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 | 共和国 · 城市记忆
风雨七十载,共和国飞速成长着,其中大大小小的城市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每一座城市的七十年,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这段难忘的岁月包含了当地人太多的回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三代人,虽说处于不一样的时间维度,拥有着不同的青春记忆,但都曾以青年的姿态生活在同一城市。
我们可能以同样朝气蓬勃的笑容跑过那条老街,在同样的气候里思考爱与生命,为这座城市奉献自我。正是这些相似而不相同的独特回忆,才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记忆。
你的那座城
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本期读城记,我们邀请到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以及他们的长辈,带我们走进一段段独特的城市记忆。
01
从昨天世界瞩目的北京为起点,来到石景山区,这里和@阿正 的家有关。
//北京
提起北京,大家可能立马会想到天安门、长城这些名胜古迹,国贸、三里屯、西单这些繁华地段,抑或是中关村科技园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然而,我家所在的石景山区在二十年前却没有多少首都气象。我住在杨庄,在石景山区中部偏东一点,五环之外。我父母都是外地人,他们刚到北京那会儿,四环还没有完全建成。
母亲说当时石景山很多地方都是荒地,出租车师傅都不愿意来这样远的地方,所以她总是坐336路公交车,一路上摇摇晃晃尘土飞扬,到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洗头。从我出生记事起,杨庄那片地方也只能算普通,虽然有超市、医院这些基本的生活设施,但周围都还没有怎么建设,小区里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堆放着很多建筑废料。我还记得自己和小伙伴们在那个垃圾场搭城堡,建“防御工事”,拿着棍子比划。
后来,我们家旁边开了家当代商城,我还记得当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同学们时内心的兴奋。再后来,周围修起了绿化带,公园中茂密的树木让这个本来尘土飞扬的地方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区的垃圾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一个充满欢乐与希望的幼儿园。现在的石景山区虽然不像市中心那样矗立着许多高楼大厦,但却展现了绿色和谐的新气象。
石景山区建设的进程也从未停止,去年十二月,杨庄地铁站正式开通,交通方便极了,广场和公园中设置了许多凉亭和公共书架。首都人们普遍生活节奏快,每天四处奔波,也许是时候该放慢节奏,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读一本闲书,好好享受生活了。
02
在距北京一千多公里的南京,我们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它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江苏文化符号和共和国的辉煌。
我记得很清楚,大桥在1968年建成,那个时候我们家在溧水,去趟南京并不容易。当时上午下午各一班车,一辆车最多也就装40个人,不是谁都能到南京去和大桥合影的。所以几乎整个七十年代,以大桥为主题的布景都是照相馆里最热门的合影背景。当时彩色照片还不普及,想要彩照都是人工用特殊的油彩画的。
在八十年代,也就是我小时候,最时髦的事就是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拍照,当时有一些大的摄影图片社就在大桥附近开设照相服务处,可以租借到当时最流行的海鸥双镜头照相机,一小时一毛钱,押金要20元。当时如果在桥下照张全家福是件顶开心的事。
今天,@叶子 的外公和妈妈提到的大桥布景随着老式照相馆的式微逐渐消失,但相片中的南京长江大桥早已因其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成为记录往日时代的载体,也构建了今日人们的集体记忆。
2018年10月南京大桥修整后重新开放,大桥也再一次成为以@叶子 为代表的年轻人记忆的一部分,长留历史。
去年10月,经历了27个月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再次开放,我和朋友踏上大桥两侧的桥头堡、步行道,在那里一起合影、拍照,重新走过充满我们的父辈以及他们的父辈记忆的地方。记得乘火车回南京时,列车一定会经过长江大桥,我总会在窗子里面往外瞧,想着:嘿,这座桥属于我爱的城市。
03
一艘船,从南京长江大桥起锚,沿长江向上游航行五百多公里,会来到湖北,@雨禾 的家,看到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的武汉长江大桥还是一座座桥墩子,小时候,我吃完晚饭,常常被母亲带着,去桥下看烟花。当时觉得烟花几好看啊,那个时候大桥嘛,哪个都不晓得在搞么斯……
现在,那个目睹大桥出生的女孩,早已两鬓斑白,儿孙满堂。她依旧清楚记得的,是童年璀璨的烟花和以故亲人的怀抱,温暖如昨。
时间行进至1995年,在无数个弥漫着芝麻香味的清晨,人们左手拎包,右手提早点,争先恐后地挤上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摇摇晃晃过江去。窗外依次掠过星星点点的迎春花,朦胧的雾气和广阔的芦苇荡,然后停车,下车,人流奔向单位。
在黄鹤楼站挤公交过江去上班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
彼时的大桥是交通枢纽,桥面上有那辈人为这座城市发展而奋斗的青春足迹。而对于许多和@雨禾 一样出生在新世纪的武汉青年来说,自出生起,大桥便一直在那儿了。
以前学课文,背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时候,我总是惊讶这么雄浑的诗句竟然是写长江大桥的。在我的记忆中,它从没有这般继往开来的伟大,而是家常且亲切的,是桥下水流形成的涡旋,是桥上火车经过时的隆隆声,亦是桥下车水马龙的丁字路口。它与家门口每天要经过的无名小路平起平坐,共同成为九省通衢的江城地图的缩影。
04
从南京沿沪蓉高速向南驱车两百公里,会到达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同里古镇。刚建国时,对于@凡凡 的爷爷奶奶来说,最珍贵的是龙须糖的甜蜜。
//龙须糖
当时我们只有过年回到同里老家,才能吃到长辈发的龙须糖。
而对@凡凡 的父亲来说,龙须糖已经不是稀罕物了。
同里是他儿时美好回忆的全部承载。龙须糖是想吃就吃的了,他最爱的,是下课后冲到河边,在石桥上嬉戏,看鸬鹚抓鱼,清脆的笑声灿烂地让夕阳都发烫。
//同里古镇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苏州始终维持着江苏省GDP第一大市的地位,高楼大厦耸立新城。同里也逐步走向旅游化、商业化,@凡凡 一家早已搬离。繁忙的学业不曾给予她作为水乡孩子的戏水机会,但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她选择回到同里。
在我的故乡,我能静静地感受时光和历史像流水一般从身边淌过,似乎心也一下子平静下来,这让我最终能平和地走上考场。
05
“望尽天涯路,江水依然,佳人请留步。” 从苏州一路西行,位于安徽安庆的望江二中是安徽省三大名校之一,建于古代回龙宫遗址之上。从古至今,诵读之声,不绝于此,几棵千年古树时至今日依旧生机勃勃。让毕业生@刘阳天 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的一场雨水。
有一年夏天雨水太盛,原来的操场都被水淹没了,只留下了宿舍旁的一堵砖墙。有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师,上完课后,看着墙外的“一片汪洋”,突然来了兴致,拿出钓鱼竿钓起了鱼来。那时候的高中还没有晚自习,放学之后一群学生都围在老师身边,就在墙上静静地“坐观垂钓者”,一直到夕阳西下皓月当空。
而让@刘阳天 在学校工作的父亲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的国庆50周年。
当时国庆县城有很多促销活动,我用积蓄一年多的工资到买到了一辆新大洲125摩托车。在等待提车的时候,我们和年轻人围着14寸的黑白电视机,从10点开始看五十周年国庆阅兵,时而为整齐划一的军队方阵肃然起敬,时而为隆隆装甲方阵欢呼呐喊,时而为轰鸣呼啸而过的空中飞机编队鼓舞雀跃。
当时我们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直到阅兵结束,才发现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在稻香中骑车归家,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豪与幸福,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幸福。
现在的二中,自然不会像以前一样水漫操场,三栋焕然一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全新的课桌,光亮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也都走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年那一排用作教室的平房,里面刷着年代感木漆的桌子,都已经成为历史。只有课桌表面留下的星星点点的痕迹,证明过以往的学生们也曾在像隔壁新楼的少年一样,在二中发奋学习,考入大学。
06
从安庆出发,继续西行,我们抵达的是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在@杨 一家三代人的记忆中是三幅不同的画面 。
//西安大雁塔
约莫建国的时候,大雁塔周围全是农田,西安的新城区也没有什么规模,那时在田里干活儿,一抬头就可以看见雁塔。
二十年前曲江新区建起,不过去大雁塔还是得转好几趟公交车,从塔上向下望,近处一片广阔寂寥,远方西安城郁郁葱葱。
这是@杨 爷爷和爸爸的雁塔印象。不过对于@杨 来说,这儿的景象十分丰富,完全不一样。
我小时候总来雁塔广场玩,依稀可以通过雁塔感到昔日盛唐气息,雁塔经过几次修缮,广场逐渐扩建,成为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曲江终于焕发新机。
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和爸爸妈妈在北广场看了“我和我的祖国”水舞光影秀 ,古朴厚重的大雁塔既时尚又令人惊艳,它气势沉静,永久地立在曲江,一如既往地将我们守护,让人心安。这样的心安或许对于所有年纪的西安人来说是如出一辙的。
总之,伫立1400多年的大雁塔,看着这座曾叫长安的城市,又继续热闹了起来。
06
现在,我们拐弯向南,走过一千四百公里到达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它被当地人@范宏瑞 戏称为一座正在为五十万人口而努力的小城市。街心花园在@范宏睿 外公的记忆里,真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那是有马驮着货物,有数不清的来来往往的商人和市民的地方。铁匠街还有铁匠,豆芽街真的在卖豆芽。
往后推二十年,约莫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是青年恋爱时周末逛街的去处,充满了小牌子的衣服,还有热气腾腾的鸡肉汤圆,酱香伴随肉香飘出巷子的羊肉粉。这是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年轻人会相约朋友家人去踏青,周末到酒厂或者河边野餐,打打牌,用一次性的胶卷相机拍拍照,再郑重地送去冲洗,做成一本一本的相册。
进入新世纪,街心花园是@范宏瑞 儿时理发的地方。
这里真的变了很多,理发师穿着白大褂,推子带着长长的电线;这里出现了全市第一家西式快餐店,尽管那是一个小小的本土品牌;这里里还有赤着脖用木槌敲打揉捏糯米糍粑的汉子,铎铎铎的声音,还有黄豆粉融化在糯米粑粑中的香气。近年随着其他购物中心的兴起,年轻一代很少再到街心花园去逛街购物了,不过甜甜的糯米黄豆香一直都是我最珍贵的独家记忆。
如今到了国庆节这样的假期,兴义的家庭常常会去万峰林脚下的农家乐,租一辆自行车在山野花草香中慢慢地骑,看一座又一座形态各异的山峰,从布依人家门前骑过,从稻花香里骑过。骑累了就到农家歇脚,喝糯米茶,吃自己打的糍粑,大人打打麻将,小孩子玩玩游戏。这是不同于过往的“兴义幸福”了。
07
在共和国的最西北,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而克拉玛依也始终以一座石油城市的形象矗立着,所有的城市记忆似乎也与那一家家炼油厂、化工厂、石油大学息息相关。
@半山 的姥姥姥爷年轻时都在新疆昌吉石油运输二公司工作。姥姥说,这是他们一开始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后退休的地方。他们自己盖楼,工作、生活、成家、颐养天年,全部都在这小小的石油城里。
而石油运输二公司则是@半山 母亲记忆最开始的家。
这是在放学后做作业,等爸爸妈妈回来的地方。那时候过国庆节,家里会杀一只鸡吃,而鸡腿总是留给大哥,我虽然面上不提,但心里总有疙瘩。
直到一次冬夜,当时克拉玛依的雪厚厚地下了几层,我弄掉了一块父亲送的电子表的零件,就一个人沿着从学校回炼油厂的路,来来回回,终于找到零件。当时在同一条路上寻找的,还有我爸爸,他也正为还没回家的我着急、奔波,就那一瞬间,所有的疙瘩都没了。
//克拉玛依
父女的爱也最终在这雪夜的街上互相交融。而小时候从公司家属院里长大的@半山 ,提起这里总会会心一笑。童年时的撒野,是爬树、上杆子、捉鸟和挖菜,是其他同龄人没有的快活。最美好珍贵的童年记忆不过如此。
2018年1月克拉玛依油田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址保护名录,当年的炼油厂、石油公司依旧存在,充满了斗志昂扬的年轻人,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大江南北输去资源。而克拉玛依地下石油,地上旅游的产业规划,也成为资源型城市改革的代表。不过这座城市的明天依旧需要更多像@半山 一样对它有爱的青年。
我们的共和国记忆巡游到新疆,就全部结束了。
全中国334个地级行政区,每一座城的共和国记忆都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我们这里的七座城,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代表。更多的还是要亲身走近,细细体味。
七十年的时光流逝,同里还是当年的同里,大雁塔还是当年的大雁塔,再路过的却不是那年的少年了。但正如@雨禾 坚信的,武汉长江大桥会一直伫立在那里,脚踩龟蛇二山,成为一代又一代武汉人共有的乡愁。
每一代中国人用青丝换白发,用青春的奋斗换来一座座城的繁荣,换来共和国的繁荣富强。这段七十年的回忆里,每一座城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平凡人都值得被歌颂。
文字:夏玲 邹正 王雨禾 庞怡凡 刘阳天
范宏瑞 潘子晗 童天语
图源:imagemore unsplash
主播:吴嘉宝 邹正 王乐烨 师予璠
陈奕非 马国淞 李沁 童天语
或许你还喜欢: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责编 | 童天语
文编 | 夏一玲
美编 | 龙禹圻
剪辑 | 张智煜
指导 | 逸一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