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神:生长之门
来源/张仲林工作室(e620228)整理
▲中国中医药网截图
神:生长之门
时间:2023-07-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朱潇旭 云南中医药大学 闫志安 《中华中医药杂志》社
•“神”在中医药学中地位殊胜,通过寻神、释神,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文献,可知神是展现万物出入的象,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以先天禀赋的形式在人体内的呈现。“生长之门”是对神的本质的把握。
•真为本,神为象亦为用。形为神宅,神乃形主。洞悉生命存在的幽曲性,体会调神、守神、凝神、积神、抟神、本神,把握天地自然人体的变化之道。恬淡虚无,本神合真,是中医药学的人本观和天人之道。
中医药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作为重要的载体充分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文明和思想体系。中医药学是由真至圣贤们认识天地自然和人而产生的,主要成果是黄老之学的“道法自然”。《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则是其核心,并为后世奠定了基础。“神”作为中医药学术语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对人与自然认识的一个重要论述。在日常生活和诊疗实践中运用颇多,比如“闭目养神”“独立守神”“四气调神”等。那么,华夏文明中的神讲的是什么呢?
寻神
道虽然幽显无常,难以言表,却时刻蕴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中医药学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活和医疗实践等各个层面阐明了世间万物的生长壮老已都受到四时阴阳的调控。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同源一体性。
“神”屡见于各时期的经典古籍文献之中。对文献中“神”的记载进行梳理,学界公认的“医家宗源”《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记载共234处。这些词语、词组或单独出现的“神”字,反映了人体最根本的状态和现象,结合上下文意,其中正向的代表性词语包括“精神”(19处)、“神明”(19处)、“神气”(14处)、“神守”(4处)、“守神”(3处)等,而反向的代表性词语或词组有“神去”(7处)、“鬼神”(6处)、“神光不聚”(4处)、“神失守位”(3处)等。《素问·刺法论》中“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和《灵枢·胀论》中“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等论述,显示了神的丰富内涵。
《易传》中记载有36处,其中“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传上》)揭示了神是由生生不息的变化所成就的;《道德经》中记载有8处,展示了构成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对神的影响,如“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庄子》中记载有112处,直指“神动而天随”的无为告诫;《难经》中记载有9处,是以“望而知之谓之神”(《难经·六十一难》)为前提,展开论述了“五脏七神”的归属;《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48处,多为具体药物养精神、通神明的功效介绍;而《伤寒论》中有6处,提出了“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伤寒论·平脉法》)的观点。
神的含义从最初的风雨雷电之神和日月星辰之明开始演化,后经一切神祇,最终发展为道的玄妙功用和人的思想境界、精神活动等。对早期中华文化中神的演变脉络进行勾勒刻画,不难发现贯穿《黄帝内经》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其他传统经典一脉相承。《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因此,精是嬗变成人体的初始物质,而阴阳两精结合所引发的生命活动就被称为神。气聚成神,“气”是精转化为神的动力,其“气化作用”是精转化为神的媒介。所以神的状态是衡量精气状态,甚至生命状态的重要参照,如《灵枢·天年》云:“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由此可见,神在中医药学中地位殊胜,具有深入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释神
何谓神?《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申有阴凝成形之意,又为“神”的本字;因古时先人认为闪电具有多变幻和强威力的特征,故命名为神。“示”为神事之意,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因此,“从示”体现了天人沟通,求告者根据上天之征象趋吉避害、指导人事。基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传·说卦》),《黄帝内经》就神之变展开了阐述,“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素问·气交变大论》)和“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天元纪大论》)的论述直指神的根基是阴阳之气,基本属性是变化。因为机体变化和精神活动通常也是难以预料的,取类比象,所以中医药学用“神”来描述它,符合其体用合一的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揭示了上古天真是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神源于上古天真,是阴阳相搏的象。真为本,神为象亦为用。就人体而言,心脉是神的居所,心血是神的载体,具体表现为“心藏脉,脉舍神”(《灵枢·本神》),“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以及“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灵枢·营卫生会》)。神即元神,其存在的形式可以是本元、元气、正气、神气、血气,或是精气,是万物存在的内在根本。
形神
“形神”作为中国古代圣贤们研究的重要议题,是对世间万物存在的整体性的高度概括。《黄帝内经》中关于“形”的记载共有305处,涉及人的形体、疾病的症状体征和人的气机(精)3个方面;而《难经》对“形”的论述主要从生理、病理两个方面展开,涉及皮肉筋骨、脏腑腧穴和形体官窍。结合上一节释神可知,《黄帝内经》《难经》塑造了中医药学“形神理论”的核心,即形乃神宅、神为形主。在《灵枢·天年》中黄帝曾询问岐伯何为神,得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的答案,揭示了神者身也,气聚成神,神可以率领形,形能够支撑神的理论纲领。
《庄子·天地》中“形非道不生”和“形全者神全”,以及贯穿中医药学诊治实践的“形神一体观”都揭示了形之于生命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形之于神的物质基础属性。然而,形在时间、空间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形神不一可导致疾病和衰老。正如《灵枢·邪客》所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纷繁复杂、甚嚣尘上的各色信息带来人们的思虑不止、意念不断,误入歧途引起神疑、神迷、神惑、神乱、神散、神荡、神劳、神伤,直至神去。起心动念,乱变迭起,心脉容邪,神伤真失,轻病变重,重病致死,半百而衰。《素问·移精变气论》也揭示了“亡神失国”的严重后果。故而,谨防神伤形损、守好“生长之门”不失为帮助个人安然立于当今浮躁社会的一颗定风珠。因此,中医药学对形神理论进行了3个层面的应用发挥:一则本草方药针灸,二则导引膳食四气调神,三则术德兼备道法自然,以此实现健康的超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形与神俱”作为《黄帝内经》健康标准的宏观要求,也是构成中医药学健康评价标准的一个核心要素,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谷神
“谷神”蕴藏着中华民族深邃而隐秘的智慧,《道德经·第六章》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论述也备受各家关注和争议。通过取类比象,以山谷对应人体,则水对血,云对气,河道对脉络,这些将有助于对谷神的理解。
谷,一曰源,看甲骨文的字形,上半部分象水形而不全,下半部分象洞口,全字象征刚刚从山洞中出来而尚未成流的泉脉,可引申为“源”;在《说文解字》中“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凡谷之属皆从谷”。“谷”是源头,谷神则是元神,源于上古天真,其象可以是每个生命个体的本元,是自然的先天禀赋的具象化。
谷,二曰空,空谷幽深,可引申作“空”或“虚”。谷,因虚空而蕴生。联系《庄子·在宥》中“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的论述,使得谷神又可以被理解成坐忘谷神。物我两忘便可以超脱于“形”和“知”的困境。
谷道,传化五谷,说明了文化的一体性。生养为谷,道生万物。大道极其平常,不作奇特想。只要本真,何事不辨?洞悉生命存在的幽曲性,通过神之御养窥探黄老之学独立而高超的人本精神,认同并践行中华民族的人本觉醒与观知的天人之道,体悟人和道的主客体之间的互融冥合,以此谨守“生长之门”,从而畅达于率性逍遥的理想之境,是谓谷神,是谓合真。《道德经》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可知玄牝之门是万物生长出入之处。阴阳合而天地生,玄牝出而阖辟成,阴阳不测灵动不拘是谓神,即“生长之门”。众妙俱出于此门,世人若欲返本还真也须凭借此门。“生长之门”作为神的本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体现为人与自然万物,而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被解释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被展示为神失则机休。谷神不死,将每个生命体与宇宙万物、自然生态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重申万物存在的相通与和谐,眷注各个生命体的现实境遇,练己归真,突显自身生命价值的真谛。万物生长,与道同行。
本神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充分体现了重人贵生的生命价值观。《灵枢·本神》以“本神”为篇名,将“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化为我国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中医药学从生命个体的现实生存体验出发,运用“法则天地,象似日月”的法象知行观,造就了中医药学理论调神通天、形神俱妙的成就。
医者通过四气调神,谨守“生长之门”,可通常达变,指导临床实践。在诊断中见微知著,正如《灵枢·官能》云,“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麤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髴”。于治疗时心领神会,亦如《灵枢·刺节真邪》所云,“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
调神“调,和也”(《说文解字》),本指和谐、协调,对照“三合”(天地人相合),以及“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以“天忌不可不知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成为调神的不二法门,是治疗疾病时不能忽略的要点,也属于上医治未病的范畴。调神为重,进退修业,顺应时势。
未病先防使得很多疾病可以通过自我调摄而避免,这一过程同样需要人应四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阐述通过恰切四时阴阳变化的特点以养生的纲要和方法。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准绳,具体方法包括:“得时而调之”的起居作息调摄和广步于庭的“形动”之法;以人之气血应天地之气的方法,因血气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神气,故春使人气发陈、夏使人气得泄、秋使人气平和、冬使人气亟夺可实现调神;以形补神的方法,根据季节更迭而进行饮食水谷的调摄,是基于《灵枢·平人绝谷》中“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和《素问·六节脏象论》中五味入口以化精微,滋养五脏之气,继津液成后,“神乃自成”的论述,所以在膳食搭配时参考《素问·脏气法时论》所列举的甘酸苦咸辛味的主食、肉类和果蔬分类是很有价值的。而《神农本草经》中人参、远志和木香等上品既能治疗躯体疾病,又有调神功效。基于老子“谷神不死”和庄子“养形果不足以存生”的观点,道家认为生命虽然是形与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但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神两全方可“德全”,“德全”才能“执道”,“执道”则通达道家“可以长存也”的养生目标,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多将此定义为“形神共养”。《黄帝内经》中也多次提及该思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的纲领。
使志以调神,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表述为春生志、夏戒怒、秋安宁、冬则若伏若匿的情志调摄令人之五志调和,从而使调神摄生得以达成。在五脏所藏神志中的心藏神、肾藏志,心肾相交则水火共济,强调了使志以调神。
守神“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解字》),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合之有掌管法度之意。守在《黄帝内经》中的关键是静以待时。神的根本属性是变化,神机是神的出入升降之变,因此《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指出“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神失则机休。就《黄帝内经》中与神机相关的记载进行归纳整理:正常情况下形神和合,神在人体中回环持守,称为神守;病理情况下神机出现异常称为神游、神移、神失守位、人神不守、人神失守、神游失守和神转不回。根据“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素问·本病论》)和“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素问·刺法论》)的论述可知,人体正气亏虚或外邪侵犯均可引起神失守位,导致神光不聚,感邪致病,甚者夭寿。守神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不可谓不重要。人神不守则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指出“粗守形,上守神”。
守神是归真,是返还,故《素问·刺法论》有云:“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守神的结果如何?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岐伯直言守神的结果是“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中古贤人守循自然法度,通天地之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神为一,固护本真,守神若一,大同大通,使益寿而有极时。
凝神“凝,俗冰”“冰,水坚也”(《说文解字》),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记载了“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在《周易》中“凝”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在《坤卦·象》中凝是阴的起始,如同脚踏于霜上,见微知著可知冰雪封冻将至;在《鼎卦·象》中凝是凝命,完成使命的意思,君子完成使命理当如同鼎一样端正庄严而持重。而凝的第二种含义在《尚书·皋陶谟》和《康熙字典》中被直接定义为完成、确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结合凝神是人神进入宁静专一的境地,可知凝神预示着归根复本、合于自然将有可能被实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庄子·达生》中借孔子之口感叹摄生的重要途径是凝神。已知抛开世事,形骸就不会劳累,忘却生命,精神就不会亏耗,依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守好“生长之门”,如此方能有所成就。神气合一而舍于心,道家将此定义为凝神入气穴。
积神“积,聚也”(《说文解字》),本意为禾谷之聚曰积。而本意同样为“收获谷物”的另一个字是“啬”。《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积神作为凝神的进一步,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积精全神”,通过累积可以相搏成神的两精,使各方之德交汇,两不相伤,而化为至道,守“生长之门”。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是神明之府,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神光积聚而至神明。
《灵枢·五色》中“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的论述则是实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学根本。
抟神“抟,圆也”(《说文解字》),抟是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向高空盘旋飞翔的英姿;抟是以手捏聚使之圆,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六十四章》)的圆融。《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揭示了保形全神的价值,即个体生命境界得以跃升,直至与自然大化流行同德同波,谨守“生长之门”。而《素问·上古天真论》对中古的描述中记载了圣人之上有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备醇厚的道德,能周全地把握摄生之道,和调于四时之阴阳变化,规避世俗社会生活的纷扰,通过蓄积精气保全精神,使自己驰骋于宽广的天地自然之中,凭借视觉和听觉摄纳八方以外的信息,以此方式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类人也可以归属于真人的行列。至人抟神,一曰淳德全道,二曰积精抟神。其逍遥遨游于尘世的自在境界,是世人难以企及的,但仍为后世医家开阔了思路。
本神“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说文解字》),本神一词出自《灵枢·本神》的篇名本神。何谓本神?本神源于本真,是本真的具象化。真为本,神为象亦为用。
神者万物之所出也。本神乃万物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的论述,直指四时阴阳作为天地自然的一般规律和万物变化的起源,被圣人作为指导一切事物生活的纲纪,并认为万物生灵共同沉浮,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如若违逆四时阴阳这一根本必将神伤真坏。守神不失万物之根,是人本觉醒的“生长之门”。
谨守“生长之门”可谓之务本合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正如“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可知顺阴阳四时的变化而合序,不违时则不伤本真。归根反本,入生长之门,以应四时而辟邪不至,是以务本合真。
神源于无形的上古天真,是展示万物出入的象,亦是万象之根,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的展现。其象虽然复杂多变,但不超越阴阳本真的范畴。将阴阳本真和合而生天地称为玄牝,气聚成神,而天地自然的众妙功用均出于“生长之门”,故此门也是万物返还本真的必经之路。本神者,调神、守神、凝神、积神、抟神、本神,拾阶而升。正所谓“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世人顺应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天地自然人体的变化之道,就能与自然生命一同在生、长、化、收、藏的生生化化中固守本真,深刻体悟中医药学中本神合真的精义,谨守“生长之门”,践行中医药学的人本觉醒与观知的天人之道。
惟愿世人皆能明悟谷神,顺应四时,使志而调神,五志清宁,辟邪不至。守“生长之门”,以保形全神。若能谷神见性,亦能破百千万劫之幽暗。四时阴阳,万物浮沉。圣人行之,与万物共沉浮于生长之门,以从其本真。
四气调神,万物浮沉,本神若谷,生长之门。
▲原标题:神:生长之门
▲素材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8755
▲温馨提示: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 ( 微信号:e53013 )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编辑/寒香医路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张仲林工作室】给您拜年啦!作者/张仲林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在第六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展中获奖 编辑/寒香医路
▲《中国药典》(2020版 一部)检索品种目录——在线查询高清彩图版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来源: 南方村医 2016-03-16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 2024年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