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西医痤疮病因病机研究撷要
今日荐读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导读:作者通过梳理中西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对痤疮的发病机理进行评述,来更全面地认识和提高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提供思路。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与外感风邪、肺经蕴热;湿热蕴结、痰湿互结;毒热互结,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有关。西医认为,痤疮发病与机体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炎性因子作用、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遗传相关。中医多采用辨证分型方法医治痤疮,疗效显著却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难以达成共识;西医治疗痤疮内服类维生素A,外用抗生素联合激素软膏治疗,停药易复发。痤疮治疗应中西医相互结合,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欢迎引用本文:
杨星哲. 中西医痤疮病因病机研究撷要[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4): 329-335.
YANG Xingz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4): 329-335.
中西医痤疮病因病机研究撷要
杨星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从中医视角观察形成痤疮的病因病机
1.1 外受风邪,肺经蕴热
1.2 湿热蕴结,痰湿互结
1.3 毒热互结,肝肾阴虚
1.4 冲任失调
有学者提出,冲任不调也是痤疮的病因。禤国维临证多年发现,还有因肾阴不足、冲任失调型的痤疮患者,不仅仅局限于肺胃血热。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虚火上熏蒸于头面而生痤疮,是此类型痤疮发病的病因病机。冲任失调型的一部分女性患者,多有在月经前后痤疮发作或加重;或伴有月经失调、痛经等的表现。女性患者情绪不稳定,与男性患者相比,较易肝郁化火,冲任失调。临床上,如果患者为女性,辨证为冲任不调型痤疮的要点是,痤疮的发生、病情的发展及预后转归等,与其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病机在于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肝失疏泄,冲任不调,从而导致痤疮随月经而发。临床上以颜面部、胸背部皮肤油腻,中间散在多个丘疹、脓疱、结节,病变部位夹杂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为常见表现。有的临床和研究人员以“女子以肝为先天”作为理论依据,就女性迟发性痤疮,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肝,因湿热为患,肝经湿热循经上扰而引起。李兴广教授将此种痤疮分两型论治:病变部位颜色淡红,有色斑或有色素沉着,伴有面色萎黄,月经不调等,为肝郁脾虚所致,治疗时用逍遥散加减;病变部位颜色暗红,有结节,在口周以及下颌处多发,同时伴有痛经、经血颜色晦暗或有血块者,是瘀血阻滞所致,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
由此可见,从中医视角观察痤疮形成的病因病机,从辨证分型方面,已不仅仅囿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的观点,而是出现了从肝、心、肾、脾论治的观点,出现了以湿热、血瘀、气滞、痰凝、热毒、阴虚、冲任失调等为痤疮病因病机的观点。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知,也充实了中医对痤疮的辨证分型,对以中医思维临床治疗痤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见图 1)。
2 从西医视角观察痤疮病因病机
痤疮发病与性别、年龄、地区以及种族有一定关系,发病程度千差万别。目前在痤疮研究的学术方面,多聚焦于对痤疮危险因素的探究。从西医角度看,痤疮的发病机制复杂(见图 2)。综合来看,机体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炎性因子作用、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遗传相关的主要机制已得到公认。此外,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痤疮的发病还与患者所处环境、生活习惯相关;另外,肤质、情绪、使用化妆品不当也可影响痤疮的发病。西医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是,以外用抗生素联合激素软膏来治疗。
2.1 从免疫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2.1.1 从痤疮丙酸杆菌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2.1.2 从痤疮丙酸杆菌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2.1.3 从体液免疫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2.2 从炎性因子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痤疮发病中炎症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完全明确。从分子水平的视角,对痤疮的炎症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痤疮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是炎症,控制炎症是医治痤疮的主要环节。
痤疮发生的基本过程,可以描述如下:最先在炎症部位产生促炎因子,促炎因子具有趋化作用,使炎性细胞积聚在炎性病灶,同时释放出炎性因子,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IL-6是多种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具有很多生物学效应,包括机体细胞免疫、炎症反应和造血控制。与中性粒细胞和其它多种炎性细胞相同的是,IL-6具有趋化、激活的作用,并且在急性炎症期,IL-6的水平也相应升高。运用放射性免疫方法,对痤疮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痤疮患者血清中的IL-6均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经药物治疗后,再次运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结果发现,经过治疗后的痤疮患者的血清中IL-6的水平,恢复到了正常值。以上检测结果说明,作为炎症递质的IL-6,有可能是参与了痤疮发病的病理过程。研究还表明,痤疮的严重程度与白介素8(IL-8)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IL-8在痤疮患者皮脂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研究证据显示,某些高水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8在内,会产生在局部炎性病灶中。以上研究结果证实,痤疮的炎症反应与IL-8相关。
2.3 从雄激素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2.4 从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的视角观察痤疮病机
毛囊皮脂腺导管发生异常角化,以及脂质水平的转变和细胞因子作用,参与了痤疮发病的病理过程。痤疮的发病可由导管闭塞造成。同时,研究发现,痤疮的发病进程与糖皮质激素(GC)、腺体病理生理学上产生的影响有关。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是还原酶,表达人皮脂腺腺体,调节痤疮病变部位。有研究表明,在11β-HSD1中可观察到人体皮肤角质细胞核纤维母细胞。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影响了GC的可用性。
2.5 从基因的视角观察痤疮病因
有学者从遗传基因的视角,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研究。对于CYP17基因的多态性与痤疮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作为雄激素相关甾体合成基因的CYP17基因,有3种基因型在CYP17基因中存在,这3种基因型分别是:A1A1、A1A2和A2A2,分别对应着野生型(A1A1)和突变型(A1A2和A2A2)。痤疮患者组中A2A2基因型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实验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该实验是采用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来实施的。有学者把炎性痤疮患者的基因序列和正常人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痤疮病变处有18个基因下调,有211个基因上调。在上调的211个基因中,包含有细胞因子、抗菌肽、间质胶原酶等在内。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前炎症因子IL-8上调最显著。这一现象证实,在诱导招募炎症介质的过程中,IL-8(白介素8)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对痤疮的遗传模式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在痤疮的遗传中,一级亲属患病率最高,群体患病率最低,即:一级亲属患病率>二级亲属患病率>群体患病率;研究人员同时还运用多基因阈值模型,对先证者一级亲属遗传度和二级亲属遗传度进行了运算,得出了以下的运算结果,即两级遗传度的加权平均遗传度为(88%±0.092)%,这一数值符合多因素遗传。在男性重型痤疮患者中,CYP17-34C等位基因是男性重型痤疮患者的易感基因之一。以上研究结果证实,AR基因第一外显子CAG的重复片段多态性,与男性痤疮具有相关性。而Akoglu G则认为,TNFα-308和IL-1β多态性与痤疮形成的易感性和痤疮严重程度无关。
综上,从西医的视角来看,脂质、常驻菌、炎症、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痤疮的发生和发展(见图 3)。其中,免疫和炎症因子的视角,是本文该部分关注的重点。在炎症引起的痤疮中,在痤疮炎症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均有前炎性因子、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因素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机体的免疫失衡也同时存在。但是,目前来看,从免疫视角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进行的研究,还有局限性。这些研究或局限于IL-1、Toll样受体和SIL-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或局限于某一抗原,或局限于某一免疫球蛋白,或局限于某一细胞因子,这些研究,不能全面对痤疮的免疫应答状态进行研究。事实上,研究发现,无论是促炎症因子和脂质,还是白三烯B4和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与炎症引起的痤疮具有相关性。事实上,不仅获得性免疫系统参与了痤疮的炎症机制,在痤疮炎症的发生过程中,也有先天免疫系统的参与。也正是因为炎症在痤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炎症是痤疮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痤疮,控制炎症是主要的环节。揭示痤疮炎症发生机制的意义在于,为临床医治痤疮,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尽管近年来,从免疫机制和炎症的视角对痤疮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是,在病程处于不同程度的痤疮患者中,比如,在轻度痤疮、中度痤疮及重度痤疮患者中,机体所处于的免疫状态是否有区别?如果有,是以何种免疫状态为主?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在痤疮的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中,比如粉刺、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及囊肿各个时期的患者中,机体的局部免疫应答是怎样的?机体的免疫应答如何演变?对于以上问题,尚无明确的回答,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
在痤疮免疫机制和炎症中,已被广泛认可的是,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比如痤疮丙酸杆菌与皮脂分泌、痤疮丙酸杆菌与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与炎症和组织损伤,分别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短杆菌,P.acnes多寄居在皮肤的毛囊及皮脂腺中。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作为营养,滋养着P.acnes的生长。P.acnes吸取其甘油三酯中的甘油部分作为营养来生长。同时,去酯化的脂肪酸在皮脂中残留,且去酯化的脂肪酸的含量与细菌的数量成正比关系。这些游离脂肪酸能够导致粉刺,产生炎症刺激,刺激皮脂腺过多地分泌,进而导致皮脂排泄不畅;同时促进了痤疮丙酸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其它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促使患者皮肤产生炎症性丘疹、脓疱。研究发现,痤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与P.acnes的繁殖和炎症反应,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无论在痤疮早期还是痤疮晚期,均存在痤疮丙酸杆菌的参与。
中医与西医,是人类科学技术在两个角度上的发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痤疮病因病机的关注,无论是从中医的视角,还是从西医的视角,两者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治疗痤疮。从关注的重点看,中医视角研究病因病机,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邪与正相争引起肌体的整体变化。在此基础上,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同样,西医强调,以客观为基础,运用多种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是只重局部不重整体。事实上,近年来,对整体调控机制的研究,西医也越来越关注。西医对整体调控机制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和治疗上,应该把中医和西医融汇贯通,各取所长。
综上,痤疮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痤疮发病机制的网络。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疗效确切,但痤疮临床分型的规范性不足。临床治疗痤疮,中医也从不同部位入手进行治疗。有的运用脏腑辨证,有的从肝肾论治,有的从肺、脾、胃论治,有的分虚实而治,有的从实火、虚火辨证论治。还有的以痤疮的皮损部位和痤疮的皮损的形态为依据,进行归经治疗。西医认知痤疮的发病机制,是从免疫遗传学、生活环境、情绪心理、代谢机制、病原微生物等的视角来进行的。在临床上,西医治疗痤疮内服类维生素A,联合外用抗生素和激素软膏,停药易复发,疗效不理想。中医疗效确切,但研究规范性不足,难达共识。西医对痤疮的理论研究上,也关注痤疮的整体调控机制的研究并日趋深入,但临床医治痤疮的疗效有待增强。对痤疮的医治应该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以整体调控机制的视角,中医西医结合起来辨证论治,方能提高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
今日要读
3.【诗文同题】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张仲林医生 ( 一 )
4.【诊疗信息】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门诊!
5.【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往期推荐
1.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23.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021年9月回顾
著人村医张仲林——为张仲林获第二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优秀奖而作!
免责声明
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文章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张仲林工作室不做任何承诺。
邮箱:zhonglinzhang@126.com
编辑:寒香医路
行程指引导航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
健康咨询看诊
张仲林,笔名寒香医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张仲林工作室公众号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