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 朱生豪: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一天一天更深切地爱你。”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不许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则我要从字典上查出世上最肉麻的称呼来称呼你。特此警告。”
……
这些甜到心里的文字都出自一人之笔——朱生豪。
朱生豪这个名字或许你会陌生。在大师云集的民国,这位以翻译成就为主,英年早逝的才子鲜为人知,但他的译本至今仍是阅读莎士比亚剧作的首选。今天要介绍的是他另一著作,对其爱人的500封情书。
《民生周刊》曾评论:“民国时期公认的四大情书是: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札记》、沈从文的《湘竹书简》、朱湘的《海外寄霓君》。不幸的是,当他们遇上朱生豪,一切都黯然失色。”
才子佳人
朱生豪,出生于破落的商人家庭,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去杭州之江大学。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词学宗师夏承焘曾评价他:“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毕业后,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1942年与宋清如结婚,1943年携妻回嘉兴定居,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靠微薄稿费维持艰苦生活。1944年因肺结核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宋清如,1911年出生于江苏一富豪家庭,家人本希望她初中毕业后回家结婚,但她表示“不要嫁妆要读书”,发奋学习。1932年进之江大学,被誉为有“不下于冰心女士才能”。对朱的译莎事业起重要作用,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柴米夫妻
【因诗结缘】在参加“之江诗社”活动时,宋清如拿出精心准备的“宝塔诗”作为见面礼,朱生豪看了下就微笑着把头低下,没有言语,三天后,朱生豪写信给她,并附上三首新诗,请宋清如指正。宋清如回信,向他请教旧诗平仄。
【因信系缘】1933年,朱生豪大学毕业,到书局做英文编辑。宋清如在杭州继续学业,书信联结着他们。宋向朱讨教做诗,而在旁人面前不爱言语的朱将其所有的幽默与遐思向宋讲述,调皮的他称清如为宝贝、妞妞、宋儿、小鬼头儿等70多种称呼,而给自己署名为:你脚下的蚂蚁、猪八戒、顶蠢顶丑顶无聊的家伙、常山赵子龙、牛魔王。再也不会有比他更“无赖”的文人了。
【步入婚姻】爱情长跑第九年时,二人决定成婚。婚后,朱继续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宋洗衣做饭,辅助朱校对、整理、装订。1944年朱被确诊为肺结核,因医药短缺,年仅32岁的朱生豪撒手人寰。这一年,宋清如33岁,其子刚满周岁。
【实现遗愿】面对一百八十万字手稿,宋清如继续整理。1947年,朱生前翻译的莎翁作品陆续出版,宋在中学任教同时潜心完成朱留下的未竟事业。86岁时因心脏病逝世。
【后世追念】现于嘉兴市朱生豪故居门口,还有一座朱宋夫妇相拥依偎的雕塑,基座上有一句话,是朱曾写给宋的信:“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是何等有味。”
纸短情长
情书不是矫揉造作东拼西凑的文字,而是他对宋清如最自然的表达,只是有时候忍不住爱就溢出来了。没有套路,没有试探,就这么毫无保留地让你欣赏。
他用时间和文字酿成一杯佳酿供所爱之人品尝——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他希望所爱的她成为她自己:“我希望你能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不要甘心做一个女人,从桎梏里把心灵解放出来,耐得了苦,受得住人家的讥笑,不要有什么小姐式的感伤,只时时向未来睁开你的慧眼,不用担心恐惧,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我将永远是你可以信托的好朋友,信得过我吗?”
他恳求腼腆的清如多给他写信,故作委屈道:“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今天我算是活过来了,但明天我又要死去1/4,后天又将半死半活,再后天死去3/4,再后天死去7/8,直至你再来信,如果你一直不来信,我也不会完全死完,第七天死去31/32,我的算学好不好?”
他像精神导师般,指点清如要直面现实:“唯一我替你担心的,便是你对于一切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害怕想到将来,甚至于想借着短命来逃避,其实将来也许并非一定那样可怕也说不定。”
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
书信传情笨笨地,甜甜地,
用无尽想象填补空缺的时间;
一笔一划,纸短情长。
年轻而炙热的心,
慎重地对待你所爱之人吧。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责编 | 吴嘉宝
文字 | 王小丫
编辑 | 肖春兰
统筹 | 李秋实
指导 | 逸 之
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