率,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投资项目落地见效,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即REITs健康发展,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各类投资都要以”十四五规划”为准绳,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未完待续)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