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春天的可爱事物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尝试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都觉得平淡而放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清代 石涛 赠刘石头山水图册(第七开)
纸本设色 57.79cm x 35.56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在石涛的感受里,春天有着温柔的绿色,在画面中慢慢地晕染开,清新自然。▲
既然如此说了,不如来听一首春天的歌。这首歌是根据舒伯特的一首钢琴即兴曲改编而来(钢琴曲名称在这儿,拿走不谢→Impromptu in B flat, D.935 No.3)。
向上滑动阅览
春风亲吻我像蛋蛋蛋蛋挞水面小蜻蜓跳弹弹弹弹点点头点点春雨降像葡葡葡提子万物待生长 风在期待出发冬天已经过成一个熟苹果树叶下摇摇 如告别的祷告
春风亲吻我像豆豆豆豆泡水淙淙小河流像濑啦濑啦急过头小青蛙敦敦 像炖炖炖炖蛋万物在跳扎扎 风在期待出发冬天已经过成一个大南瓜月亮下摇摇 如睡去的保姆
春风亲吻我似一个蛋蛋蛋蛋挞万物在跳扎扎 我在期待出发我在期待出发
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首歌却将春风亲吻脸颊时的感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听完就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踏歌春游。这是《踏歌图》的题诗,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诗句抄录其上。此画表现的是雨后天晴,清静深秀的山路上,几个老农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杭州太子湾公园的花已开放,许多人早早地就去赏花了。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46cm x 180cm
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描写了五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
沈从文先生认为画中妇人鬓发所簪之花近似真花,而宋代才流行戴真花。但细辨五朵簪花分别是重瓣牡丹、海棠、荷花、单瓣牡丹、白芍药。这五种花的开花时节并不相同却同时出现在身着纱衣的季节里,显而易见它们都是假花。另外,使人疑惑的是这些花朵无一例外地未出现与高髻相迭压的现象。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些花朵应该是后加上去的。枝头萌绿,万象更新,柳条飘拂,新竹摇曳,溪水潺湲,小桥连岸。路上有驮物的驴马,水中有渔归的小舟,但在廊前溪边,已有三三两两的踏青者。古松下的案桌前,更是围满了人,文人即兴赋诗,一人执笔而书,周旁还有妇人幼童嬉戏。山间泉源,几个小童在洗杯煮茶,展现出一派平和融乐的场景。春游晚归是古人常入画的图式,画里常有夫子骑着马,携众人,带上杯杯盏盏,琳琅美味,穿行于柳阴道;或行至流水小桥上,而童子已经赶在前头,趁着月色敲门了。它来自南宋时候的一句诗:“惜春不觉归来晚,花压重门带月敲。”
春天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令人流连忘返。归来时,已是深夜。夜里寂静,只听见花开的簌簌声,还有清脆的敲门声。本幅作品画面左下角的前景,画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一名士人正在敲着门,庭院中有个仆人提着灯笼前来应门,显示着春游主人“晚归”的诗意。中景的田野小径上,两个农人扛着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有个农妇正在喂食家禽,人物虽小,显示出画家对细节的用心描写。图绘一老臣骑马踏青回府,前后簇拥着十位侍从,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担,或牵马,忙忙碌碌。老臣持鞭回首,仿佛意犹未尽,表现了南宋官僚偏安江南时的悠闲生活,令人想起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画中所绘景物十分优雅,柳林成浪,宫城巍峨,人马虽不盈寸,但须眉毕现,姿态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简洁明朗。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