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想念梦幻的桂旗:一本谈论“古代八卦”的书

小南时光 小南时光 2022-06-07

本期夜读,我们请到2019级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生王博宇,和大家聊聊《想念梦幻的桂旗》



这篇书目分享中,你将听到

00

一本谈论“古代八卦”的书——《想念梦幻的桂旗》

《想念梦幻的桂旗》读下来非常轻松,作者希望读者阅读后能获得某种“快感”,即满足我们这群现代吃瓜群众的窥视欲,也就是挖掘刻板印象背后古人有趣的点。


不过,如果读完书以后只剩“快感”,可能是另一种悲哀。

01

源流意识和模件意识

孟晖在本书中具有非常清醒的源流意识和模件意识。模件意识就是说作者在观照文本时,并非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提炼出一个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使用、改进的模板;源流意识即把“模件”置于整个文学史中,回顾其来源,展望其后续发展。两种意识的结合帮助读者深入走进文学作品之中。


02

性别倒置引发的思考

“像一切有关女性的色情想象一样,香汤,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反讽式的男性版。”性别倒置的现象在本书中受到了关注,其带来的荒诞也让人深入思考女性和男权话语体系的关系。


03

性爱场景描写应当有“度”

“美学”并不能使所有的性都具有“正当性”、“可欣赏性”。过分地、暴力地描写性爱场景会使之成为“淫”;朦胧暧昧的性爱描写往往更具有美感。因此,“度”是性爱描写的重要因素。


00

怎样的文物研究才能让它“复活”?

不能汲汲于过往,也不能过分“预流”,文物研究者应该立足当下,让“那远去的时代在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脉络中再次开花结果,从而获得真正的复活”。



分享全文

Q=小南时光主播 韩奇桐

A=阅读分享嘉宾 王博宇

 

Q:你可以对《想念梦幻的桂旗》这本书和作者孟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吗?


A:《想念梦幻的桂旗》是孟晖第一本随笔集《潘金莲的发型》的一部分。《潘金莲的发型》再版时一分为三,将涉及服饰的部分、涉及饮食与起居的部分和涉及文学作品欣赏的部分各自独立,做成三本小书,即《潘金莲的发型》、《花露天香》和《想念梦幻的桂旗》。所以这本书主要收录的是孟晖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感悟。


说到作者,此前我对她一无所知。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孟晖是一名作家、译者,达斡尔族,曾留学法国,其多数文化史研究性随笔集走的是扬之水的路线,以研究名物为主,如《花间十六声》《贵妃的红汗》等。

 


Q:你刚刚提到了一个人,扬之水。我了解到,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名物研究的工作,写了很多文物研究、文学鉴赏这一类的著作,例如《诗经名物新证》、《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等。孟晖和扬之水的研究方向其实非常相似,这两位相似的作家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A:孟晖的主业毕竟不在学术研究,所以随笔集很难成体系;而扬之水老师的书大多是成体系的专著,比如说12卷“棔柿楼集”,所以读孟晖可以说是读扬之水的前站与准备。但这并不是说二者间有绝对的高下之别,各花入各眼,扬之水老师的语言比较“花间”一点,看多了的话不妨读读孟晖的大白话换换口味。

 

Q:其实这本书的体量并不是很大,只有不到200页。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短的阅读历程中,你有哪些特别的体验呢?


A:《想念梦幻的桂旗》确实不厚,我自认读书不快,逐字读完也不过一个下午的工夫。全书共收录8篇随笔,前四篇就具体文本展开分析,后四篇则偏重于思考文化史意义上当今文学艺术的使命与任务。


整体读下来非常轻松,对读者要求不高,正如作者书后所写,希望读者阅读以后能获得某种“快感”。我认为这种“快感”更多的是满足我们这群现代吃瓜群众的窥视欲,也就是挖掘刻板印象背后古人有趣的点,比如《韩嫣金弹与掷果潘安》里面汉武帝与韩嫣那些不得不说的事等等。


Q:没错,这样的八卦,其实,让本来遥远陌生的古人在我们现代读者面前一下子鲜活生动了起来,的确十分有趣,但我觉得它似乎更像是阅读之前的一种吸引。在打破古人刻板印象的轻松之余,你觉得还能从哪些方面概括这本书的内容呢?


A:确实,如果读完书以后只剩“快感”,可能是另一种悲哀。孟晖在书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模件意识和源流意识。“模件意识”本自德国汉学家雷德侯的代表作《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就是说她在观照文本时,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透过文本总结、提炼出一个模板,也就是雷德侯所说的“模件”,而这个模板是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使用、改进的。


“源流意识”是说她不是把“模件”提炼出来就置之不理了,而是把这个“模件”置于整个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去探究“模件”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源”;它又是怎么被后代文学家“再生产”的,这就是“流”。


模件意识和源流意识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孟晖在这本书中的主要写法的话,我会选择这两个词。


Q:运用模件意识和源流意识这样的写法,就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全面地探寻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来”和“去”、就是我们所说的“源”和“流”。这样的全局观感或许能够让读者对分析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刻、透彻的了解。对于这一点,你可以结合书里的具体内容和我们说说吗?


A:以首篇《想念梦幻的桂旗》为例,曹植在《洛神赋》中塑造的洛神宓妃形象,带着他神游最后又不得不分开。


孟晖将《洛神赋》中的情节与《九歌》中的众神联系起来,尤其是“山鬼”,蕴含着人类原初对自然神秘的敬畏;而《洛神赋》中的“水”意象则是《诗经》传统中的性爱暗示,一条涨满水的河流是旺盛性欲的象征,而渡河则表征一次性体验的完成,例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这四句诗其实描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娇嗔:你要是想念我,就赶快渡过溱河来找我;你要是不想念我,别以为就没有别人想我了!进而引出“汉上游女”的形象。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洛神赋》中的“洛神”形象是“山鬼”与“汉上游女”的融合重构,既神秘又充满热情,并自此成为中国文化中女性书写的“模件”,在爱情神话故事中被不断重写、演绎,《牡丹亭》即为一例。


Q:看得出来,阅读过程还是特别充实、有趣的,除了刚刚我们说的模件意识和源流意识,书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点值得和大家分享呢?


A:这本书里作者还谈到了性别的模糊处理,这也是很有趣的部分。比如《想念梦幻的桂旗》一文中,作者说:“在《牡丹亭》中,男女主人公互为对方的‘高唐神女’,彼此进入对方的梦境,给对方一次恍惚而丰美的性爱体验。但是,在故事的前半部,主要情节的安排表现为对传统故事原型的一次性别倒置,处在‘高唐神女’和‘汉上游女’位置的,是一位男性柳梦梅,而女主角杜丽娘则充当了楚王的角色。”


《洗澡水的色情想象》一文中说:“像一切有关女性的色情想象一样,香汤,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反讽式的男性版。”这个“反讽式的男性版”即晋惠帝的贾皇后与一个容貌昳丽的捕盗小吏厮混的故事。


当然,我还可以再补充一则材料,就是《控鹤监秘记》中太平公主偷窥张昌宗沐浴的情节,我个人认为要比《晋书》中的这个故事更贴合整体文本,因为前文说的是《拾遗记》所载汉灵帝“欣赏”宫女沐浴的故事。


男女地位倒置所带来的反差与荒诞更能促使我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有的女性取得“独立”以后却变成了“男性”,那么女性如何才能走出男权话语体系呢?


我认为这里可能有必要再多解释一句,就是总有人会觉得文艺研究中常会把一些颓靡、负面、性爱的东西加一个“美学”包装起来,使之获得某种“正当性”,就像“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一样。这其实是一个很武断的看法。


《洗澡水的色情想象》一文中,孟晖就不认为《金瓶梅》里的“兰汤午战”具有文学性,实际上,“醉闹葡萄架”和“兰汤邀午战”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性暴力,很难说这些描写是“美”的;但《诗经》中“鱼”与“水”构成鱼水交欢的性爱暗示,就蕴含一种美感。那么判断的标准在哪里呢?就我个人看来,关键可能在于“度”。所谓“度”,即克制。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的意思是“过度的、过分的”,即不能有节制地宣泄自己的欲望。《金瓶梅》中的性爱场景常常就太“过”了,这就是“淫”;但中国文学中真正为后人不断回味的“美”的性爱场景,常常是那些朦胧的、暧昧的、充满联想与暗示的,而这就是克制,就是“度”。


Q:没错。“度”很重要,一旦失去了“度”,那层朦胧就被打破了,本该有的美感也会沦落成我们所说的“淫”。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许多,对于后半部分你有怎样的阅读感受呢?


A:是的,此前说到的《韩嫣金弹与掷果潘安》和《洗澡水的色情想象》,都是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后面,就谈谈《与伟大的过去重逢》这一篇吧,主要是讲青州石刻出土的意义。


地不爱宝,源源不断的考古发现有利于拓展新材料、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作者的意思也是不要汲汲于过往,而应立足当下,让“那远去的时代在中国文化今后的发展脉络中再次开花结果,从而获得真正的复活”。但对研究者而言,专注于新材料,一心只做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预流”其实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夏含夷、辛德勇、仇鹿鸣等诸多学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了这一点。



Q:这里提到的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预流”代表着什么呢?


A: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预流”,出自给陈垣先生《敦煌劫余录》作的序:“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赶时髦”,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现在这个词似乎用来专指那些只关注新材料而不重视传世材料的学者,这类学者往往只图利用新材料写出一些容易发表的填补空白的论文,而不求研究之精深,所以“预流”这个词现在多含贬义。但陈寅恪先生这个提法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当时正好是殷墟甲骨、敦煌藏经洞、明清大内档案、居延汉简等纷纷面世的时候,不是说“预流”这个词天生就带有“原罪”、毫无可取之处的。


Q:那其实就是说研究者既不能汲汲于过往,又不能只关注新材料、新发现、靠填补领域里的空白来为自己求得建树,而是应该联系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让过去得以复活,让新发现找到源头。


其实《想念梦幻的桂旗》这本书,无论是在文学意象的鉴赏方面还是自我感悟方面,都是为读者提供了十分充实的内容,读起来趣味横生。但似乎书中也有不少地方作者没有继续深入探索,而是有一些留白,这样的部分你觉得会让这本书变得不那么完美吗?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A:客观来说,书中题有剩意之处不少,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但我很少把这些“空白”之处当作是一本书的瑕疵,而是作为留给自己的思考题。这是傅元峰师给我的最大启示:获得问题远比获得“答案”更重要;探求“答案”的过程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相关书目


《想念梦幻的桂旗》


孟晖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13290-2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图片来自unsplash,此网站开放授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夜读 | 假如《洛神赋》是《山鬼》的续写

夜读 | 爱是温柔的事物

夜读 | 烟囱/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夜读 · 七月的诗 | 堆沙的孩子是无垠的孩子

夜读 | 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就是好运气

夜读 | 从日升到月落,哪个是你的时刻?

夜读 | 在一份热闹中,听端午

夜读 | 失眠人的太阳

夜读 | 但我们只这般不言语

夜读 · 父亲节 | 我们并肩走着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王博宇

 『小南时光』嘉宾

南京大学2019级人文科学试验班本科生



韩奇桐

 『小南时光』主播

南京大学2019级商学院本科生



责编 | 马飞羽

筹备 | 韩奇桐

指导 | 逸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