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新论】宇文利:跨越封闭的“心墙”

跨越封闭的“心墙”


    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著名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修墙》,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在墙所在的那个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诗中的“墙”不仅仅指向了客观上存在的篱笆墙,更指向了各种人为的墙,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那道“心墙”。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墙可以达到保护或隔离的目的,而随意筑起的“墙”无疑是有形的交通或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交流、沟通的障碍。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之间,是否存在着“心墙”,“心墙”又是如何构筑起来的,出于什么原因、何种目的人为地构筑其“心墙”,是造成文化和国家双方能否理解、认同的重要元素,也是相互之间是否敌视、对抗的根本屏障。
   
     中国文化是社会本位的文化,倡导集体主义,推崇共同观念,对群体生活的重视远远超越对个体生活的重视。
这是由中国长期作为农业社会孕育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的特色。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社会从其欧陆源头上借鉴并推崇的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认为个人先于国家而存在,个人利益和权利至高无上。这种差别既是文化之别,自然也会映射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它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也镌刻在思想和精神深处。因此,当中国文化在普遍意义上强调作为个人存在基础和集体的“民”时,美国文化则压倒性地强调作为独立存在个体的“人”。中国人重视的社会本位意义上的“民生、民权、民主主义”,在美国人那里变成了对个人本位意义上的“人生、人权、个人主义”的重视。这种差别透射到中美两国人的认知体系、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中,便成了中美之间在交流、理解和合作上的一道“心墙”。
  
     中国文化是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的写照,中国人的思想系统和行为系统中的仁爱、宽厚、信义、谦冲、容止和乐群,实际上正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社会本位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要求。
为达到这样的要求,中国先贤倡导和美与正德。为了实现和美、赢得正德,中国人秉持了推己及人的交往法则,惯行忠恕之道,号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既是中国道德“修身齐家、见贤思齐”的本分之所在,也是中国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蕴之所在,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一直传承赓续的内在基因之所在。有了这样的文化基因,中国人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包容与谦和的种子,就能够自主自动地打破人际关系中的“心墙”,构建出充满人情味、洋溢正能量、善于理解和成于宽厚的社会关系来。
   
    《礼记·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内在地镌刻在文化中国的容貌里,也浸透在文化中国人的骨髓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推崇的立德之本,恰如晋代傅玄所言,“莫尚乎正心”,而中国人所正的心,无疑始终包含着对个人“心墙”的修葺。这样一来,从自我的修身出发,中国文化内在的“己—家—国”扩展系统实际上为每个积极进取的人构筑起了健康发展、并行不悖且可以从完全一致的目标系统中获得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人与人之间的“心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心墙”往往会成为双方交流和沟通的屏障。
时下,中美两个大国行走在需要更大程度的沟通与合作的快车道上。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在经贸等领域的矛盾和摩擦,实际上也表明了两国之间缺乏理解、亟待深入沟通、需要升华共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文化的包容与闳放、中国精神的隐忍与豁达、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并没有冲开深锁美国国家政策和某些政客的“心墙”。美国对中国仍然缺乏理解,美国对中国仍然存在诸多误解,导致中美之间的合作仍然隔着不小的鸿沟。
  
    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荣誉高级合伙人彼得·沃克曾于15年前频繁往返中美之间,他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对中美之间的“心墙”颇有洞悉之处。他考察后说,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甚至一些美国精英对中国及其治理模式也一无所知,无知自然会导致误解、自筑壁垒和“心墙”。
这个说法并不虚假,也没有错误。时至今日,美国某些媒体仍然在频频使用“赤色中国”的说法,频频混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现象,甚至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笑话。结合笔者多年前旅美的经历来看,中美之间屏障性的“心墙”既有文化误解的因素,也有人为制造的因素。迄今,约有2600万中国人到过美国,但只有约100万美国人到过中国,中美之间往来的“人次差”,特别是美方一些人长期封闭的心灵和视野,显然是妨碍大部分美国人准确理解中国和中国人、正确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现实的重要原因。
  
    中国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者明,知他者善;自知不易,知他更难。正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样,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需要正确而深入的沟通,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体察,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才能换来最大程度的尊重。然而,要想拆除妨碍中美两国相互理解的“心墙”,美方需要朝对方迈出理解和尊重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孤芳自赏、妄自尊大都是“心墙”未拆的表现,任何关门主义、孤立主义都是对共同理解、相互尊重的伤害,任何蛮横无理、恃强凌弱都是霸权思想、帝国做派的阴魂作祟。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文明发达的时代,不应该是一个因为高筑“心墙”而缺乏理解、甚至人为制造误解的时代。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谐、健康和平等的文明交流观。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的动力。我们应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心墙”是心灵的屏障。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打破“心墙”是实现心灵畅达、心心相通的前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而心中的块垒和高墙则是产生傲慢和偏见的主因。面对人类共同的前途和命运,中美两个大国应该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着眼人类文明的未来,增进交流与合作,增强理解与共识,携手共创人类美好的命运和未来。
    (作者:宇文利,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学者新论

郇庆治:环境人文社科视野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顾海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路标” ——在“经济学动态•大型研讨会2019”上的主题演讲

 解开“中国之治”的文化密码  

释放“中国之治”的文化能量 

白雪秋:年轻人要“情商”更要“经济情商”

郇庆治: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生态马克思主义

孙来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陈培永:经济人是市场经济塑造的产物

仝华: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同志的崇敬追思与学习

顾海良: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有哪些经验与成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官方微信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