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 | 别再说俄罗斯是五大三粗的战斗民族了

沉鱼意 弘雅书房 2021-06-23
突然想到,在这个公众号里,好像很少谈论到俄罗斯艺术。

现在大家都跟着调侃俄罗斯是个战斗民族,确实,从许多方面,包括他们健硕的身材,都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很粗犷。


然而实质上,俄罗斯在艺术方面,绝对称得上是细腻敏感。
 
喜欢上俄罗斯艺术,是从《无名女郎》开始的。


画中的无名女郎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

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这个世道合流的神情,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

但不管怎么说,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毫无疑问这是世界美术史上的肖像画杰作。
 
实质上不管是俄罗斯还是苏联,都和“五大三粗”没什么必然联系,人家一直是文学艺术大国,就算是西方主流吹捧的艺术大国如法国意大利,也不会有哪个能站出来说俄罗斯人粗,俄罗斯人文化艺术水平不行。
 
在荒野的基督,克拉姆斯柯依

苏联人、俄罗斯人,审美水平是天花板级别的。
 
俄罗斯比较出名的就是悲剧文化,不管是文学艺术作品还是音乐都带着点抹不掉的愁,哪怕是军歌,都是走悲壮风格的,就是那种表达着我要跟你决一死战却同时黯然垂泪的感觉。
 
为什么?
 
想象一下,一座城市被包围九百天,冬天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冻死饿死一万人,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投降。
 
想象一下,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有80%没能活到战争后,命运算好了一切,在他们毕业那年的夏至日送给他们一场浩劫——设计着让他们去死。
 
想象一下,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无名的将士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在柏林留下“我来自布列斯特”这句话的。何等惨烈,如何不悲哀?
 
艺术的批判现实主义流派,就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那就不得不说列宾,这个难得一见的俄罗斯天才艺术家。
 

这幅画是列宾在19世纪后期创作的《意外归来》,画家塑造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经过长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归来的场景。
 
门口的女佣把他看成“陌生人”,年迈的母亲吃惊地从沙发上站起来。
 
画面上还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幼稚的儿女。这幅画几经周折才得以展出。
 
在《意外归来》的初稿中,那个革命知识分子是位女性流放犯。
 
列宾后来按照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定稿时,改画成一个饱受折磨的中年男子,他满脸胡须、形容憔悴,消瘦的身躯还穿着没及时更换的囚服。
 

我们对这位大师最了解的作品应该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画中列宾画了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


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
 
列宾所画的肖像十分精彩。
他总是能准确地从人物的神态中把握到性格特征。
 
托尔斯泰与列宾的往来,持续时间最长,大约30年之久。列宾对托尔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他画了70多件写生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和雕塑。
 

现在保存在特列恰可夫画廊的《托尔斯泰肖像》(1887),是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
 
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过观众而直视着遥遥的远方,表现了集中思维的神态。
 
在构图与用色上,十分简练、朴素。列宾从作家的脸上,看到了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同时又是带着贵族风度的一位伯爵,他那文雅的姿态,高傲而锐利的眼光,一切都使人赞佩。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
 
画家十分重视对托尔斯泰的复杂深刻的心理描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姿态、手势和目光神情之中。
 

这是列宾为妻子维拉·列宾娜的画像。她看起来年纪很小,正安详地睡着,仪静体闲,不胜娇柔,在红色的座椅、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裙子映衬下,更显得肤如凝脂,天生丽质,楚楚动人,散发着青春和美的气息。
 


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苏丹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
 
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要多么细腻地观察,才能把人物的神态展现得这么生动自然?
 

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
 

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
 
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
 
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
 
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
 
列宾一生中是一个很勤奋多产的画家,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

1905年1017日的示威游行,列宾

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
 
他记录下了俄罗斯人民鲜活的一面,远非我们印象中的刻板形象。


那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看得人无力又震撼。
画家细腻描绘的每个细节在画布上穿梭百年仍旧能够震慑灵魂。

如果你去过特列奇亚科夫美术馆,如果你去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你会感慨,俄罗斯人的细腻,与万物与时间的共情。


如果你再细心一点儿,你会发现俄罗斯的艺术馆里除了传统人像,圣像画和风景画,很少描绘现实美好,文艺清新的作品很少。描绘人的情感,社会变迁,大事件衍生,革命时间,人间疾苦的画作特别多。


这就是俄罗斯人区别于西欧的地方,他们似乎总有一种细腻的精神与与众不同的情感,贯彻整个民族千年。

有一个几乎公认的看法,到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的文化达到了它们辉煌璀璨的黄金时代。
他们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无论是在音乐、美术还是文学领域,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列宾,我们还应该知道苏里科夫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Surikov,Vasili Ivanovich,1848-1916),俄国画家。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
早年就学于彼得堡美术学院,曾游学意大利、法国、德国。他的创作生涯主要善于取材于俄罗斯历史事件。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同年获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都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他创作的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历史画的“三部曲”,展现了俄罗社会变革的宏阔史诗与经典画卷。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