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理工大学张旭/刘安敏、滨州学院赵英渊 Small:一维Co-CH@Ni-MOF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制备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2022-09-0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期,大连理工大学张旭、刘安敏与滨州学院赵英渊在基于MOFs的异质结构设计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探索了一维碱式碳酸钴@Ni-MOFs(Co-CH@Ni-MOFs)核-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丰富了基于MOFs的一维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的设计理念,相关成果以“One-Dimensional Co-Carbonate Hydroxide@Ni-MOFs Composite with Super Uniform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 for Ultrahigh Rate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为标题,发表在Small。此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支持。 


图1 Co-CH@Ni-MOFs的设计制备示意图
 MOFs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结构和丰富的氧化还原反应位点,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MOFs反应动力学慢导致其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不甚理想。针对上述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维核壳结构纳米异质结构的设计理念。以具有良好赝电容特性的一维Co-CH纳米线作为结构导向剂和基底,诱导在其表面包覆Ni-MOFs,形成超均匀的核-壳异质结构(图1-2)。通过对比发现,碱式碳酸钴的引入对Ni-MOFs的结构有显著影响,所形成的界面可以产生额外的活性位点。XRD和XPS的表征证实了异质结材料的形成,同时也发现内核Co-CH纳米线与外壳Ni-MOFs之间存在较强的电子转移(图3)。理论计算表明,所形成的核-壳异质结构可以提升电子的电化学活性并增强对溶液中OH-离子的吸附行为(图4-5)。构筑的异质结可以有效的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改善电极材料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所设计制备的Co-CH@Ni-MOFs电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容量可以达到1246 F g-1,在150 A g-1下具有70.3%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在10000次的循环下依然可以保持初始容量的90.1%。 

 
图2  一维Co-CH@Ni-MOFs核壳异质结构的微观结构图:(a-b)SEM图; (c-d)TEM图;(e) STEM图和对应Ni, Co的元素分布图 


图3 Co-CH、Ni-MOFs、Co-CH@Ni-MOFs的(a) XRD图; (b) XPS全谱; (c)Ni-MOFs和Co-CH@Ni-MOFs的高分辨率Ni 2p光谱;(d)Co-CH和Co-CH@Ni-MOFs的高分辨率Co 2p光谱 

 
图4 DOS图和PDOS图:(a-b) Co-CH、Ni-MOFs和Co-CH@Ni-MOFs的DOS图; (c-d) d-PDOS 图 


图5 OH-吸附行为的能量波动曲线:a) Co-CH, b) Ni-MOFs, and c) Co-CH@Ni-MOFs;OH-吸附行为的温度波动曲线 d) Co-CH, e) Ni-MOFs, and f) Co-CH@Ni-MOFs. 


图6 OH-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最终构型与吸附能 (a) Co-CH; (b) Ni-MOFs和(c) Co-CH@Ni-MOFs 


图7 所制备的Co-CH、Ni-MOFs和Co-CH@Ni-MOF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a) 50mV·s-1下的CV曲线; (b) Co-CH@Ni-MOFs在5至300mV·s-1扫速下的CV曲线; (c)电流密度为10 A g-1时的GCD曲线; (d)1-150 A g-1的比容量; (e) 电化学阻抗Nyquist图; (f) 在10 A g-1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200656

 

作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张旭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以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并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刘安敏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并结合电化学研究及理论与计算化学开展材料在电催化、储能等方面的机理研究。以一作/通讯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50余篇。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赵英渊,滨州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从事储能材料与器件、纳米负荷材料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目前已经发表相关的SCI论文30余篇,H因子12,他引次数467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相关进展

哈工大杨培霞教授与大连理工刘安敏副教授PCCP :原子级分散过渡金属-氮掺杂碳材料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理论研究

Science封面:3D打印 - 基于全息曝光、正交叠加和层析原理的玻璃纳米复合材料的体积增材制造技术(VAM)

东北大学伊廷锋教授团队《CEJ》综述:混合电荷存储机制驱动的高性能碱金属离子电池用Sb2Se3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