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tlib线上展览 | 荷兰黄金时代名作展

乘方 弘雅书房 2021-06-23



前言


2020始,一则“荷兰改名尼德兰”消息刷爆国内社交网络。事实上,这是一则被部分媒体误读的新闻。荷兰不是改名,而是于2020年采用新的国家徽标。中国驻荷兰使馆也刊文指出,荷兰还是原来的荷兰!荷兰的正式国名是荷兰王国,荷语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语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The Netherlands。中文译名,荷兰,来自“Holland”一词。

16世纪,荷兰受西班牙统治,1568年爆发历时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81年北部7省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其中,荷兰省(Holland,现分为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是当时联省共和国中最大、最富裕且最有权力的省份,人们便常用Holland代指整个国家。

16世纪,南尼德兰(大约是现今的比利时)战败,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安特卫普被西班牙占领,大量南尼德兰移民涌入荷兰。再加上风力和泥炭等便宜能源的供应、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强大的海军和宽松的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因素,荷兰的贸易、工业、艺术和科学急速发展,在17世纪赢来了巅峰时期,史称荷兰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荷兰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比如荷兰古典主义风景画先驱,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静物画家威廉·克拉斯·赫达;风俗画家扬·哈维克斯·斯蒂恩……其中以伦勃朗、维米尔和哈尔斯最为出名,并称荷兰绘画三杰。本次展览分为肖像、风俗、风景和静物四个模块,从题材、技法、个人风格、意象等多个角度出发,通过对艺术家和代表作的介绍,希望能让观者对17世纪荷兰绘画艺术和代表画家有新的了解。

<<滑动查看

伦勃朗 《夜巡(Night Watch)》  

1642年 布面油画 363cmx437cm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伦勃朗现存最大幅的画作。1751年,它挂在新市政厅——今天的阿姆斯特丹皇宫。拿破仑统治时期,这幅画被迁移到特里普家宅(Tripenhuis ),这处家宅后来成为一所科学艺术学院。最后,这幅画送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至今仍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幅画的画名 《夜巡》不是伦勃朗所取,而且对观者有误导的作用。这幅画所描绘的,是发生在白天,一队射手连正要出发的场景。这次行动的命令是由巡视长官弗兰斯•班宁•库克下达的,巡视长官置身前景,他左手做着手势,指挥着他的助理威廉•凡•卢腾博奇,好让他杂乱无章的队伍集合起来。巡视长的手在卢腾博奇夹克制服上投下一处明显的阴影,证明当日的场景发生在大白天。深黑的背景底色缘于颜料涂层变黑与画的一些部分褪了色。射手连在他们会场大门外前面的广场上集合,台阶上,各色人物非正式地按逐次降低的三个梯级排开。根据合同,伦勃朗收下1600荷兰盾作为委托费,16位射手依照他们在画中的位置支付不等的费用。

显而易见,这幅画绝对不止16个人。意大利的斯蒂芬尼·祖菲,在《影响世界艺术史的艺术大师,以黑暗绘成光明》一书中曾提到《夜巡》这幅画一共画了28位男士和3个孩子。

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的油画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滑动查看

伦勃朗 

《犹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  

1665年 布面油画 121.5cmx166.5cm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与《夜巡》一样,这幅画的名字也不是伦勃朗自己取的。这幅画和犹太婚礼也没什么关系。它属于双人肖像画类,传统上用于新婚庆贺和纪念。但我们还不知道,这幅肖像中两个人到底是谁。有一种猜测是,这幅画是伦勃朗为了儿子提图斯订婚所创作的。画中的男人和女人,手势交错,眉目传情,彼此间的缠绵情愫把控着画面构图。

从画技看,这幅画浓厚用色的尤为突出,有些地方厚重到让人会认为伦勃朗用了一把铲来创作这些地方。特别是人物手部微妙之处借助颜料的可塑性得到加强。颜色不仅用来表现照在人物身上的光影,而且塑造物质存在可让人触及的感观。面部处理与礼服处理的技法不同,意在明确告诉观者,这些差异并非伦勃朗眼力不济或用笔抖动所致,而是伦勃朗巧妙且艺术性地采用颜料质感着色而成。

伦勃朗 

《杜普博士的解刨学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1642年 布面油画 169cmx216cm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描绘的是:1632年1月某天,阿姆斯特丹著名外科医生尼古拉斯•杜普在教授的一堂有关手臂解剖的公开课。杜普是当地外科医生协会的首席解剖学专家,他在专业领域德高望重,和现代解剖学之父安德烈亚斯•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齐名,被誉为荷兰解剖学泰斗。

七名围观者围着杜普医生的解剖手术台,他们不是医生,而是行政长官,他们的名字记在一个名单上,名单由其中一位拿在手上。躺着进行解剖的人的名字也有记录。这幅画表达人对科学的好奇心以及某些厌恶感,二者的体现不相上下。杜普在进行手臂肌腱的解剖,同时用空着的左手演示手臂肌腱的功能。正如画中描绘的精密解剖所体现的,伦勃朗对人体有着详尽的了解,这是达•芬奇在不久前要求每一位艺术家应当具备的素养。

<<滑动查看

约翰内斯·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1632年 布面油画 44.5cmx39cm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2003年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电影海报

张靓颖和汀巴兰德演唱的英文歌曲

《Dust My Shoulders Off》MV截图

这是维米尔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甚至被称为是“维米尔的蒙娜丽莎”。此画曾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提供灵感来源。

画中的女孩儿显露了四分之三的脸庞,在充足的光线下,有着非比寻常的美丽:微开的双唇、水汪汪的眼睛、修长直挺的鼻子,是那样的惹人注目。深色的背景是维米尔作画的新尝试,映衬出赭色的外套和黄色与蓝色头巾,并且凸显出描绘得非常精美的珍珠耳环。运用晕涂法,让少女的肌肤变得柔软光滑,且以粉红色的小微点,强调嘴唇的轮廓。要确认画中主角所寓意的身份并不容易,但如同维米尔的其他作品,她可以说是符合了将瞬间凝结为永恒,保留了永远的年轻美貌。

在所有对这幅作品的回响之中,最欲探究且富诗意的观察,应属荷兰诗人暨评论家杨维斯,他在1908年写道:“比维米尔其他作品更优秀,它看起来就像是由压碎珍珠的粉末融合而成。”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出生于荷兰代尔夫特,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与哈尔斯、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主要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擅长使用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描绘光线的来源,从而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被称为光影大师。他的绘画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和谐,尤善于表现室内光线和空间感,给人以信仰上的真实感。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弗兰斯·哈尔斯 

《弹鲁特琴的小丑(Jester with a Lute)》

1625-1626年 布面油画 70.5cmx61.9cm 

卢浮宫藏  

从哈尔斯17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描绘音乐家、酗酒者、演员和孩子们生活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卡拉瓦乔的绘画风格,但是有一些重大区别,他没有把画中人物的瞬间表情描绘成鬼脸。即使他的模特儿穿着演出服,也从没有给人感觉是在画坊里绘制的。他总是让人感觉到,我们正在看着生活飞逝的一瞬间。

年轻人的上半身被置于背景的中央,他在演奏卢特琴。哈尔斯将他安置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框架内,人物像是从画面中浮现。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卢特琴手在移动,他的头和肩膀向着不同的方向扭动。画中人物的身份不得而知,他看上去像是一位巡回演出的流浪乐手。他扮演的丑角让人感到他非常快活,他古雅的服饰又让人感到他是一位喜剧人物。一抹俏皮的、也许是讽刺的微笑掠过了卢特琴手的整张脸,给予他巨大的生命力。这种自然的笑容表明画家对真实人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他的其他几幅作品中也看到过这位模特儿。

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1666),荷兰黄金时代肖像画家,以大胆流畅的笔触和打破传统的鲜明画风闻名于世。哈尔斯1582年在安特卫普出生。因为西班牙入侵,哈尔斯家在安特卫普没落期间(1584年-1585年)从南尼德兰逃离至北部的哈勒姆,之后哈尔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

<<滑动查看

弗兰斯·哈尔斯 

《凯萨琳娜·霍夫特和她的奶妈(Catharina Hooft with her nurse)》

1620年 布面油画 91.8cmx68.3cm 

柏林老国家美术馆藏  

画中的小孩身穿华丽的锦缎服饰,她是阿姆斯特丹知名法学家彼得•霍夫特的女儿凯萨琳娜•霍夫特,长大后嫁给了荷兰市长科尔内利斯•德•格拉夫。她身后身着朴实无华,过时的服饰的成年女人是她的奶妈。其实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很容易解读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凯萨琳娜肢体舒展,笑容从容自信,小小的身体自带一种掌控主场的上位者气质。奶妈笑容局促,表情有些僵硬,神情神似风靡中国的假笑男孩。这幅画生动传神,完美捕捉了真实生活的瞬间,给了我们一个了解17世纪荷兰市民生活的窗口。

<<滑动查看

约翰内斯·维米尔 

《倒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

1660年 布面油画 45.5cmx41cm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画被公认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维米尔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这位不起眼的女仆,正将牛奶从壶中倒出。这幅画可以说是西方艺术巅峰代表作品之一。这幅画的主题,远离了如诗如画的风景,或是热闹拥挤的场面。维米尔描绘了一位强壮有力的年轻女子,穿着质地粗糙的皮外套、蓝色围裙、红裙子,戴着白色头巾。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小心翼翼地将牛奶倒入陶碗中。在她身边的桌上,还有一些杂粮面包,画家运用精致的点画法构成一幅杰出的静物画。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 

《小酒馆场景(Tavern Scene)》  

1661-1665年 布面油画 44.3cmx36.8cm 

蒂森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位怀孕的女人找了一个容易上当的老人作为结婚对象,而她的恋人充当逢迎者。受害者点着烟斗,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恋人戴着一顶只有在孩子分娩后父亲才戴的帽子。这位年轻人的脸部被描绘成荷兰谚语中的典型的“尖鼻子、尖下巴,魔鬼住在心里”的人物。

在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位手拿杯子开心笑着的男人,那是画家的自画像。斯蒂恩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加上自己的自画像。他幽默的目光往往与观众的目光相遇,仿佛是这类场景中的评论员或主持人。红外线的检测表明,画中女子扭头看着站在身旁的年轻男子。在后面的屋里,有两个男人在玩西洋双陆棋,可能暗示这场骗局的邪恶。斯蒂恩经常将西洋双陆棋画入油画中。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Jan Havicksz Steen,1623/1625-1679)因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繁多的作品,在17世纪的荷兰画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的作品以表现生活的嘈杂为主,场景平凡而自由,手法有些粗糙。他的某些作品则在具有喜剧意味的轻松表达中还混有十分清晰的教诲意味:人类在他的描绘中,由于堕落而失去理性,最终造成自身的不幸。斯蒂恩在创作上既有讽刺性,又具有客观性,表现着平凡而现实的美丽,却比梅齐斯或泰尔·博尔赫的作品更为沉重。

<<滑动查看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 

《放荡的一家人(The Dissolute Household)》

1663-1664年 布面油画 108cmx90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文艺复兴盛期的画家通常会用众神与贵族来表现宴饮场景,而十七世纪的荷兰则更关注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有时会带有一些说教意味。斯蒂恩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幅画中描绘了一次荷兰市民的家庭聚会:画面中女主人举着酒杯让女仆倒酒,太过沉醉于酒精的刺激以至于连脚踩着圣经无意中践踏了信仰也不自知。男主人与女仆的手在女主人背后牵在一起,暗示着两人关系的暧昧,男主人身着黑衣直视着画面外的观者暗示着恶魔般的邪恶微笑。本来作为宴会主菜的火腿被随意丢在地上,旁边的家猫正虎视眈眈的盯着,露出贪婪的眼神。与宴会场景格格不入的是远处门边的一个乞丐,他似乎正伸出手想讨要些食物果腹,而蓝衣的少年却毫不留情的轰走了饥饿的乞丐。众人头顶上吊着一个篮子,似乎预示着这个充满罪业的放荡之家将要受到命运的审判。篮子里的剑与鞭子代表着正义与惩罚,拐杖和罐头则预示着这个家庭将要承受贫穷,麻风病人和瘟疫感染者必须用的响板则暗示着疾病的袭来。

这幅作品中的男主人形象取自斯蒂恩自己,女主人为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凡·戈伊恩,蓝衣少年和灰衣小孩的形象则按其子赛迪斯与康纳利斯所画。可见斯蒂恩也想以此画警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要秉承荷兰朴素坚强的生活方式,而不要贪图享乐。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 

《混校(A School for Boys and Girls)》  

1670年 布面油画 71.7cmx108.6cm 

苏格拉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斯蒂恩画的一幅表现乡下学校生活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他的整体风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画面中那位无精打采抽着烟,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的校长,就是画家本人。画面里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乱得像斯蒂恩一样”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在荷兰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也同样是自由宽松的。斯蒂恩在这幅画里并没有做过多的夸张,在荷兰的初级教育的情形基本就是这样。

<<滑动查看

老弗朗斯·凡·米里斯 

《医生出诊(Doctor’s Visit)》

1657年 铜板油画 34cmx27cm 

维也纳艺术馆藏 

荷兰风俗画作品经常出现这种医生出诊“相思病”的主题。房间内有一张一部分被精美帷幔遮盖住的床。很多时候,床第暗示着恋情。

画作前景部分的现实主义进一步展现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尤其是玻璃瓶的剔透晶莹以及铜盆的重重叠影。在描画家居内饰时,风俗画画家往往会将自己的精湛技艺炫耀一番。这幅作品中运用透视法可以通过敞开的门相继看到的房间便是一例。

老弗朗斯·凡·米里斯(Frans le Vieux Van Mieris,1635-1681)是托伦弗利特、凡·登·坦佩尔和盖里特·德奥的学生。1658年,他加入了莱顿的圣路加同业公会,1662-1665年成为该公会的委员,1665 年接任该公会的会长。作为肖像画和风景画的画家,他不仅学习到盖里特·德奥笔触精细、色彩协调的画风,而且还继承了盖里特- 德奥以窗框内的人物半身肖像为创作主题的习惯。他的技巧完美,色彩细腻、有力,比盖里特·德奥更加倾向暖色、更加明亮。

彼得·德·霍格 

《荷兰庭院(A Dutch Courtyard)》

1658-1660年 布面油画 69.5cmx60cm

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荷兰庭院》有种迷人的即时感,仿佛照相机抓拍的“快照”。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是如此诱人,我们可能会觉得那个姑娘随时都可能走进敞开的小门。画面制造出在不断流逝的生活中,短暂静止的幻觉: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游戏和闲谈。

彼得·德·霍格(Pieter De Hoogh,1629-1684年后),擅长描绘荷兰人的日常生活,注意细节,色调温暖。其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朋友、家人和女仆。在代尔夫特时,其成就达到了巅峰,后来则转而描绘中产阶级生活。被称作“半个维米尔”——他具备维米尔风格的许多要素,唯独缺乏维米尔的灵气。

<<滑动查看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

 《打开水闸的两个水车(Two Water Mills And Open Sluice)》

1653年 布面油画 66.4cmx84.1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罗伊斯达尔通过突出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需要抓住人们的视线。溪水的两岸布满浓密的植被,湍急的水流从闸门奔腾直下。天空布满阴云,河岸上是枝叶浓密的树木,它们凸显出小桥的结实。对岸山坡上有一个孤独的男子和一条小狗,在大自然中显得十分渺小。阳光穿透浓厚的云层照在磨坊上。

这座磨坊属于靠近德国边境艾瑟尔省的代讷坎普附近一个村庄的辛格莱文庄园。虽然这座磨坊依然存在,但是此画中的背景是罗伊斯达尔创造的,因为代讷坎普附近没有山丘。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8/1629-1682),在童年时期就在家人的影响下接触艺术:他的父亲是一名画框匠人,业余时间爱好画画;雅各布的叔叔萨洛蒙(Salomon)则是一位知名的风景画家。在叔叔的引导下,雅各布很早就展现出了艺术天分。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雅各布就已经完成了第一幅布面油画。1648年,20岁的雅各布加入哈勒姆的圣路加公会。在阿姆斯特丹定居后,雅各布还读过医学院,临床实践过外科手术。作为一名出众的风景画家,17世纪50年代,他在荷兰东部各省采风途中,一直在寻找呈现自然光穿越云层的最好办法。在165年回到阿姆斯特丹之后,他创作了无数有关当地风景的各类画作,这些画作与他从叔叔那儿学到的风格迴异,这也要归功于他对伦勃朗风格的解读。他在画室培养了几名学徒,在后世风景画家眼中颇具威望。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 

《哈姆勒景观(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Haarlem)》

1670-1675年 布面油画 42cmx65cm 

柏林绘画陈列馆藏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对于风景的诠释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特征在其晚期创作中尤为突出。画家“夸大渲染”空间的能力已被认可,他描绘布满大片云彩的辽阔天空和缠结在一起的植物群,并将这些元素安排在封闭的透视空间内。他大部分作品中精心绘制的风景都来自荷兰风光:城市、港口、乡村田地、植物遍野的丘陵、穿越麦田的小路、巨大的风车……这些景观均符合地形学的标准,因此人们可将其辨别出来。森林中树木盘根错节,流露出一股浪漫的气息,荷兰安宁的乡下风光同样牵引着人们的思绪,让人重拾有关这些独立元素的记忆。在他最出色的作品中,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冲击力和压倒性能量使之鲜活起来。雅各布在最初探索浪漫主义色彩的绘画时,遵循了叔叔所罗门•凡•罗伊斯达尔和扬•凡•戈因的教诲,以他们的作品作为参考;不过得益于伦勃朗创作风格的影响,雅各布笔下的风景显得更加“异乎寻常”。

从构图上来看,画面的四分之三都被天空占据,人物的形象基本上变得微不足道,不过就是大自然壮丽景观之中的一小部分。大自然仅呈现出零星几点人类生活的痕迹。

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 

《麦田景观(Landscape With A Wheatfield)》

1660年 布面油画 40cmx45.7cm 

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在这幅作品中,罗伊斯达尔通过光线产生的画面空间,通过光影微妙平衡的对比,使最接近前景区域的构图变得十分和谐。此作品的构图特别突出透视法,在蜿蜒的道路上,观者可以看到牛群和人物,并把视线引向中景。画面的背景是一座绿树环绕的村庄,教堂的塔尖刺破天际线。

<<滑动查看

约翰内斯·维米尔 

《德尔夫特小径(The Little Street)》

1658年 布面油画 54.3cmx44cm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备受赞扬的作品描绘了两栋古老的德尔夫特房屋,有着长方形的窗框和木制的活动遮板,还有两条连接房屋的红砖地小巷子。在房子的右前方,有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正在石块铺砌的路上玩耍。与其说这是描绘德尔夫特一角的生活写照,有着似乎漫无边际延伸死亡屋顶和藤蔓攀爬的墙壁,不如说更像是快门下捕捉的生活片段,有着独有氛围的片刻。

一个平静多云的平常日子,两位老妇人正埋首于她们的家务,一位在敞开的门边缝纫;而另一位则弯着腰,似乎在洗着衣桶中的衣物。靠在庭院墙上的的扫把,和缓缓流着洗衣服的肥皂水,这些都是维米尔微妙的诗意和卓越的观察力的显现。

<<滑动查看

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 

《代尔夫特的景色(A View of Delft)》  

1652年 布面油画 15.4cmx31.6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的主体是代尔夫特的新教堂。这一独特表达的前提是艺术家首次用暗箱进行了户外精确素描,随后才在他的画室完成了这幅作品。前景中的鲁特琴和低音提琴( viola da gamba)使人看出画中场所是一个乐器店。沉思的店主也是画作的一部分。观者可以看到明显用透视法缩小且不完整的景观,那个低音提琴拉近了观者与场景的距离,所以画作既可称作是风俗画,也可称作是风景画。

卡雷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Fabritius Les,1622-1654),生于米登贝姆斯特( Midden- Beemster),其父彼得・卡雷尔兹( Pieter Carelsz)是一位教师、教堂司事( sexton)、镇教堂唱诗班的第一领唱。卡雷尔兹还爱好绘画,他对这方面的热情也感染了他的三个儿子。而在这三人中,卡雷尔尤为出众。

1641年,在迎娶埃尔特格・范哈塞尔特( Aeltge van Hasselt)后不久,卡雷尔就前往阿姆斯特丹,并在伦勃朗的画室与萨穆埃尔・范霍赫斯特拉滕( Samuel van Hoogstraten)共事。在那些年间,他的肖像画臻于完善。两年后,丧偶的他回到家乡,尽管他仍与老师伦勃朗保持联系,不过大约十年后,他成为一位自成一派的艺术家。他的个人风格成熟,与伦勃朗的风格大有不同。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前往代尔夫特后不久(他于1650年再婚),并在1652年加入了圣路加公会( Saint Luke s Guid)。由于他困窘的财务状况——经常债台高筑一一卡雷尔也画了些平庸之作。然而,他保持了他的独特风格,这源于他对光和雾化效果以及自然界的深入研究,这种技法可见于维米尔。他家和画室附近的火药库爆炸,他在这起事故中不幸身亡,他的一些作品也被大火吞噬。

彼得·扬斯·萨恩列丹 

《圣约翰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John at 's-Hertogenbosch)》

1646年 木板油画 128.9cmx87cm 

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萨恩列丹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视图及内部结构画家,他的画作预示着风景画中实景画(veduta)一派的兴起。在这幅画中,观者不仅可以细细欣赏圣约翰大教堂内部各种细节,而且还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宽敞明亮的感觉。

彼得·扬斯·萨恩列丹(Pieter Jansz Saenredam,1597-1664),作为接受风格主义训练的雕刻家之子,萨恩列丹很可能是从他父亲那里第一次学到了艺术的基本知识。在他的父亲去世后,年仅9岁的彼得随全家搬到了哈勒姆。他在哈勒姆画家弗兰斯・彼得斯・德格雷贝尔( Frans Pietersz. de Grebber)的画室里继续接受训练,后者引导他学习风景画和肖像画,这两类画作是商人阶层最喜欢的题材,同时也是荷兰画家所擅长的领域。1628年左右,彼得决定钻研荷兰独特的风景画类型——城市景观图一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尝试过这种类型,而客户对此则反响热烈。彼得煞费苦心地从生活中观察研究要描绘的建筑,做出详细的比例尺,配上测量结果,并将之移植到画布上,他还潜心钻研各种独特的光线效果。在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只有两幅画的是“外国”景象,而且画的都是罗马。这两幅可不是来源于生活,因为没有记载表明彼得曾旅行至罗马;相反,这两幅画都是基于梅尔勝・范海姆斯凯克( Maerten van Heemskerck)的画作创作而成的。

<<滑动查看

威廉・卡尔夫 

《静物与饮酒号角(Still Life with Drinking-Horn)》

1653年 布面油画 86.4cmx102.2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卡尔夫是荷兰最伟大的静物画大师之一。他的作品被称为“奢侈品静物画”,也可以被称为“炫耀静物画”。画中静物的展示反映了17世纪荷兰富有阶层豪华的生活方式,威尼斯玻璃杯、中国瓷器、土耳其地毯,还有观赏性的金银器皿,这些都是地位的象征。此类油画大多是受富裕主顾的委托创作的,悬挂在他们的家中。但是对物件的选择并不总是为了寻奇猎艳,有时会带有某种象征性意义。虽然只有富人能买得起这种来自遥远国度的稀罕物件,但也可以把它们解释为对繁荣的荷兰贸易的一种敬意。将柑橘类水果和酒放在一起,往往可以解读为鼓励节制使用酒精,因为将柠檬汁掺入酒中,可以减少酒精的副作用,增强其药用功效。

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 ,1619-1693),卡尔夫是波特的弟子,不过,他在初入画坛时受里克哈尔斯和科尔内利斯·萨夫特莱文的影响更深。卡尔夫是阿姆斯特丹静物画的大师,他最早的乡村画带有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倡导的艺术趣味。1643年以后,卡尔夫也创作一些奢贵华美的静物画,或者表现金银器皿,或者表现甲冑,具有华丽的材料感,色调讲究,产生诗性、神秘的和谐感,尤其是阴影(灰-褐色)和一道道“强光”(金色、银色和黄色)的对比,十分有特色,源于伦勃朗及其弟子(如德奥)的美学。大约在1646年左右,卡尔夫回到了荷兰(在1653年后,他住在阿姆斯特丹),继续保持这一使他声名鹊起的热烈而精细的风格。他表现的静物一般都是摆放在奢美的地毯上的金银器、玻璃、珐琅、中国瓷器和其他一些更为稀有的物件(贝壳、鹦鹉螺、珊瑚)。

威廉・卡尔夫 

《静物与中国的碗,杯鹦鹉螺和其他对象(Still Life with a Chinese Bowl, a Nautilus Cup and other Objects)》

1662年 布面油画 79.4cmx67.3cm

蒂森博物馆藏  

威廉・卡尔夫喜欢画铺满或摆有各种小点心的桌子,场景通常设置在夜晩。一束细长的光线巧妙地照亮了有纹理的大理石表面,其上布满了小贝壳,与巨大的鹦鵡螺贝壳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不同材料的结合,从大理石到银质托盘再到小毯子的布料,都给人以奢华之感。

珍贵的鹦鹉螺杯配以精美的装饰,这本身就可以进行多种解读,而无须将解读拓展到整幅画。其装饰代表海神尼普顿(Neptune)(他的形象就在上方)或者约拿,因为海怪的血盆大口似乎正要吞下一个逃亡的人,或是《奥德赛》中的片段,例如从卡律布狄斯(Charybdis)大漩涡中逃亡的尤利西斯(Ulysses)。

画中的中国明代的糖罐是件精美而珍贵的舶来品,是荷兰贸易的典型物品,上面饰有道教八仙(Eight Immortal Sages of Taoism)。它自然地放置于桌子上,其盖子靠着罐子的一侧。剥了一半的柠檬和橘子被精妙地描绘出来,它们被波斯毯子遮盖了一部分,这细节暗示了画家对从东方运往荷兰的充满异国情调的物品之兴趣。

彼得·克拉斯 

《鱼(Stilleven met een vis)》

1647年 木板油画 61.9cmx80.9cm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餐桌静物画,桌上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三个银盘子,分别放着去皮切片的柠檬、蓬松细腻的面包和色泽诱人外焦里嫩的烤鱼。还有一杯甘甜的美酒,一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葡萄,绿色的葡萄藤半围绕着这些餐具食物,整个画面看起来十分和谐。

彼得·克拉斯(Pieter Claesz,1597/1598-1661),是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静物画家之一,虚空派静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克拉斯出生在比利时的贝尔赫姆,一个靠近安特卫普的地方。在那里,克拉斯成为了圣路加公会( The Guild of St.Luke)的成员。1621年,克拉斯移居到哈勒姆。同年,他的儿子也就是之后的风景画家尼古拉・波桑出生。克拉斯和同样在哈勒姆工作的画家威廉是当时静物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彼得·克拉斯 

《虚空(静物画)(Vanitas Still Life with the Spinario)》

1628年 木板油画 71.5cmx80.5cm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虚空静物画的灵感来自于《圣经,旧约,传道书》(1:2):“虚空的虚空”。是一种寓言静物画,其中的物体——如沙漏或人头骨——意味着对人类生命稍纵即逝的警示。这类静物画特别流行于17世纪的荷兰。

扬·达维茨·德·赫姆 

《书籍(Still Life with Books)》

1625-1630年 木板油画 26cmx41cm 

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灰色和棕色的色调占据了这一构图,阴影慢慢地在墙上蔓延开来。这幅画暗示着生命的飞逝。起皱的书籍暗示着短暂。琉特琴所产生的音乐是短暂的,是生命短暂的象征。一张关于死亡的文字引用置于桌上,可以清楚看到单词finis。

扬·达维茨·德·赫姆(Jan Davidsz De Heem,1606-1684),以花卉和静物画成名,他曾受教于父亲达维德后去В·凡·德尔.阿斯特画室工作,受其影响,1629年他又去莱顿的达维德·拜利画室。后来,他创建了一个很大的画家工作室,对A.米尼翁、J.B.吕斯特、约里斯,以及扬·凡·索恩、吉勒曼斯、科斯曼斯、扬·凡·登·赫克和安得里斯·贝内代蒂(赫姆最早的一位学生,人们常常将这位学生与赫姆混淆)等画家们,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滑动查看

扬·达维茨·德·赫姆 

《静物:牡丹、樱桃和怀表(Still Life with Peonies, Cherries, and Watch)》

17世纪 木板油画 26.5cmx41.5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这幅水果花卉静物画,德赫姆描绘了牡丹、茶花、牵牛花、玫瑰等多种花卉。每种花卉颜色和花型都不一样,德赫姆通过巧妙的安排将它们和谐地放置在一起,使得观者从整体视觉上产生一种百花盛放、尽态极妍的美感享受。



结语



17世纪的荷兰绘画艺术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追求真实的艺术传统,挣脱宗教和神话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以新兴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各种题材蓬勃发展,使得它摆脱了宗教、宫廷和贵族的垄断,成为了备受大众喜爱和欢迎的绘画艺术。

本次展览,于荷兰黄金时代绘画艺术而言,管中窥豹。感兴趣的观者可以多多了解当时的艺术家,欣赏画作、阅读书籍,或者去美术馆实地感 受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拥有大量荷兰黄金时代绘画艺术资料,让你足不出户,便可尽情了解!本次展览文字部分,参考了大量艺术专业书籍的观点和表述。特此声明!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是一个满足互联网+时代全方位艺术鉴赏需求的产品,定位于为艺术教育提供资源、素材及方法的深度学习数据库。目前收录十四万余幅高清图片并处于实时更新状态,涵盖油画、素描、版画、水彩、国画、书法、壁画、雕塑、篆刻、建筑艺术及其他类型,包含艺术普及、艺术故事、艺术品、艺术家、艺术机构、资讯六大内容模块。具有知识系统组织、内容全面完整、数据深度标引、超级高清大图呈现、知识点内容模块关联、艺术辞典规范等专业特点。

  - end -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乘方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