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是战场,也是英国绅士的秀场
去看之前,我特别担心这是又一部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
好莱坞爽片虽爽,但打打杀杀就那么回事。
走出影院,我想我可以释然了。
没有主角,没有高潮,甚至没有夸张的感官刺激,有的只是压迫、急促的背景音乐里,萧索的海滩,无助的人群,近在咫尺的敌军,和分秒流失的希望。
只有鱼雷和炸弹掀翻一艘又一艘营救的军舰,只有海滩上和海面上一具具冰冷的尸体,把极度的恐惧和绝望投射到海滩上每一个士兵心底。
所有的目标都变成唯一的那个:
我要离开,离开才能活下去。
但是,我能离开吗?
这确实是一部极棒的战争片,又和好莱坞全然不同,同时,它更像是一个秀场,主角是老牌英帝国的绅士。
影片的主线之一,是两名前往敦刻尔克的英国空军飞行员,如何与德国飞机作战。
他们的队友,在途中已被击落了。
这条主线最核心最致命的一点,是飞机的油量,这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完成作战任务后返回本土。
影片刻意强调了这点,从刚刚出发时的60加仑,到中途作战时持续下降的45加仑、30加仑……到最后不知道多少加仑(因为油表被毁坏了),最后一名飞行员还是坚持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空击落最后一架敌机。
和被月光石号救起的扫雷舰士兵一样,飞行员当然知道一旦滞留在敦刻尔克海滩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可以非常会心地理解到影片在人物刻画时那么一个小小的,却是最为震撼的细节:
飞行员看着毁坏的油表旁边,自己写下的油量记录,计算着自己还能在空中呆多久,也是计算着自己还有多少飞回本土的可能。
最后,他轻声的自言自语:
“好吧,就这样吧。”
放弃返航吧,放弃自己的生还可能,继续守护海滩上等待回家的40万人吧。
海军将军站在海滩上,抬头看着螺旋桨已经停止转动的飞机从上空轻盈掠过,最后优雅地落地,滑行,停稳。
飞行员一把火将自己的座驾烧掉,然后在敌人的包围下从容地转过身。
他忠实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其他的就只能交给命运了。
影片另一条重要主线,是老船长驾驶着游艇月光石号去敦刻尔克救人。
如果说飞行员毕竟是军人,那么月光石号的老船长,毫无疑问体现了一个老绅士的优秀品格。
可以说是感动英伦三岛了。
他接受了当局的征用,把自己的游艇驶往亡命之地,一路上紧张而克制,无论是救起扫雷艇士兵还是迫降飞行员,他都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小儿子和帮工小伙子。
和飞行员激烈却转瞬即逝的心理矛盾不同,老船长没有特别激烈的描写,但这几个镜头,依然叫人印象深刻:
和扫雷艇士兵为是否继续前往敦刻尔克发生冲突,“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们去战场送死?!”
去救迫降的飞行员时,他的小儿子担心飞机会爆炸危及自身安全,正在犹豫之时,沉稳的老船长忽然发飙,“我说了现在就去,乔治,现在就去!”
被救的扫雷艇士兵失手伤了船上的小帮工,小帮工慢慢死在船舱内。后来不知情的士兵关切地问船长儿子:他怎么样了?
小儿子一时表情纠结,内心挣扎,但一句“他(被你害)死了!”终于没有说出口,他说:他挺好的。士兵欣慰地离开。老船长向儿子眨眨眼,表示赞赏:大敌当前,军心为重。
终于,在躲过德军飞机的俯冲进攻之后,救起的飞行员问起老船长怎么懂这么多,他回答,“我儿子帮助了你们,他和你们是战友。”
原来如此!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船长一定要接受征用去敦刻尔克,为什么他会和扫雷舰士兵发生争执,为什么他会在小儿子营救飞行员犹豫不决时发火。
因为他的大儿子,是参战三周就牺牲了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
他深爱自己的儿子,并为之骄傲。
他深藏起内心的哀恸,拼了老命前往敦刻尔克帮助撤退,既是为国家出力,更是为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
他一路隐忍、克制、冷静。
在面对德军飞机袭击时,指挥小儿子机警躲过。
这是不失智慧。
在面对刚刚救起的扫雷艇士兵的冷漠举动时,他告诉小儿子,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确实会有不正常反应。
这是不失宽容。
在敦刻尔克上空与德军飞机周旋,被营救起的飞行员回到本土,遭到不明就里的奚落,“你们空军干嘛去了?”老船长温言安慰,“船上的人知道你做了什么。”
这是不失体谅。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丑恶的。
它的残酷之处,常常在于需要让一个普通人面临许多两难和多难抉择,让人不得不陷入伦理困境。
它的丑恶正是让一个衣冠楚楚的普通人,不得不褪掉外衣,直面自己内心的龌龊和丑陋。
但一个绅士的品格,一个好的品格,犹如夜空中的星,可以让微弱的光在人心底闪动,在绝望和无助里给人支持,在地狱一样的处境中,给人慰籍和温暖。
当战争进入越发残暴,越发不择手段的阶段,当战争巨兽正在将一具具年轻的躯体碾压成肉泥,当所有的一切都坍塌成生还是死,疯狂还是灭亡这样的极端处境,好的品格能让人明白我们为何而战,不至于变成和我们的敌人那样的人。
所以,什么是绅士的品格?
勇气,责任,牺牲,坚韧,忠诚,优雅,克制,礼节,荣誉……
还有其他?
但无论何如,所谓绅士,可不是光嘴上说说。
这张照片摄于1940年10月22日,在前一天德军飞机空袭之后,三个戴着圆顶礼帽的英国绅士,在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废墟里安静地读书。
屋顶已成空洞,房梁被烧焦倒塌,周围处处是散落的瓦砾、弹片和凌乱的书页,在这样的恐慌之下,他们依然衣着庄重,沉稳自制,又不失君子之风。
这三位绅士和月光石号的老船长,应该是同一类人。
前些天,我在杂志上无意中看到英国人的女王伊丽莎白说,“世界上没有美式英语,只有英语和错误”。
这种老牌帝国的俾倪固然过于傲慢,但她也有她的底气。
她的底气不光来自于“往日的荣光”,更来自于真正的贵族和绅士传统,来自源自17世纪“骑士精神”的绅士品格,在英国从未绝迹。
来自于现在的皇室成员依然以参军为荣。(比如服役10年,两度赴阿富汗对抗塔利班的哈里王子)
来自于漫长历史长河流过,依然没有褪色的荣誉和传承。
这是一部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绅士品格的非凡之作。
最后,对于这样一部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敌人出现,却依然牛逼的电影,我的致敬方式就是这篇影评:
我通篇有提到过导演诺兰吗?
PS:
网上有一些人在拿这片儿和《战狼2》作比较,我觉得这有啥好比的,简直就是不考虑国情嘛!
谁不是一面热血沸腾,一面忍气吞声呢。
往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