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法学陷入了危机?| 希尔根多夫《法学的自我反思》(2021)

吴念抒 ManofLetters 2022-06-25

法学的自我反思


Eric Hilgendorf

德国法学陷入了危机?教义学今天已经无人问津?法学真的能成为一门科学吗?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法学家,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尤其是自21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化和全球化在德国的推进,以及跨学科交流的增强,“德国法学危机”愈演愈烈。在今天,甚至是曾经被视为教义学典范的德国民法教义学也开始对自己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产生了质疑。

为了回应这一系列难题,德国法学家开始了漫长的自我反思之路。最近推出第二版的、由德国刑法学家希尔根多夫教授主编的《法学的自我反思》(2021),就是这样一种时代关切的产物。本书第一版(2015)在德国很是热销,极短时间内就售罄了,引用率也极高。

在它之前已经有不少类似的文集,比如Christoph Engel主编的《法学的特性(Das Proprium der Rechtswissenschaft)》(2007)以及耶施泰特主编的《法律科学理论(Rechtswissenschaftstheorie)》(2008),也都早已脱销。

《法学的自我反思》的作者们来自公法、私法、刑法、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史学和法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是各个专业的佼佼者,因此收录的论文视角多样,主题丰富,且质量很高。当然,《法学的特性》和《法律科学理论》也具备这些特点,但是《法学的特性》更加侧重学科内的反思(笔者注:这本书也是大牛云集,如沃尔夫冈·费肯杰、京特·雅各布斯、耶施泰特),《法律科学理论》则多是宏论,相比之下,《法学的自我反思》涵盖范围更广,更接地气,读来也更有趣。

第二版相对第一版改动很大,有些论文做了全面修订,有些在文末附上后记,并且还新增了4篇论文。

第一版共有6个专题,二版7个专题,包括了:“学派形成”“学科内和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法学的国际化”“声誉在法学中的作用”“学术组织与学术社会的后果”“高校政策对法学的社会影响”“反思的形式和视角”。其中“反思的形式和视角”是二版新加入的专题。

以下翻译出目录,新增的论文和后记加黑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自我反思过程中的法学

作者:Eric Hilgendorf/Helmuth Schulze-Fielitz


I 学派形成


“法学”的思想传统、学派形成和工作方式——昨日与今朝

作者:Joachim Rückert


公法中的问题进路和思想传统

作者:Oliver Lepsius


II 学科内与跨学科研究:机会还是破坏因素?


学科内与跨学科研究:机会还是破坏因素?

作者:Thomas Gutmann


学科内与跨学科研究:新事物如何进入法学?

作者:Frank Saliger


III 法学的国际化


德国法学的国际化——对同一性变迁过程的观察

作者:Armin von Bogdandy


国际刑法学

作者:Eric Hilgendorf


IV 声誉在(法律)科学中的作用


学术中的声誉——功能和意义丧失

作者:Peter Weingart


声誉在法学中的作用

作者:Helmut Goerlich


V 学术组织与知识社会的后果


法学的方法与组织

作者:Hubert Rottleuthner


我们时代正在消逝的法学(尤其是刑法学)志业

作者:Bernd Schünemann


后记

作者:Bernd Schünemann


VI 高校政策对法学的社会影响


高校政策的新发展及其对法学的影响

作者:Wilhelm Krull


VII 自我反思的形式和视角


私法学的自我反思——构造、挑战和视角

作者:Marietta Auer


认真对待自我反思——从参与者视角看学科内与跨学科研究

作者:Axel Birk


自我反思过程中的公法的科学性——一个(中期)总结

作者:Helmuth Schulze-Fielitz









往 期 精 选HISTOR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