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社群的内涵、价值及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融媒体时代学术传播开始向社群化传播转变,学术期刊社群成为学术期刊同作者、读者构建关系的全新样态。学术期刊社群具有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独特价值,包括实现学术期刊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聚合;收集用户反馈,改进期刊服务;树立期刊品牌,增强期刊传播力;推动期刊品牌由物格向人格转化,建立文化认同。学术期刊社群建设可以从四条路径展开:分类创建社群,实现学术内容的精准传播;树立用户意识,搭建学术服务平台;开展社群活动,提升社群活跃度;注重信息反馈,融洽同社群成员的关系。
关键词
融媒体 学术期刊 社群建设 学术服务 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我国正在进入一个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网络传媒、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1 年 5 月 1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进行内容精准加工和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激发自身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学术期刊的传播特点逐渐发生改变,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逐渐向社群化、共同体方向发展。学术期刊通过社群运营能够将期刊学术共同体具象化,使其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有序且能够管理和运营的群体。由此,期刊人亟须深化对学术期刊社群的认识,重视并有效地进行学术期刊社群的建设工作。
1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社群的内涵社群是在社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社区相比更加突出群体间的互动和相近兴趣。社群更加强调人的因素,这与社区强调空间因素有所不同。因而可以将社群定义为: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在有着相近兴趣爱好的群体间进行的,更加强调实时性、社交性的一种人际沟通的关系群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微信等移动社交工具的出现,社群得到进一步发展,网络社群便是社群在融媒体时代的样态。网络社群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借助最新的互联网通信技术,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获得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
常见的社群类型有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知识型社群和品牌型社群。产品型社群是指人们因为某个产品而聚合形成的社群;兴趣型社群是指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创建的社群;知识型社群是指出于学习兴趣,为了获取和分享知识组成的社群,从本质上说知识型社群是兴趣型社群的一种;品牌型社群是产品型社群的一种延伸,当产品型社群发展到后期,社群成员逐渐对产品所属的品牌产生信赖和归属感,并对该产品的品牌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于是品牌型社群开始形成。学术期刊社群既可以归属于知识型社群,也可以归属于品牌型社群,兼具二者的特征。一方面,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学者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浓厚的学术气息使其社群具有天然的学习氛围,并且社群成员都是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和学术追求的研究人员,能够在社群中获取、讨论并传递知识;另一方面,社群成员基于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而聚合,逐渐认同期刊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文化,并乐于与该学术期刊继续维持合作关系。
因而可以说,学术期刊社群是融媒体时代“社群 + 期刊”的全新样态,是一群有着共同学习兴趣和学术价值追求的志同道合的学者因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群组。借助学术期刊社群,社群成员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学术交流,交换思想并解答疑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者们的情感需求也在社群互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成为他们日后取得更多学术成果的动力之一。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编辑部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建立学术社群,并通过持续稳定的内容输出和高效的社交互动激起社群成员的交流表达欲望,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争鸣。
2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社群化传播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信息传播者通过纸质期刊向受众传播学术信息,信息的传播路径呈现单向的分散传输,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也难以获取受众的反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主动,并且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需要思想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因而传统的单向传播越发显露其局限性。
融媒体时代,传播倾向以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传播路径,注重社群传播与人际传播。为了增强受众的黏性,学术期刊应转变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坚持以双向式的互动传播为核心。社群具有强聚合力以及裂变效应的外在传播特征,将用户聚合成一个个小圈子,并在圈子内部进行交叉式的自由互动,从而显示出极强的信息聚合和扩散能力,其传播效率甚至能达到指数级的裂变。融媒体时代,如何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学术期刊品牌,是每个期刊人需要思考的命题,而社群在传播方面的显著优势则为学术期刊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学术期刊的受众主要是来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人员,虽然受众规模较小,但他们凭借自身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追求,往往对学术期刊有稳定持久的忠诚度,而正是这种热切的关注和支持,让学术期刊的社群运营以及学术知识的社群化传播成为可能。
学术期刊社群使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向社群化传播方向转化,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即时性互动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建立在期刊编辑部与读者、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上,学术传播在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形成的虚拟社群、在具有共同学术旨趣的个体间进行。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社交平台建立学者群,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因学术期刊本身的学术影响力而聚集,拥有共同的学术爱好与追求,在群内形成网状的人际关系。学术信息在学者们的即时互动中得以向外扩散,通过网状的交叉传播层层向外辐射,实现信息裂变。
学术期刊的社群化传播在实现信息和内容交流的同时,能够满足学者们的情感交流需求。融媒体时代学者们最迫切的需求并不是信息获取的需求,而是以往一直未能得到很好满足的情感交流需求。学者们需要通过思想交流,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在互相交流中解答自身的疑惑,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动力。社群与社区一脉相承,具有情感传递性。虚拟社区具有情感传染性特征,在虚拟社区中,人们通过彼此的交流和互动,结交新朋友,建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在这种情感联系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反馈,满足学者基本的情感交流需求。学术期刊社群很好地继承了虚拟社区的情感传染性特征,学者们能够在社群中建立联系,传递情感,分享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忧愁和喜悦。因此,学术期刊的社群化传播在满足用户情感交流需求,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3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社群的价值学术期刊社群具有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独特价值,成为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一)实现学术期刊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聚合
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是学术期刊的使命,因而学术期刊经常会举办一些学术会议,以此来促进期刊编辑部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而学术期刊社群为学术期刊的作者—编辑—读者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他们在社群中可以随时进行学术交流,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会议上的学术交流,时间与空间上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扩大。学术期刊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建立不同的学术交流群,社群成员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交流。作者可以就自己的文章在社群中与读者交流,了解读者的阅读感受并听取读者的意见,从而更好地完善研究。读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寻求作者解答。作者和读者也可以在社群中及时与编辑进行沟通,就学术期刊出版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观点和意见,这种互动交流很好地实现了学术期刊作者—编辑—读者的关系聚合,营造了良好的沟通学习氛围。(二)收集用户反馈,改进期刊服务
社群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这一互联网思维在商业运营的重要体现,社群成员因共同的需求而聚集在一起,并通过参与社群组织的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作为知识型社群的一种,学术期刊社群成员的共同需求源自对知识的渴求,如何满足社群成员的知识需求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而提升用户体验就需要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前提是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学术期刊社群在运营过程中,运营人员可以通过收集群内人员的反馈意见,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提供更多快捷方便的社群服务。例如,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在作者群、读者群里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用户的反馈和相关信息,从而更加快捷方便地了解用户的意见与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出版策略,既有利于改进期刊服务,提升出版质量,也有利于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三)树立期刊品牌,增强期刊传播力
虚拟品牌社区是由企业或品牌爱好者发起的,并以该品牌为核心讨论主题的互动平台。通过建立虚拟品牌社区聚集用户,方便企业及时有效地与用户互动交流,并通过收集用户反馈信息改进产品与服务,增强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培养用户对品牌的情感黏性。与此相应,建立虚拟学术社群也是学术期刊树立品牌、增强传播力的有效方式。以往用户如果想要进行学术互动只能通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批评和引用论文,而在学术期刊社群中,用户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式的交流,例如私信和评论来实现学术互动,更加直接和高效,同时这种快捷的学术互动也有利于激发学术交流的内在活力,从而提高用户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融媒体时代,用户的分享和转发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学术期刊社群中的文章能够非常方便地被社群成员分享或转发,而每个社群成员都拥有自己的学术社交圈,其传播潜力巨大。学术期刊经过多个社群成员社交圈子的不断放大,品牌影响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延展。
(四)推动期刊品牌由物格向人格转化,建立文化认同
品牌发展的历史存在两个公认的时期:一是标记与商标——作为标识的品牌时期。在这一时期,品牌具有识别性和契约性的标识属性。二是形象与认同——作为符号的品牌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消费者的印象和认同也是品牌内涵与价值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品牌逐渐脱离产品的物格形态向人格形态转化。品牌具有人格特征,是品牌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品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无法用市场价值衡量。融媒体时代,能否取得用户的文化认同是品牌价值存在的前提。学术期刊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应致力于取得用户对自身品牌文化的认同,使其成为坚定支持者与拥护者。社群通过彰显其文化的差异来吸引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质化群体,具有强化自身文化的特质,有利于推动期刊品牌由物格向人格转换,培养用户的文化认同感。学术期刊通过恰当的社群运营能够凝聚用户的向心力,通过即时有效的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社群活动、及时完善的反馈机制、快捷方便的社群服务,不断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向用户传输期刊的品牌文化,最终取得用户对学术期刊品牌的文化认同。4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社群的建设路径学术期刊社群建设对促进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术期刊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期刊社群建设。(一)分类创建社群,实现学术内容的精准传播
创建社群是社群建设的开端,在创建社群之前,创建者必须对社群的服务对象有一个基本定位。社群有其不同的目标群体,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的特点,对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必须对社群进行细分。只有做到分类精准建群,才能实现学术内容的精准传播。学术期刊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建立不同的社群,包括编者群、作者群、读者群等,并有针对性地为各个群体提供各种专属的社群服务,让不同的受众群体都有自己的专属社群空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建立不同的社群,因为学术期刊社群的受众都是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需要的都是特定的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学科建立不同的社群能够精准地为特定受众提供其所需要的学术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微信交流群,包括编委群、作者群和读者群等,聚合同类人群。在编委群中,社群交流包括编委会对稿件评审中的问题探讨,并对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在作者群中,社群交流包括解答作者关心的投稿问题,提供投稿的相关建议,并向作者发出约稿函,挖掘高质量的稿件;在读者群中,社群交流可以明晰不同类型读者的信息需求,不断优化读者服务。以微信群为基础,逐步连接起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构起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按照不同类别分类建群,在学术期刊社群运营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行学术内容的精准推送,定期、及时、有策划地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类型的学术服务,提升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和扩散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树立用户意识,搭建学术服务平台
社群是否能够留住成员以及是否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归根到底取决于社群提供的服务,因此社群服务是学术期刊社群建设的重中之重。社群组织者必须始终将用户放在第一位,培养用户意识,竭尽所能为用户提供更多快捷方便的服务,努力提升用户的社群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用户价值导向的运营思维,要求社群组织者时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尽力满足用户需求。由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壹学者”,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专业学术资源,以用户价值为导向,通过“内容 + 工具 + 社交”的产品架构,搭建起全新的学术服务平台,为学术期刊的社群化运营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学术期刊应将用户价值导向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从期刊发展定位、学术成果发布到新媒体功能布局,处处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思维。依靠用户至上的运营思维,致力于满足用户需求,并通过搭建学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贴心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培养忠实的用户群体。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应积极加入学术服务平台,通过资源集成和数据挖掘,尽可能满足科研机构、广大学者的使用需求。一是着力利用学术服务平台的社群优势,创设“实名学者圈”和“互动社区”,让每一个普通学者都有机会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二是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功能,根据学者的学科方向、关注领域等信息进行个性化推送,通过介入学术服务平台的相关板块进行学术成果推广,实现内容的精准化传播。(三)开展社群活动,提升社群活跃度
运营良好的学术期刊社群应该具有较好的社群活跃度,社群氛围活跃,社群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为此需要通过各种社群活动提升社群活跃度,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线上或线下的学术活动,邀请社群成员参加,促进成员互动。例如,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创建了《对话》栏目,该栏目是由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新媒体部主办的一个学科交叉、隔空对话栏目,通过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促进学者们的互动交流,并积极发展“人工智能 + 农业”“车辆 + 经济金融”“元宇宙 + 知识产权”等特色学科专业社群,聚集专家与读者,凝聚社群人气,提升社群活跃度。学术期刊应在提升社群活跃度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从纸质刊物出版的“幕后”走到学术活动的“台前”,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取用户关注,并将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学术活动引流到学术期刊社群,开拓学术期刊获取用户流量的入口。借助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学者们可以就当下的学术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交流,在自由探讨的同时彼此交换观点,既可以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又可以提升社群活跃度,进一步扩大社群规模,取得良好的社群运营成效。(四)注重信息反馈,融洽同社群成员的关系
学术期刊社群在通过各种学术活动促进成员互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改进学术期刊社群提供的服务。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社群运营人员可以了解作者与读者对刊物的想法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弥补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疏忽遗漏的地方,如优化相关栏目的建设等,同时也能够提升社群用户的参与感,增强用户黏性。信息反馈机制能够加强知识服务的有效性,并通过及时改进服务,不断优化知识服务内容,从而达到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忠诚度的目标。社群运营人员还能够在社群讨论中获取组稿约稿的灵感,提升期刊选题的前沿性。反馈是学术期刊社群运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社群运营人员在提供知识服务的同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聆听用户的声音,并将反馈信息更好地应用到社群服务中,以用户价值为导向,不断改进社群服务,努力为用户带来愉悦舒适的社群体验,与用户建立和谐融洽的社群关系。5
结语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拥抱新媒体,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进数字化发展进程。作为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社群融合发展的产物,学术期刊社群已显露出助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潜力,逐渐成为学术期刊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建立学术期刊社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的连接功能,搭建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着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期刊社群,吸纳更大的用户群体和更多的注意力,通过高品质的学术内容和学术服务不断提升影响力,铸就优质学术期刊品牌。
排版:张鑫瑞
终审:傅 强
说明:为方便阅读,原文参考文献省略。
2024-01-18
2024-01-16
2024-01-15
2024-01-15
2024-01-08
2024-01-08
2024-01-04