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 《上阳台帖》——诗仙的诗与书之歌
国家宝藏,一档爆红的现象级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事实证明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一经出现便吊打各种综艺类节目,一改先前综艺类节目单纯追求娱乐搞笑的节目效果。央视爸爸创造性地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相结合,并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节目表达形式。
如今在第一季余热未消的情况下继续推出了新的一季,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从《国家宝藏第一季》的八大博物馆(院)手中接过了讲述中国故事、让国宝活起来的接力棒。此外故宫博物院作为全国博物馆的执牛耳以及该节目的牵头人继续参与第二季。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界的龙头老大,通过事实证明了自己大佬的地位,在第二季中再次展示了是毫不逊色于第一季的三件国宝,分别是式雷建筑烫样、李白草书《上阳台帖》和清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
这三件国宝在节目中震撼亮相,其中李白草书《上阳台帖》为书法作品。若论古代书画作品收藏,故宫博物院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毕竟明清皇帝中不少是对其青睐有加的,其中首推乾隆,在历代帝王中对于艺术的喜爱程度或许只有宋徽宗赵佶能与之媲美,当然乾隆相较赵佶的品味就差得远了。满图的题诗与印章等等,无异于书画作品的灾难。但是无论如何,他对于书画作品的收藏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短短25个字,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经战火、离乱,它依附于这脆弱的薄纸之上,历经沧桑变幻,见证着华夏文脉的延续。
《上阳台帖》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此外其前后题跋有3米长,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则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留跋者无一不是历代风云人物,其书法造诣亦是不俗,赵佶、危素更是以书法见长,为此卷增色不少。
收藏似乎和印章是分不开的,就像“某某到此一游”一样,总爱留下印章这个标志来告诉后人自己曾经拥有过。此卷印章多达90余枚,满卷全是印章。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上阳台帖》经过上千年的流转,其印章本不应有如此之多,毕竟诸位收藏着都是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的。但是当《上阳台帖》出现在那个人手上后一切都变了,印章开始出现在书帖的各个地方。素有“盖章狂魔”之称的乾隆皇帝还是向《上阳台帖》伸出了邪恶的双手,近半数印章归其一人所有。虽同为帝王,宋徽宗赵佶较与乾隆却要矜持得多,经小编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他在书画上留下的印章共有13种,但其中常见的只有7种。这七种印章被称为“宣和七玺”,比之乾隆在历史记载1800多枚印章,可谓少的可怜。
《上阳台帖》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清宫内府,后为清末流出宫外,几经转手,最后为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所得。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又无私地将《上阳台帖》赠给毛泽东。1958年,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所以,这件《上阳台帖》即刻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转交于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小编虽对乾隆心怀不忿,但亦不可否认其对历史文物收藏做出的贡献。他以官方的形式对文物进行收藏,极大地减少了文物的遗失与损毁。
《国家宝藏》通过综艺的方式将《上阳台帖》的前世今生呈现出来,让大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李白。作为占领了我们中小学课本中诗词“半壁江山”的诗仙,虽说诗篇万口传,但留下的墨迹却独此一份,可见《上阳台帖》的弥足珍贵,观此帖之面目,与古人的评论相一致: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它的留存亦对李白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渊源的把握有着重大意义。
点击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内容⬇️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玩物易丧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