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FCII |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希望之路——共建可持续未来
联合国大会于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倡议的目标,需要人人携手共同努力去完成。说到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遥远,比如气候问题、贫穷问题、和平问题等等。让人担心的是,我们期待的变化并不是那么顺利到来,甚至于更加严峻,所以,我们需要以更多的紧迫感,共同携手,去做一些有益并且能够获得成效的事情。
谁来携手?
首先,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无论是跨国企业、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很多企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践行者。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有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更扎实更快速地实现这个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举个例子,在第一财经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中,纺织龙头企业溢达集团围绕可持续发展做了一系列工作,这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无需必须按照规则来做可持续的举措以符合各类规则。但多年前这家公司的管理体系就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进行,无论是原料生产领域的用水用电布料印染,还是成衣的制作,工厂女工的培训,食堂的用餐,从生产的大管理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都渗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司董事长杨敏德做了四十多年的纺织企业,是纺织行业佼佼者,这其实体现了企业与其供应链上的合作者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共同创造社会价值的美好一面。第一财经在调研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发现,很多年轻的创始人,从创业的那一天起,就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来的,并不是将经济目标放在第一位才去创业。蓝晶微生物的联合创始人李腾是一位做新材料解决环境问题的创业者,他说,“我们解决了环境存在的问题,也便有了商业价值”。
过几天将在上海举行碳博会,会议期间也将有很多企业展示他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但是我在最近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也发现外界对某些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表现的准确评价问题上,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进改善,比如一家全球领先的中国农药企业,他们的产品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而且技术上越来越成熟,毒性几乎可以全部分解,人畜无害,但是外界在对这类公司做ESG评价的时候,往往简单粗暴,甚至于影响了二代接班的积极性。包括我们看到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对ESG评价的吐槽,新型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正确之间的冲突,也是一个非常具备挑战性,值得去专业探讨的话题。
其次,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在投向可持续领域。本次论坛在昨天也讨论了有关耐心资本的创新与壮大以及可持续投资与中小企业的话题。当这样的讨论维度越来越宽泛的时候,但有一个核心是不变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资本践行着资本向善。如果可以让“因为追逐更高利润而吸引资本铤而走险”这一惯性认知得到改变的话,无疑可以看作是资本的进化,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越来越好。第一财经研究院今年将与中证指数合作开启中国的尽责管理调研,我们将呈现资本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共同成长。同时,我想提出的是,结合上述一些企业的困境,向善这么一个宽泛的提法如何更有指向性,有更清晰的边界,我想也是研究机构和媒体当下共同的责任。
最后,政府和监管机构在不断出台各类推动可持续续发展的政策。我们所说的共建,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力量无疑是重要的。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全球不断有促进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法规出台,2024年2月8日,北上深三大交易所同一天发布了要求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是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政策层面上的新的开始;就在本周(5月27日),财政部发函,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个意见稿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企业的可持续信披将从上市公司到非上市公司,从大公司到小公司——可持续发展,无疑将成为各类企业共同的责任和行为。
就目前来看,2023年全年三大交易所发布了各类可持续发展报告共2171家,同比增长10%以上。2024年从年初至今,三大交易所已经发布各类可持续发展报告共计2404家,同比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6.99%,而且我们看到各家公司在品牌传播中,开始更广泛传播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内容,重视程度与企业年报已经旗鼓相当,甚至会把可持续发展报告当成公司更“拿得出手”的名片,这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与此同时,如何推动这些报告更符合指引,更具备可比较性和实用价值也是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当下的一个迫切的课题。
事实上,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是到2030年要完成的事情,它应该成为人类未来的持续性行动。现在,我们还有很多艰巨的任务尚未完成。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面临各类问题重重,但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希望。汇聚众人点滴力量,必将会共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