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知识】中医药与诗歌交流互鉴促进发展
来源/张仲林工作室(e620228)整理
▲中国中医药网截图
时间:2024-03-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黄新生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儒医专委会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文化生活中具有突出地位。中医药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自然也是古代诗歌吟咏的重要对象。医药诗是研究古代健康事业的重要资料,为中医药学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中医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笔者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医之间密切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诗经》,古代医药诗的源头
《诗经》作品年代跨度大,涉及地域广,记载的动植物也非常多,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统计,《诗经》中涉及的动植物约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它们大部分均可入药。
《诗经》中记载的许多中药名称历经三千余年而延续至今,如芍药、荷、蕨、韭、桑、木瓜等。由于时代变迁,《诗经》中的一些中药名称发生了显著变化,后世学者及时进行了考证,使得我们还能认识其中的大部分,如苕现名凌霄,《本草纲目》载:“恭曰:此凌霄花也。连茎叶用。《诗》云:有苕之华,云其黄矣。”
《诗经》中的动植物都有它的比兴意义,很多与它的药性密切相关,只有从药性进行分析才能完整理解其中的诗意。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该诗以芣苢(车前子)起兴,描写劳动的欢乐。关于该诗的意旨,《毛诗序》云:“《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本草纲目》载:“《诗》云:采采芣苡,能令妇人乐有子也。陆玑注云:治妇人产难故也。《妇人良方》。横产不出:车前子末,酒服二钱。”
《诗经》中还有很多医理和养生内容。中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百岁左右,《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中医认为,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疠气流行是导致疾病主要原因。《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描写风雨导致恐惧和疾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描写因忧心而导致头痛。《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描写通过调和饮食预防疾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描写父母因过度劳累而致病。《节南山》:“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描写疠气流行,大量百姓染病丧生。
《诗经》中出现大量医药内容,体现出中医药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由于先秦时代医药书籍的大量遗失,《诗经》成为研究早期中医药的重要文献资料。后世学者对《诗经》中的医药内容不断考证,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诗经》中大量的医药内容,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进而创作出大量风格迥异的中医药诗歌。
采药诗,从微言意旨到社会人生
采药诗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重要类别,通过描述诗人上山采药的情景,抒发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考,这种诗歌形式既富有诗意,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承载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多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诗经》是采药诗的源头,汉代诗人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传统。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与道教兴起,服食和采药炼丹风行,在这种背景下,由文人专业创作的采药诗便应运而生,如沈约《憩郊园和约法师采药诗》:“郭外三千亩,欲以贸朝饘。”江淹《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颜。赤鲤傥可乘,云雾不复还。”这些采药诗或多或少都与采药炼丹、服食养生有关,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唐宋以降,懂得医学知识的文人越来越多,采药诗也迎来了繁盛期。有的通过采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如唐代宋之问《陆浑山庄》:“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有的通过采药治病表现医者仁心的崇高情怀,如唐代伍唐珪《山中卧病寄卢郎中》:“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有的通过采药表达隐逸情怀,如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有的通过采药表现社会经济生活,如司马光《独乐园七咏·采药圃》:“吾爱韩伯休,采药卖都市。”有的通过采药表现羽化登仙的浪漫情怀,如宋代赵师秀《采药径》:“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过了得幽寻。”有的则对采药登仙表示怀疑,如明末清初钱澄之《赠黄伯和庶常》:“莫信仙师教采药,几人乞得大还丹。”有的通过采药表现作者的济世志向,如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有的通过采药表达豁达的人生态度,如陆游《花下小酌》:“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
随着社会的发展,野外采药已经不能满足医药的需求,种植药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柳宗元贬官柳州,写有《种术》《种仙灵毗》《种白蘘荷》《种木槲花》等种药诗,描写种植药材的过程和感受。苏轼贬官惠州,亲自种植和采集中药,有多首种药采药诗流传后世。《小圃五咏》记载了诗人种植枸杞、地黄、人参、甘菊、薏苡的情形,《白水山佛迹岩》记载了种植黄精的情形,《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六》则描写了在罗浮山朱明洞采药的情形。
采药诗中,有微言意旨,有烟霞人生,有治病救人,有国计民生,有喜怒哀乐,有诗画情趣,诗人通过采药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医药文化也因采药诗更加绚丽多姿。从比兴赋诗到采药长生,进而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歌类别,采药诗的繁荣,体现出中医药与诗歌一路相伴,互相交织,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
药名诗,才情横溢间的淡淡药香
药名诗是将药名嵌入诗句之中,药名与诗句浑然一体,不漏痕迹,用中药名的语意双关曲折委婉地表达人情事理,读来耐人寻味,不仅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增长了中药知识。
《诗经》中有大量中药名称,《楚辞》则继承了这一传统,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楚地位于我国南方,许多原产于南方的中药材最早被记载于《楚辞》之中,如江离即川芎,菌桂即肉桂。《楚辞》继承了《诗经》的比兴说法,用具有浓郁药香的芳草比喻诗人的高洁品质。楚地湿热,易生疫病,而气味芳香的药品,大都具有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祛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等功效,可预防和治疗楚地多种疾病,故而以之设喻。芳香类中药因《楚辞》而闻名遐迩,《楚辞》因芳香类中药而更具浪漫气质。
南朝齐梁年间,宫廷文人在诗歌唱和中,开创了专业创作药名诗的传统,如沈约《奉和竟陵王药名诗》:“丹草秀朱翘,重台架危岊。”梁简文帝萧纲《药名诗》:“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这些药名诗对仗工整、意境悠长、情感纤细,又有药名点缀其间,毫无累赘之感,而有语义双关之妙,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唐代以后,药名诗逐渐走出宫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一是作为诗歌唱和、联络感情的载体,如宋代王安石《和微之药名劝酒》:“赤车使者锦帐郎,从客珂马留闲坊。”二是作为诗人锤炼文字,提高艺术水准的手段,如黄庭坚《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三是表达离情别绪和相思之意,如宋代孔平仲《药名离合四时四首》。四是用药名诗表达高远志向,如辛弃疾《定风波》:“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五是因病见景生情而创作药名诗,如元代郭奎《开岁卧病·其二》:“莫说江南风景好,王孙头白怨蘼芜。”六是文学作品中插入药名诗增加情调,如《西游记》中有药名《西江月》:“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药名诗属于杂体诗的一种,有意识地运用中药名表情达意以求达到一种别样情趣,曾是古代重要的社交媒介,也是诗人锤炼文字的主题题材,还常被用到小说、戏剧、楹联等文学作品中,起到增色添彩的作用,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欢。创作药名诗,既需要有较高的文学技巧,又要求熟练掌握大量中药名称,从客观上起到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作用。从单纯将药名嵌入诗歌之中,到运用药名的语意双关表情达意,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药性诗,中医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将中药药性与诗歌相结合,药性诗便出现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中,已经暗含了中药的药性,汉代乐府诗继承了这一传统,到南北朝时,民歌中已有很多涉及中药药性的内容,如《读曲歌八十九首·其二十五》:“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其六十》:“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诗中借中药的药性,比喻爱情的酸甜苦辣。
唐代以后,药性诗迅速增多。一是描写中药的形态典故,如苏轼《人参》描写人参道地产地:“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形态:“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功效:“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二是描写中药的四气五味。如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其七十六》:“死恶黄连苦,生怜白蜜甜。”三是描写中药的主治与配伍,如苏轼《地黄》:“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四是描写中药的名称由来,如乾隆皇帝《题钱维城花卉册·其九·凌霄》:“赤艳因而唤紫葳,舞风饮露恣芳菲。”由文人创作的药性诗虽然繁盛,但诗人写药性并非目的,而是通过药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将中药药性以诗歌的形式编写,便于记忆和背诵,对于初学者极有好处。南宋以后,诗歌题材中药读物日渐增多,以适应初学医药者需要。如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十八反歌》。明代刘纯著《医经小学》,载药性指掌90首;龚廷贤著《药性歌括四百味》;沈应旸著《药性诗诀》,载药360种。这些药性诗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易读易懂,实用性强,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清代以后,药性诗的作者更注重歌赋的艺术性,将药材的相关典故也加入其中,读来更加文雅,如赵瑾叔《本草诗》载药451种,朱钥《本草诗笺》载药872种,张望著《古今医诗》53卷。叶志诜著《神农本草经赞》,为每种药物作四言一句的赞语,所用典故都与该药物相关,文字古奥文雅,如《防风》:“叉尾叉头,区分无隐。荽散香芬,萝攒房紧。美比珊瑚,坚同蚯蚓。三十六风消,神光炯炯。”
中医药学家编写药性诗,最初是为了借助诗歌的韵律促进初学者记忆药性,便于临床应用。随着时间的发展,药性诗的文学性越来越强。由于时代不同,药性诗作者临床用药习惯的差异,以及文化程度不同,不同的药性诗侧重点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读来千姿百态,绝无雷同之感。
文学家和医药学家都创作了大量的药性诗,虽然他们的最初目的并不同,但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药性诗中涉及的中医药知识越来越专业,医药学家的药性诗文学造诣也越来越高,具有殊途同归的趋势,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疾病诗,研究古人健康状况的史料
将疾病入诗的传统源自《诗经》,《楚辞》中也有关于疾病的描写,如屈原《九章·惜诵》:“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后世诗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将疾病作为表现诗人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一方面,诗人通过疾病表现世事的艰辛和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另一方面,由于大量详细的疾病被载入诗歌之中,疾病诗也成为研究诗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始资料。
如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疟疾是当时常见的传染病,诗人也患过该病。《同元使君舂陵行》:“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司马相如的消渴病是入诗的常用典故,杜甫晚年也患有消渴病。《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身体虚衰,经常晕船,还患有白内障。《清明二首·其二》:“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长期的苦难生活,最终导致偏瘫,而且耳朵也聋了。《返照》:“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肺病是杜甫诗篇中最常见的疾病,长期的肺病导致他患上肺心病,需要“高枕”来减轻症状。
很多诗人兼通医术,诗歌也成为研究古代中医的原始客观资料。如六淫七情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宋代舒岳祥《赠医博士范心斋》:“疾病之所生,风寒燥湿毒。浸淫侵脏腑,脉络起丝粟。”白居易《病气》:“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地方病是古代常见疾病,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紞》:“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针灸和汤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杜甫《咏怀二首·其二》:“羸瘠且如何,魄夺针灸屡。”陆游《东斋杂书》:“药与疾相当,何恙不能已。良医善用药,疾去药亦止。”金针拨障术是中医治疗白内障的传统手术,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描述了手术过程:“针头如麦芒,气出如车轴。”“而子于其间,来往施锋镞。笑谈纷自若,观者颈为缩。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在民间,也存在许多描写疾病的高手诗人,如唐代敦煌曲子词中有三首吟咏伤寒的《定风波》,医学文学皆有可观,如《其三》:“风湿伤寒脉紧沉,遍身虚汗似汤淋。此是三伤谁识别,情怯,有风有气有食结。”
疾病诗既是研究古代诗人健康状况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古代中医发展的客观资料,民间疾病诗的流行,说明它在古代还起到了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作用,深受百姓的喜爱。
养生诗,古代的健康科普读物
养生诗也源自《诗经》,后世不绝如缕。养生诗内容丰富多彩,基本涵盖了中医养生的全部内容。
有描写顺应自然的,如白居易《负冬日》:“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有描写神形共养的,如唐代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投寄二首·其一》:“寻知乱后尝辞禄,共喜闲来得养神。”有描写保精护肾的,如宋代王迈《四十自寿》:“养生先节欲,葆粹在惩忿。”有描写调养脾胃的,如明末清初梁以壮《天露秭》:“健脾扶力惫,安胃驻颜红。”有描写调畅情志的,如白居易《自觉二首·其一》:“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有描写饮食有节的,如陆游《食粥》:“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有描写起居有常的,如宋代裘万顷《午睡》:“午窗春日影悠悠,一觉清眠万事休。”有描写锻炼身体的,如《冬日斋中即事六首·其二》:“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有描写避免邪气侵袭的,如韩愈《江汉答孟郊》:“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有描写药物预防的,如苏轼《固脾》:“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医学家也有许多养生诗,如孙思邈有《孙真人养生铭》《孙真人卫生歌》,明代龚廷贤有《摄养诗》等。
养生诗可看作古代的健康科普读物,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即便文人所作的养生诗,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故而流传很广。医药学家所作的养生诗则更加全面和专业,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
赞医诗,为医者仁心歌功颂德
中医十分重视医德,将其看作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称赞医生的诗歌,也多从医德入手。有称赞医为仁术的,如康熙皇帝《咏医》:“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有称赞医药济世的,如元代韦珪《药畦梅》:“炎帝遗芳济世珍,园中百草让先春。调羮妙手能医国,不说当年种杏人。”有称赞精研医术的,如宋代戴复古《吾乡陈万卿儒者能医,见宜春赵守盛,称其医药之妙,著本草折衷可传》:“本草有折衷,儒医功用深。何须九折臂,费尽一生心。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
历代名医医德高尚,妙手回春,褒扬他们的诗歌也灿若星河。华佗为中医外科之祖,曾发明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王安石盛赞其高超技艺,《赠陈君景初》:“吾尝奇华佗,肠胃真割剖。神膏既傅之,顷刻活残朽。”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明末清初戴上遴《吊医圣张仲景先生》:“长沙贤太守,金匮易乌纱。橘圃存棠阴,蒲鞭寄杏花。济民仁政合,寿世德功嘉。回首烧丹处,犹余落照霞。”董奉杏林典故深入人心,明代韩雍《云谷八咏为乡人袁仲玉题·其一·杏林春雨》:“医传董奉活人心,济物功成不受金。云谷年来春雨后,新栽红杏已成林。”
宋代以后,儒医成为对医生最为尊敬的称呼,称赞医生也多冠以儒医。如宋末元初谢枋得《赠儒医陈西岩》:“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诗人也常写诗称赞感谢,如明代徐庸《谢医士韩克赞》:“多君疗治独容易,秘剂一投疾乃夷。经旬伏枕忽能起,元气渐复回雍熙。”
医者以济世仁心,回春妙手,使枯骨生肉,沉疴顿愈,为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和希望;诗人别具匠心,以如椽巨笔,写诗感谢医者,不吝赞美之词,构建了良好互动、和睦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医药诗是中医药与诗歌交流互鉴的产物,既是研究古代健康事业的重要资料,也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抓手,在文学史和医药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从皇帝宰相、文豪巨匠,到国医圣手、贩夫走卒,都是医药诗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客观上促进了诗歌的繁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原标题:中医药与诗歌交流互鉴促进发展
▲素材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网址: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46151
▲温馨提示: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张仲林工作室 ( ID:e620228 )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本期编辑:寒香医路 ( 微信号:e53013 )
▲八大将军名家为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题词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作者/邓连朝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张仲林战友而作 作者/周学勤
▲张氏中医三代传 痒疹胃病拿手活——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卢素英、程国梁
▲张氏中医最可敬,痒疹胃病医术精——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范瑞彩
▲德行天下,杏林天使——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先生 作者/韩淑青
▲高阳台 · 张仲林医者人生(外十三首)——记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薛艳玲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张仲林,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薛艳玲
▲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编辑/寒香医路
▲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编辑/寒香医路
▲八一诗同题 潮安张仲林——致敬潮安退伍军人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潮安张仲林 治痒疹胃病——诗词同题:致敬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编辑/寒香医路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张仲林 编辑/寒香医路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事迹展播 编辑/寒香医路
▲走进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的故事 编辑/寒香医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作者/邓连朝
▲潮安村医张仲林,你是一张爱心名片,你是痒疹胃病的克星…… 作者/崔柔然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退伍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医者人生 作者/刘堂平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张仲林工作室】给您拜年啦!作者/张仲林
▲张兄九百万里寒香医路赤胆忠心治疗痒疹胃病造福桑梓 仲林六十三岁生日宴会高朋满座恭贺吉日良时饮誉四方 作者/施良壮
▲【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南方农村报】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在第六届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最美天使摄影大展中获奖 编辑/寒香医路
▲《中国药典》(2020版 一部)检索品种目录——在线查询高清彩图版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媒体报道】杏林花香 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作者: 林树源 来源: 潮州日报 时间: 1994年11月15日
▲【媒体报道】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来源: 南方村医 2016-03-16 作者: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一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二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4年第三版 ) 编辑/寒香医路
张仲林工作室 2024年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