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老爸”来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共享的
这个时代最大的发明,或许就是“共享经济”。
在这个庞大的共享体系里,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活的方便”。你可以不用去担心忘记带雨伞被雨淋,不用担心着急出门而没有出租车,也不会担心手机没有电,更不会担心短暂的上班路上没有自行车......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搞笑电影和娱乐段子里经常出现的“共享爸爸”竟然真的出现了......
可以陪孩子做作业、开家长会、过生日……
只是让我有点不知所措的是,“共享爸爸”这个称谓,似乎读起来有点不太舒服。
有网友则认为,广告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想表达家人的爱无可替代,呼唤多陪伴孩子,但这营销手段却有点难以评价。
带着有些敏感的态度,我翻了翻这个小程序,看到上面有明确的标签写到“离你最近的爸爸200m”。
甚至,共享爸爸还喊出了“比爸爸更完美的”的口号。
顺着页面往下拉才发现,这只是个营销,无论你怎么选择最后都是与装修相关的信息。而以这样的营销方式吸引用户和关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误导呢?
但就广告本身而言,确实让人深思。
1
当“共享经济”成为时代的风口后,人们的脑洞大到让万物皆可“共享”
从共享的那些事物里确实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真实需求。虽然万物皆可“共享”,那爱情和亲情是不是真的可以共享呢?
有数据指出,中国已经有超过2000万的留守儿童了。而每个这样的孩子都意味着有一个故事,也有着一个憧憬的人生。而这种被称为“丧偶式婚姻”、“陌路型亲子”的关系,或许,正是一部分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然而,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老爸这个头衔,也在无形之中更加放大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孩子的诞生就意味,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最高的投入,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许多老爸潜意识里根本就容不得自己放松,而拿起背包,拼命工作,成了很多老爸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传统的社会背景,推崇男主外女主内,这已成为很多家庭的角色使命。
然而,长期的角色缺失,却往往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遗憾。老爸迫于生活的压力拼尽全力,孩子们因为缺少老爸的陪伴而失去了一个快乐完整的童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件充斥着辛酸与遗憾的事。
虽然,这只是一个广告片,但这里面的故事却都是许多家庭,都在面对的话题呢。
我想起,之前有个朋友做节目,他说许多留守儿童,对他们父母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有些孩子一年只能见到父母一次甚至更少,他们与父母的联系大多依靠手机,他们很早就开始帮家里的老人做家务,他们很小就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眼睛里写满了等待。
“我很想他们,但是不会像以前那样哭鼻子了。”说这句话的男生11岁,父母离家外出打工2年。
上小学的李牧说,爸爸在新加坡工作5年了,去年回家竟然给我带了一大堆佩奇。但是他却完全记不得,我已经12岁了,不需要佩奇了。
孩子和真老爸或许在这个视频里已成为一个矛盾的对立。但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每一个父亲都有一个必须要走的理由。
在外打拼的赵先生说,自己家的村子太小了,只能出去才能保证家里的生活。挺想孩子的,一年就能回去一趟。而同样在外打拼的王先生却遗憾地说,每年回去一次,孩子叫我戴眼镜的叔叔,不用玩具贿赂他,都不来让我抱。
像他们这样的又何止这几个家庭。我甚至都能想到,尴尬的四目相对后会给彼此留下什么样表情。
2
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共享,但对家人的爱,只能定制
尽管短片里的“共享爸爸”是假的,但比“爸爸更好的爸爸”却恐怕是大多数孩子深藏的心底话。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彩虹般的世界,想趴在爸爸后背睡觉,想被爸爸举过头顶,看清全世界。
但大人和小孩,注定要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视频中,孩子的眼里,老爸最多就是个称呼,是一个神秘的隐藏人物,只是经常从妈妈的口中听说,但却从来没有见过。
只是偶尔家里有一个戴着眼镜的人,进进出出,路过我身边,在我熟睡的脸上轻轻捏一下,带上门匆匆离去。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头也不回。似乎还没有眼前这个,扮演了200多位爸爸,去学校接受老师批评,去面试国际小学的爸爸好。
但每个孩子的心理或许都明白“共享爸爸”能带自己上天入地,漂洋过海,却怎么都给不了自己全部的爱。
在孩子的心里,或许他们需要一个这样的爸爸,至少哭的时候有爸爸抱,被欺负的时候有爸爸挡在身前。但没有人会知道,孩子眼睛看到的“共享爸爸”,在心里却倒映出远在牵制之外的那个背影。尽管他是模糊的,但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却无比强大。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努力赚很多钱,给家庭丰富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奉献,但家庭不是一项义务,而是一辈子的责任。家人并不是物质关系,而是情感慰藉的存在。要靠时间和陪伴去温养,要靠理解和宽容去对待。
这个时代什么都能共享,但对家人的爱,只能定制。
爆文回顾
我的粉丝群已经建立啦
欢迎大家搜索微信号:xiaoladyzhang
让“Lady章的小小章”带路新的大本营
大侠,留下“好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