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路上,什么是意外的光芒?

杨二妈 游乐学团
2024-08-04

2019年,时代美术馆成为我重要的工作场所之一,听讲座,看展览,做活动……在此开会,也在此聚会,还体验了夜宿。这一年,在美术馆的支持和协助下,我开始有目的去研究“当代艺术是什么?当代艺术怎样看?”“当代艺术有什么艺术性和社会性?”……在展览中互动和交流,也成为我们一家三口重要的日常。

时代美术馆,是“白盒子”,无收藏品。

白盒子是什么?这是西方现代艺术展览公共空间的一种模式。直白的理解,这个美术馆里没有收藏品。也因此,这里一年至少有四场不同主题的展览。

时代美术馆,是“介入式”结构。美术馆的功能空间分散在一栋典型住宅里,一楼是大堂、14楼是办公室、19楼是展厅,独立的电梯在三者之间穿行。美术馆和居民生活之间,隔着一面大大的玻璃幕墙,和看不见的空气,好像也隔着一些不理解和疏离。

这同时,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前去观展,前去参与美术馆的各种活动——展览、讲座、导览、表演、市集、读书会、课程……本文,要写写2019年的展览,和我们怎样对话。

第一个展览:周滔:铜镜岭(👈戳)

展览以影像作品为主,那是孩子最亲近的形式之一。印象中的几个下午,孩子和我同行,我们靠着墙、坐在展厅地板上,不说话也不交流,一起静静看“电影”——那个展览后,孩子明白了“影像的叙事性”和“非叙事性表达”差别。


有一场由我带领的家长导览,有位妈妈坐在《山之北》前默默流泪,把我吓坏了。后来她告诉我:”我看见荒漠……竟突然联想到孩子被我骂完之后的孤独无助,那感觉一定是一个人在荒漠之中的无力感。“

她的解读,这让我想起《艺术的使命》一书:“深度感知,是大脑的一种能力,大脑通过识别某些信号来理解所看见的……”而这样的深度感知,是否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体验?

同一展览的另一场活动——夜宿美术馆。那个晚上,孩子们的兴致、乐趣、探索、不解……就不多说了。此后,逛当代艺术展成为我身边一伙孩子定期的文化活动。


第二个展览: 比赛继续,舞台留下(👈戳)

伴随着展览开幕,是一场当代舞蹈的表演,也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这个体验式启动,让我们十分投入。

展览定焦在改革开放40年的蓝图和曲折,是我们真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孩子能专注,也能理解,并提问和讨论。这个展,我写了观展攻略:当代艺术|进行时(👈戳)


第三个展览:忘忧草:考古女性时间(👈戳)

“忘忧草”作为女性主题的当代展,我遇到一个又一个看哭了的母亲。这个时代下,女性污名化、母亲在家庭承受着压力和不公、教养子女的焦虑、家庭暴力……早成为女性自我探索的突破口。展览从形式层面到不同角度的剖析入手,直达每一个观展人的心灵深处。也正是这个主题,推动我潜心研究一个时代的女神|弗里达的美学和疗愈(👈戳)作品和人生。相关的写作和资料整理,还有:献给母亲|重婚家暴你了解多少?(👈戳)十二位杰出女性|“忘忧草”之后(👈戳)这片忘忧草,我看了又看|感悟(👈戳)


第四个展览:现在进行时“慢进”中遇上“意外的光芒”——ヌヌ展薺發(👈戳)

前天,我在时代美术馆工作人员协助下,完成了第一场亲子导览活动。正是这场活动,又一次肯定了当代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临近考试,招募活动几乎全军覆没。时代美术馆却没有放弃,只有六个亲子家庭报名参加,依然按计划进行。活动当天,只有5个孩子参加,由四个妈妈陪同。年龄最小的只有四岁半,最大的只有8岁。

《慢进?我们如何共进》是时代美术馆的命题系列——在过去两年里,受邀请的艺术家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委任作品,并不限定主题,而是被鼓励以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与中国产生关联。

看到展览标题时,我便琢磨:这是策展人开的玩笑?还是艺术家的反讽?“慢进”属于这个时代吗?科技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越发激烈和人们慢生活的内在追求,真能共处吗?

有人担心,这么深刻的主题,小小孩完全看不懂。我想说,当代艺术也并不是所有成年人能看懂的。追根溯源,艺术是个人视角对世界的表达。看见和感受,是了解艺术最好的开始。不懂,也无妨!

带着很多问题和期待,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走进美术馆,迎面而来竟然是《集体废墟》:一堵灰砖墙,或高或低、或笔直或半圆形,把美术馆的空间以不同形式分隔开。突然,有个孩子跑来告诉我:“看,墙上有秘密。”

时间、空间、社会……都在割裂和碎片化,美术馆是一个展览空间,也是一个日常对话的平台,更是一个激发学习的场所。

我们以阅读打开话题,以游戏为互动手段,一起在美术馆寻宝(作品)!

作品《在中国》表现得直观,它以纪录片、虚构故事和直接拍摄的方式讲述我们身边每天上演的真实情况——关于非洲女性在广州工作和生活的故事。我留给家长陪孩子慢慢看,慢慢聊。生活得无忧无虑的我们,和远渡重洋的创业和淘金的她们,都活在平行世界中吗?


人类环境、社会变革、世界交互……当中的不同群体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选择和困境,并在其中发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这些,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和孩子又有什么关系?

我想问问: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利益化、超前、高强度、快节奏的主流价值观下,孩子和你究竟是快进还是慢进呢?


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快还是慢?”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慢!我喜欢慢慢吃饭,也喜欢慢慢玩。“

我又问:”什么是快呢?“

那个四岁半的孩子想了想,慢慢回答:”心里不安,就会变快!“我被震住了,张开嘴巴回答不出话来。这时,我只有用力点点头,表示赞赏和认同。

活动结束,我邀请孩子们为展览留言,其中一份作品👇很特别。

我问孩子:“是谁不开心了?”

孩子说:“妈妈看电视(视频作品)时,看起来很难过,好像想哭。”我沉默片刻,她接着又向我解析“这是展览里的两片碎玻璃……我呢,很喜欢这里,很喜欢美术馆,这里就有很多很多爱心。”

同时进行的,还有展览《李一凡:意外的光芒》,随意并静静观看吧!

这是长期关心中国城乡问题的艺术家李一凡老师的作品,经历接近两年的采访和拍摄,地点覆盖广州、东莞、惠州的工厂区,并到工人的家乡实地研究,最终剪辑时长为2小时的长片,这是我们孩子生活盲区的真实记录。

杀马特,来自“smart"的直译,是国内社交传媒中一群青年群体,他们以夸张发型和奇特的服饰来彰显个性,活跃于网络并穿街过巷。

其实,他们”用头发抵抗“。

这时,我恍然大悟,哪些被标签“留守儿童”“非主流”“哗众取宠”的青少年,也是眼下家中的叛逆少年。即便不是留守儿童、没有家庭经济危机……然而,孩子没有被关爱、没有被理解、没法释放学习压力、没法摆脱竞争劣势……每一个青少年都将以各自方式来对抗家庭和对抗社会。

家长和孩子之间,确实是”没有对等的社会资源和表达能力“,也可能出现孩子”心智不成熟,处于超长学(工)时和高度工具化的环境中“……《意外的光芒》,竟然让我看清了正值青春期儿子的当下。

在东展厅,看着二手智能手机里的视频和听着杀马特的口述故事,百感交集。我一定要带家中青春期孩子来看这个展览,也让他尝试在别人的情绪中疏解自身的焦虑。12岁男孩,总在毫无征兆下径直跑入房间,紧关大门,把音响调到最大音量,然后选播最吵、最闹、最快的曲目,循环播放。他,大概是“杀马特”前奏了……我期待着,孩子和我在“意外的光芒”之中,看看远方,聊聊当下。

从当代艺术展延伸出的话题,借此对谈,互相了解和理解,或许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光芒!

展览到2020年2月16日结束,不要错过哦!

更多展览咨讯,请关注时代美术馆公号:最新推送生产 | 在诘问的十字路口:玛丽·瓦涅Marie Voignier谈“在中国”(👈戳)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游乐学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